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从119元的话费套餐改为39元的套餐,尝试在App上办理,发现只能申请变成139元、159元这类更高价格的套餐。”近日,有读者向媒体反映,当自己想将话费套餐变更为更低价格时,无法在App上办理,只能致电客服或去线下营业厅。
手机用户更换更贵手机套餐时,通过App或电话、短信等方式即可办理。但是,降低套餐时则需联系并等待专员处理,有的消费者还会遭遇线上客服、线下营业厅轮番踢皮球,甚至会被设置繁琐的手续、被告知不符合所谓的“降级条件”等。手机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以及手机业务开通容易取消难,这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这些问题屡屡曝光,俨然已成行业顽疾。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上半年,电信服务投诉量为31437件,同比增长92.56%,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是投诉的主要问题之一。
手机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成行业顽疾,移动通信运营商服务低效和不便背后的猫腻不言而喻,就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想从手机用户身上多赚点钱,多收点手机套餐费用。
但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手机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违背了自愿、公平、诚信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服务方式,自主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在接受服务时,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实际上,手机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早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2018年,工信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电信资费营销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充分尊重用户自主选择权,对资费方案限制性条件以及有效期限、计费原则等需引起用户注意的事项应当履行提醒义务。202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电信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便捷业务变更和解除,确保无协议约定的用户在同等条件下自由选择在售业务或套餐,为套餐降档与升档提供同样的办理方式。
然而,手机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这个问题依旧未得到有效解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违法成本过低。移动通信运营商几乎不需要为这种套路做法承担任何责任、付出任何代价,即便消费者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工信部门,也只是为这名用户办理降级套餐了事。
因此,提升手机用户体验,终结手机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顽疾,除了规范、优化规范手机用户办理套餐、取消套餐业务流程外,相关部门还必须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提高移动通信运营商违法成本。这既要加大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处罚力度,还应强化惩罚性赔偿责任,有必要按照退一赔三标准补偿、赔偿手机用户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