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的“红楼笔法”

2024-10-09 00:00闫银花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7期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作品不但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继承了传统文学精髓。《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复杂的人物关系、独特的叙事视角、深厚的文化意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红楼笔法”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读其作品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角度。张爱玲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红楼笔法”,赋予其文学作品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可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而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也令《红楼梦》的意蕴变得更加充盈。

一、《红楼梦》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题材相似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父是黄军门,而曹雪芹的家庭也同样是显赫的贵族,他们二人都目睹了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亲历了身份的巨大转变。或许正是这相似的遭遇,让张爱玲愈加痴迷《红楼梦》,除了阅读之外,她还会对其中蕴含的民间故事、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展开深入研究。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作为故事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主线,把封建大家庭的矛盾冲突、封建社会的腐朽生动地揭示出来。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也深受曹雪芹影响,她的文学作品大都以江河日下的贵族家庭为核心,以清晰独特的思维、犀利细腻的笔触,描写家族聚散、悲欢的简史,诸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第一炉香》等,都是一个个行将就木逐渐走向没落的大家族缩影。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描述聂传庆无爱的原生家庭时写道:“满院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工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这段文字既是对庭院内自然景观的描写,同时也反映出聂传庆家庭氛围的压抑,引发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深刻思考。

(二)关注女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致力于构建女性世界,不仅以金陵十二钗为核心,将贵族女性丰富多彩的生活、跌宕起伏的命运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塑造了丫鬟、婆子等众多人物形象,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整部作品好像一幅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生活的优美画卷。举例来说,袭人是贾宝玉身边的首席丫鬟,做事脚踏实地、为人忠心耿耿,她除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贾宝玉,同时也会在必要时候给予他安慰;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因聪明、善良深受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而且她经常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受苦的人,展现了封建社会背景下女性的智慧和坚韧;刘姥姥是贾府的远房亲戚,曾三次进入贾府寻求帮助,刘姥姥在众多人物中并不突出,但是她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却为大观园增添了无穷无尽的欢乐。正是有了曹雪芹对不同经历、不同类型、不同性格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命运的安排,他才得以把人生哲理、社会批判、情感纠葛蕴含其中,以揭示出殊途同归、浮生若幻、终归一梦的主题。张爱玲在深入研究《红楼梦》后获得灵感启发,也开始关注女性及其内心世界,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部寓于文学作品中,以苍凉、犀利、悲悯的文字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张爱玲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悲剧意识

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红楼梦》堪称巅峰之作,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悲剧内涵,这种悲剧内涵不仅体现在个人命运的浮沉上,更是通过爱情与婚姻的悲剧、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家庭和社会的悲剧,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衰败,“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领域出色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受到了《红楼梦》的深刻影响,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悲剧故事的继承。《红楼梦》以深邃的哲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由盛及衰的经过以及人生的变幻莫测,具有浓郁的悲剧性特色。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也表现出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思考,她的作品多以爱情、婚姻、家庭等作为主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人性的复杂多变、社会的残酷现实,无论是曹七巧的屈辱婚姻、佟振保在爱情与婚姻中的挣扎,还是曼桢失去贞洁和爱情的悲剧,这些都给人一种悲凉哀婉的极致之美。张爱玲的确是以《红楼梦》为蓝本,在继承悲剧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创造,她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都彰显出她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二、“红楼笔法”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巧妙应用

(一)惜字如金的炼字技法

曹雪芹十分讲究炼字,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更是将炼字艺术应用得淋漓尽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以精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以《红楼梦》第十四回为例,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下人领对牌时,文中写到“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仅用了一个“猴”字,便侧面反映了贾宝玉与王熙凤之间的亲昵关系以及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宠爱,读者在阅读时贾宝玉撒娇卖乖的场景仿佛跃然眼前,令人忍俊不禁,如果替换了任何一个字,想必都不会收获到此种效果。张爱玲不仅喜欢阅读古文,同时也会深入地钻研古文,她调侃自己好像“中了古文的毒”,也正是受到《红楼梦》的启发,所以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她会有意识地炼字,对一字一句都会反复推敲,坚持“能省一个字也是好的”“字比笆斗大”的用字思想,用简语来表达耐人寻味的含义。就拿《金锁记》来说,张爱玲并没有直接描写曹七巧的心理活动,而是写到“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借由风吹窗子、摇晃的镜子以及磕托声来烘托压抑低沉的氛围,再结合对镜子中曹七巧凄清影子的描写,将曹七巧这一人物的悲剧之美呈现出来,让读者不由得心生悲怜,进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意在言外的“夹缝文章”

