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一个与水为伴的村落

2024-10-09 00:00:00俞国江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6期

朋友,也许你知道护城河、护村河,可你是否知道这世上还有护家河呢?椒北梵音寺东,有一口呈“8”字形的水塘,塘中心有差不多80平方米的东西两处土墩。东土墩上有一片竹林,西土墩上有几处古墓。至于这些水塘和土墩何时形成的,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2019年,随着双洋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因收集村文史资料的需要,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这个迷人的村落。

双洋,一个与水为伴的村落,它由高洋、塘里洋两个自然村组成,高洋其实不高,是最低洼的地方,只是古代先民一种期望而已;塘里洋,到处都是河塘,只是最后演变成“堂”了。正因为他们两个村都离不开水,用一位堪舆学的话说,这里五行缺土,水来土掩。

千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曲折汪洋的海岸线,随着人进潮退,形成了今天的椒北平原。双洋村塘里洋一带虽已形成了滩涂地,但地势依然低洼。台风来临时,这里水患不断,淹没庄稼及屋舍,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时刻面临着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问题。1978年,政府号召原杨司乡东定向河的疏浚、拓宽。在此次疏浚过程中,双洋大队负责长达1500米的河道,从此终结了困扰村落及周边地区的水患问题。

据双洋村的张笑足老师介绍,秦汉以后,自回浦乡到回浦县、章安县,最后在三国时期设置的临海郡一直延续至唐初。由于郡、县治于瓯越故地章安,使这块土地上人口快速增长。要想在这里安居人口,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章安周边的水患问题。作为治理效果最突出的杨司、双洋一带,先民们在自家的田园周围挖土,用挖得的泥巴垫土建房,使得地基升高,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平线。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能让泥土得到了合理使用。从此一座独门独户、以水结庐的庭院,出现在这座四周水流环绕的小岛上。

古代章安,水运交通发达,越人“善于操舟,水行而山处,以船为本,以楫为马”,过着耕种渔猎生活。由此可见,那时的章安湖以东区域阡陌纵横,河网密布,塘塘相连,维系着这些环岛小院,所有人出行自然离不开舟楫了。古代双洋一带的古民居犹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但它不同于威尼斯,具有浙东南水乡特色沿海风情。千百年后,由于村落的形成,这些环水院落逐渐衰落,一些坟墓继而出现在水中心的土墩上。而今,通过卫星图还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环形水塘,清晰地呈现了双洋及周边村落田野的自然景观。直至今天,塘里洋村一部分民居还建在这种环水小岛上。

张笑足老师介绍,这些塘都是有名称的。有建筑遗迹的有蒲草堂、俞家堂、羊头堂、荷花堂、张家堂等,古人把自己居住的环水小筑起了个雅俗的堂号,或以姓氏取名,或以方位取名,或以生长的植物取名。张老师说,他家就住在蒲草堂上,古时河塘中盛长蒲草。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这个环水长河被渣石填掉一半,从而失去了往日的胜景。张老师酷爱书法,退休前是位金融学者,他将自己的居室取名为“蒲草堂”,可见他的思维世界已融入传统的人文视野之中。他还说俞家堂是姓俞的人住过,蒋堂姓蒋的人住过,大众堂是多个小户人家杂居在一起的。当然也有自建一个别墅院落者,皆属于达官贵人们。门户进出除了小船外,还有用木头搭建成的吊桥,连接着陆地步行。在塘与塘之间有埠头,现今村东有座埠头遗址,人称“东埠头”。东埠头顾名思义是陆道与水路交接的地方,是行人出入候船的微型码头。东埠头上有五个捣臼,可想而知在那个水陆并行的时代,舟楫游离,车马犬声,人丁兴旺,那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完全是我们理想中另一个版本的世外桃源。

古人会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开辟护城河、护村河,甚至像双洋村这样的护家河。这些环形河道的开辟,能有效地防盗匪、排洪涝、御强敌。当下,违背自然规律,一味地填埋古河道、水塘,削弱河道排涝功能,从而引发洪灾泛滥,百姓财产受损等问题日益显著。我们能否借鉴先人治水的一些智慧,给予现代人一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