我的爷爷在未跟我们进城养老之前,是生产队的放牛郎(爷)。
20世纪70年代末,爷爷还是公社社员,尽管我们每月按时给他生活费用,但他却把那些钱攒起来,自己则仍旧坚持挣工分来解决自己的生活所需。
那时,我的奶奶已过世,爷爷独自居住在邵东县鸡笼公社井泉大队第二生产队(现在的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东城村)。因为他年纪大了,生产队就没有给他安排重活儿了。于是,放牧生产队的耕牛这个相对轻松的活儿,就交给了他们这些老年人来负责。
爷爷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他在接手放牧生产队的耕牛这个任务以后,没有半点儿懈怠。他对待牲口也像对待人一样,尽心尽力。每天早晨起来放牛,爷爷总要提一个竹篓子,放上一把镰刀和一个水瓢。镰刀是用来割牛草的,水瓢是用来给牛冲澡的。
那时,我老家的生产队还是很富有的,集体耕牛有七头之多,分别由爷爷他们这些年纪大的老年人放牧。
爷爷放牧与其他的老人不同,他从不捏竹条子(用来威胁不听话的耕牛)抽不听指挥的耕牛。爷爷放牧的那头耕牛,就像我家里喂养的那条大黄狗一样,非常听他的话。每天早晨和傍晚,那头耕牛都是默默地跟着爷爷走向放牧的地方,然后与生产队的其他耕牛一起啃着山地空坪上面的鲜草。
听老一辈人说起,在全生产队所有的耕牛里,爷爷放牧的那头耕牛非常健壮,是生产队犁田耙田的主力军。我的家乡是一个多小山丘的自然村,小山丘旁多空地,空地上野草茂盛,只要把牛放在那里,就可以高枕无忧。
爷爷因为小时候深得时为晚清秀才的二哥的喜欢,在他二哥的影响下,爷爷对唐诗宋词和民间故事烂熟于心,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故事更是张口就来,自然引得放学归来的小朋友们围着他团团转,缠着他给大家讲故事。爷爷也非常随和,他性格十分开朗,而且特别喜欢小朋友,十分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耍,院子里的小朋友都愿意和他接触。
自从爷爷放牧生产队的耕牛以后,院子里夜晚朝门口的故事会便改在山间地头。爷爷作为过来人,深知小朋友贪玩好耍的天性。他在讲故事之前,一定会要求身边的小朋友先完成自己手头的任务。小朋友在做完扯猪草、割牛草、拾柴火等任务后,便兴致勃勃地围坐过来,爷爷便津津乐道地讲述当天的故事。
其实,爷爷在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时,也没有闲着,他拿出自己带来的镰刀割着鲜草。
爷爷替生产队放牧,每天都要割满一筐鲜草,而且这一筐满满的鲜草都是免费替他放牧的那头耕牛准备的,从未向生产队多要一分钱的报酬。
他放牧的那头耕牛,每天傍晚归栏之前,都会自觉地站在牛栏不远处的小溪码头边的水里,等着爷爷替它冲澡。这样一来,那头耕牛与爷爷有了深厚的感情。
关于爷爷和他放牧的那头耕牛,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
有一次,我的一位堂哥牵着爷爷放牧的那头耕牛去犁田做插晚稻的准备。堂哥犁的丘田,是一丘一亩多宽的水田,在他大概犁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不知为什么,那头耕牛不愿意再犁,站在水田里一动不动,即便堂哥用竹条使劲地抽打着它,它仍然一动不动。这时,另外一位堂哥马上把爷爷喊过来。爷爷快步赶到田头时,见我的堂哥还扬起竹条在抽打耕牛,他赶紧大声阻止堂哥的行为,双眼含着心痛的泪花,走到耕牛身边,挽起牛脖子抚摸着,然后拍了拍它的背,并从堂哥手中接过犁把手,根本不用挥动竹条,就吆喝着耕牛继续前行……
堂哥惊讶地看着一人一牛,只见爷爷将犁出的泥坯像书页一样整齐地翻在水田里。
经此一事后,村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爷爷放牧的功夫,纷纷效仿着爷爷那样善待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