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诸多高校正迎来一波“专业大洗牌”。生物育种、中国古典学、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一批新增本科专业纷纷入场。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却“读着读着就没了”。
高校专业如此调整,究竟是为啥?
这个学期,北京农学院有30名新生成为生物育种技术专业首批“吃螃蟹的人”。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系教授孙清鹏告诉笔者,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北京农学院新增了生物育种技术专业,就是要更好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服务现代种业的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农林人才。
包括生物育种技术专业在内,今年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在54所高校进行布点。
应该说,新增的24个专业都是国家“刚需”。多位涉及新增专业的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这些新增专业聚焦国家战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些新增专业聚焦科学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有积极意义。比如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工业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需求,在新能源、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供电等领域,都有较大的人才需求。
一些新增专业有强烈现实指向性。比如中国古典学专业,着眼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育康养等专业,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
有些新专业还体现出强烈的跨学科色彩。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景川对笔者介绍,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融合理、工、医多学科,面向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探索生命从孕育、成长到衰老全过程的健康规律,致力培养引领人类未来健康科技创新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本科专业“上新”,相关高校准备好了吗?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增的24种本科新专业已经过充分论证,通过审批设置新专业的高校已达到相关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表示,新增专业必须经过谨慎论证,如该专业的课程、师资、教学条件等是否达标;教育部还会组织专家对专业申报材料提具体意见和建议,保障专业建设质量。对莘莘学子来说,选择新专业,也是选择新跑道。
“生物育种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不错。”孙清鹏表示,毕业生可以进入农业企业或生物技术公司,参与生物育种项目研究、开发与实践工作;可以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还可以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参与农业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王景川则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社会对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健康产业等领域从事健康科学研究、相关政策制定、健康数据分析、疾病预防与控制、设备研发等工作。健康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近日,数十所高校发布2024年度拟撤销专业公告,有关高校合计有超百个本科专业将被撤销。教育部数据显示,最近一轮高校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涉及布点3389个,其中撤销布点1670个,占比近一半。
高校为啥要撤销某些专业?
首先是就业前景不佳。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巍称,该校今年撤销了3个专业,因为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太好;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熊立春说,校方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现个别专业就业率低,因此选择撤销。
一些专业因为“过时”,也成了撤销对象。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一些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很难找到适配工作岗位,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也持续走低,高校亟待在专业设置上作调整。
还有一些高校“砍”专业,是因为过去“增”得太多。有专家说,前些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多,为尽快扩大学校规模,一些高校快速上马了不少新专业;还有高校以响应政策为名,在专业设置上一哄而上,现在到了降温的时候。
专业不但事关就业,也事关学校的定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一个专业,哪怕再热,但设立这一专业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无法让学校在既有赛道上发挥优势,校方就可考虑撤销;而一个专业,哪怕被认为是冷门,但如果它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培养的是社会必需的人才,学校就应坚持举办,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多名专家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多样,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而要做出优势和特色,立足办学定位,集中资源打造比较优势,停止在专业上片面追求“大而全”,就是一种理性选择。
事实上,一所高校要撤销某些专业,也有一个过程。
根据《改革方案》,首先,国家层面及时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完善退出机制;其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发出预警或限期整改;最后,高校参考行政部门引导性信息,做好学科专业优化、升级、换代工作,对本校专业调整进行具体规划。
相关行政部门承担预警功能十分重要。比如四川省规定,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高校须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连续3年低于50%的,才要求停招;黑龙江省以专业设置率、生师比、就业率、一志愿录取率和师资队伍水平作为衡量指标,高校专业若“踩中”其中任意两项,则被列为预警专业,校方可以选择撤销专业,也可以升级改造。
在实践中,一般来说,高校会先将相关专业停招几年,等该专业在校生全部毕业,再进行撤销备案,同时确保在读和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不受任何影响。一些高校也会将相关教师分流到相近学科专业,或鼓励支持教师访学、进修等。
总的来讲,高校撤销专业,应着眼于长期治本,而非短期治标,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思考整个专业体系将搭建出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架构。“高校应利用此次优化调整专业的契机,推进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专业设置的专业机制建设,这比具体撤销了多少个专业更重要。”熊丙奇说。
育才造士,大国之本。当前,中国正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步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进步,高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传统学科专业结构,有助于培养具备广泛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能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复合型精英人才。对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说,这也是有的放矢。
(来源:侠客岛)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