“夹缝文章”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精简、意蕴深远,把大量信息蕴含在相对少的文字中,并以简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同样沿用了这种美学风格,赋予了作品浓郁的艺术气息,留下了很多内涵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句子。以《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为例,贾母避开林黛玉而夸奖薛宝钗,“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从表面看,这句话的确是贾母对薛宝钗做出的极高赞美和高度认可,但事实上贾母喜欢活泼机灵的姑娘,薛宝钗不仅不爱说话,而且老成稳重,再加上此时正值贾宝玉被打,所以这种夸赞仅是客套的,出于亲戚身份的夸奖,远近亲疏都体现在这短短几句话中。张爱玲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也积极借鉴了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在《金锁记》的开篇,张爱玲以千字简单介绍了故事背景,以及生活在封建没落家族中的贵族人物,而且赋予了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有自私狭隘的曹七巧、娇羞腼腆的姜云泽、温柔退守的兰仙、风流成性的姜季泽等,每个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神采,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与真实感。不仅如此,张爱玲在场景描写时,也十分擅长应用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在凤箫伺候兰仙穿衣裳的场景中,兰仙先是“凑到了镜子前仔细望了一望”,之后又掏出手帕“擦了擦鼻翅上的粉”,“凑”“望”“擦”表现出兰仙的精致,虽然家族昔日辉煌不再,但是兰仙作为大家族的夫人,依旧讲究贵族派头,维持着“晨省”的老习惯,以此来展现出自己的贵族身份。“夹缝文章”隐藏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认真阅读,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挖掘,如此才能切实感受到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文学阅读的过程注入趣味性元素。

(三)“红楼韵味”的话语模仿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他所创作的巨作《红楼梦》,为文学领域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张爱玲从八岁开始读红楼,十三岁时便写下了《摩登红楼录》,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红楼梦》的研究逐渐深入,可以说是《红楼梦》塑造了天才作家张爱玲。正是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张爱玲不断地从《红楼梦》中汲取经验,从中提炼经典语言,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加工,使之成为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当然也有部分语言是张爱玲直接从原作中“移植”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时常可以窥见《红楼梦》的痕迹。

1.语言的模仿化用

张爱玲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从《红楼梦》中筛选适宜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语言的模仿、化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写道:“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这段话在《金锁记》同样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对《红楼梦》中的语言进行了巧妙化用,“里面静悄悄的,难得有人说句把话,只听见银筷子头上的细银链条响”,“静悄悄”一词,烘托了餐桌上沉闷压抑的氛围,这种沉闷不单单是指没有声音,更是暗示了主人公曹七巧封闭的内心世界,“只听见银筷子头上的细银链条响”则表现出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曹七巧长时间生活在此种家庭环境下,内心难免感到无奈和孤独,她极度渴望通过交流来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终究无法摆脱冷漠的现实和物质的束缚,只得继续忍受寂寞和奢华交织的生活。

2.语言的移植套用

除了对《红楼梦》语言的模仿化用,张爱玲还十分擅长语言“移植”,《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糊涂油蒙了心”“水晶心肝玻璃人”等,这些语言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以《第一炉香》为例,葛薇龙为了继续留在香港读书,决定寻求与他家断绝多年联系的姑妈的帮助,面对姑妈冷漠的态度,葛薇龙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用乖巧奉承的语气说到“姑妈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我在你跟前扯谎也是白扯”,希望能够打破僵局,用自己的真诚和决心来打动姑妈。《倾城之恋》中也出现了《红楼梦》的语言,白流苏在陪伴七妹宝络与范柳原相亲的过程中,范柳原却表现得对白流苏十分感兴趣,甚至在舞会上主动邀请白流苏跳舞,这一举动惹得四奶奶不满,大声喊道:“猪油蒙了心……我叫你早早的歇了这个念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葛薇龙和四奶奶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猪油蒙了心”“水晶心肝玻璃人”这些语言的红楼味道十分浓重,不分地域地直接移植到作品中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这一现象也恰恰体现出张爱玲对《红楼梦》的喜爱和痴迷。

3.对白的临摹再现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时,十分擅长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来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这种写作风格离不开她对《红楼梦》的深入理解。在《心经》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青春洋溢的女孩子为许小寒过生日,张爱玲除了用文字来构建聚会的画面之外,还着重描写了人物的眼神、动作、语言,借助一系列细节来直观地展现人物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许小寒对父亲许峰仪的感情十分复杂,既有崇拜、依恋,也不乏试探和占有欲,而她的这些心理活动均透过言谈举止直观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张爱玲也期望通过这一场景来解读少女的情感世界,所以她应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女孩们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如“众人一面笑,一面抓起吃剩下来的果壳向她掷去”“小寒弯腰躲着”“众人格格笑着”“米兰才跨进客室,便被小寒一把揪住”等。张爱玲对女孩子之间嬉笑打闹的场景、互相拌嘴时的神态的描写,都与《红楼梦》中小姐与丫鬟的纯真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读者久久沉浸在故事情节当中。

综上所述,张爱玲自幼喜欢阅读《红楼梦》,与曹雪芹相似的人生经历,让她对《红楼梦》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并对其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让自身的文学创作手法丰富了起来,再加上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视角,让她的作品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张爱玲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红楼梦》的“笔法”进行了模仿、套用、移植、并汲取了其简洁精练的语言风格,从而使作品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意蕴深远之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红楼笔法”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既是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发扬,同时也是文学创作手法的一种大胆创新。期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读者,能够对张爱玲的“红楼笔法”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以进一步拓宽文学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