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苏轼与友人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赤壁赋》中不仅有优美的绝景勾勒,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所蕴含的人生真谛真实且深刻,非常值得推敲玩味。本文将深入苏轼所描绘的《赤壁赋》世界,探索其中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见证人生追求功名利禄、淡泊心志的两极性。最后,本文阐述总结了《赤壁赋》中苏轼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的真实态度,以期全面论述、洞悉《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赤壁赋》以饮酒问答的形式描述了苏轼与友人月夜泛舟的真情实景,整篇赋虽吊古伤今,但其中也有苏轼矢志不渝的情怀,他对于人生真谛的感悟与理解相当深邃。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等语句蕴含着苏轼对“变化与永恒”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如果细细品味,会发现苏轼的《赤壁赋》对于人生的多面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在表达人生面对名利、苦难的态度时极具现实意义。可以说,《赤壁赋》文采飞扬,文字中流露出苏轼复杂的情感、深邃的思考,以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探讨,从某种意义上也揭示了苏轼在人生矛盾中挣扎的痛苦一面。所以他神游赤壁,希望寻求生命超脱,以期获得重生。
一、苏轼《赤壁赋》的基本概述
《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反映了作者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体验与精神追求,赋文以其深刻的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真谛。
《赤壁赋》描绘了苏轼夜游赤壁的场景。苏轼之所以投入大自然怀抱中,就是希望追求一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的高尚境界。在文中,苏轼饮酒放歌,看似欢乐,却与客人悲催的箫声形成反差,作者的感情也骤然降温,瞬间从饮酒作乐转入悲凉。此时,作者的失意情绪也油然而生,感叹人生之短促无常。在描绘赤壁自然景物过程中,作者也描绘了赤壁的历史遗迹,这里借鉴了曹操的《短歌行》,对三国历史人物、事件进行了描述与刻画,借曹操这类显赫一时的三国人物,表达一种虚无主义思想。整体看来,苏轼由于刚刚经历了贬谪黄州之后对人生无常的慨叹非常之深,但是他也宽解友人,将赤壁之情景、常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以文为赋”,整体意象表现非常连贯,文赋结构十分完整。
整体看来,《赤壁赋》虽然写景,但实为对人生起伏变化的慨叹。文章最初写景,以天地间的广阔与浩渺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绪,其中“空明”“流光”均是如此。后来,作者情绪转入低落,代表了他寄托悲伤于风月。最后,作者议论人生哲理,希望消解自己内心的感伤。在全文中,景物反复穿插,毫不拖沓,这种文笔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心理变化表达相当到位,最终也能达到全诗诗画情意与讨论相互统一的目的。
二、《赤壁赋》中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在《赤壁赋》中,作者借自己的人生经历试着揭示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例如,文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就是借作者之口来描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缥缈,这是人生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引发了人们的悲伤情绪,因为从人出生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开始走向了人生的死亡,进入了倒计时,这也是人的命运所在,谁都不能违背。在文中,作者的辩证性思维表现非常清晰,这一点也是他深受庄子思想影响的表现。因为庄子曾经用过不变的思维视角来审视人生,这与“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庄子看来,人生虽然是无穷的,但是对于一个个体生命来讲,人生固然有限,而且不可逆转。但是这样短暂的人生却也宝贵,所以人才会渴望长生不老,渴望与天地永恒、与日月同辉,渴望人生的无限性。
谈到人生的无限性,《赤壁赋》中主要借助“客我”之口谈到了诸多历史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曹操。曹操曾经为北方中国的统一立下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是伴随滔滔江水流逝而去,化为花下凡尘,这里就提到了人生的无意义。无意义和无限性是相互呼应的,要从终极视角去看待人生的无意义与无限性,抑或从社会角度看人生的意义与存在感。人也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所以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一样,都是微不足道,短促一瞬而过的。苏轼也感慨,人总有一死,生前无论多么辉煌斑斓,死后也是化为一缕青烟,毫无意义。在《赤壁赋》中,这样的人生真谛也借曹操这一经典三国人物诠释出来,曹操志在天下,意欲完成统一霸业,这代表了他有无限的能力以及欲望,这些都是人活于世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实现目标、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当然,人可能也是欲壑难填的,这也从另一层面代表了人生的无限性。在《赤壁赋》中,无论是解读人生的有限性抑或无限性,都希望把握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只有人生态度正确,人的一生才有意义可言。
三、《赤壁赋》中人生的功名追求与淡泊心志
在《赤壁赋》中,苏轼谈到了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同样谈到了人是否应该淡泊名利。同样是谈到曹操,他戎马一生,平河北、收中原、征辽东,功绩卓著。作者也从“客我”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三国大人物,表达了对于英雄的仰慕之情。但是,作者想到自己被贬的事实,却也产生了极大的情感落差,因为曹操所实现的丰功伟绩根本不是自己能够企及的。所以,作者在《赤壁赋》中表达了自己事业未成的失望,但也必须排解这份苦闷,让人生继续下去,这才有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这一句告诉人们,人生应该作出选择,是追求功名还是淡泊名利。追求功名代表了儒家所倡导的入世思想,淡泊名利则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它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跨越,这一点与庄子的《逍遥游》所主张的思想相同。
不过,作者游览赤壁也不能忘记自身被贬黄州的事实,所以说他的内心相当矛盾,虽然积极进取、始终怀有像曹操一样建立丰功伟绩的抱负,但是看到自己被贬,也生出了淡泊名利的情绪。在《赤壁赋》中,作者谈到了两种心境的取舍问题,这一点在后世人的视角中也有谈到,那就是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它代表了人生的真正态度,其中所浓缩的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如此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作者看来,《赤壁赋》中所刻画的不仅仅包括了自然境界,还有功利、道德与天地境界,其中也阐释了人生的三大层次,分别是日常生活层次、工作事业层次以及诗赋层次。在作者看来,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整天忙碌不停、心中总有心事,就像曹操一样,虽然深谋远虑,但也多疑,难免陷入欲望与对自我价值的困顿中。而淡泊名利的人则毫无目标可言,过分注重精神世界的自由享受,这样的人生容易因为过度松弛而陷入沉沦。二者之间应当遵循一个恰当比例安排,如此才能相互兼顾统一。当然,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思想略显矛盾,他不但无法舍弃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宏愿,同时也没有过分地淡泊名利,他在寻找人生的平衡点,权衡自己人生的何去何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四、《赤壁赋》中人生所面对苦难的态度
《赤壁赋》中所呈现的人生相当复杂,但是作者希望告诉后人,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要做好面对苦难的准备,始终拥有面对苦难的正确态度。作者被贬黄州,他的肉体与精神上都饱受折磨,甚至一度想了结人生,但是在经过了多方拯救后才能幸存保住性命。被贬后的苏轼,生活相当窘迫,需要自给自足来满足生活所需,这也是苏轼一生以来所经历的最大苦难与挫折。在夜游赤壁过程中,作者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赤壁赋》,用写诗作赋的方式来抚慰自己内心的伤痕,所以《赤壁赋》也是作者在面对苦难遭遇过程中的内心情感自然真实流露,其中所描述的全是作者对于人生最真实的体验与思考。在文中,作者追忆历史人物的时代成败,固然值得崇敬,但是在慨叹自身渺小以及人生极其短暂时也非常冷静克制,苦闷之情油然而生。在《赤壁赋》中,也有作者所营造的“主我”氛围,其中将“流水”“明月”作为对比,作者就希望阐述在宇宙万物自然中,人生就是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度过的。所以说,人应该享受眼下的良辰美景,持有一种旷达的、乐世的情怀,这样才能从人生的悲惨中逐渐解脱出来,重新直面未来。在读过《赤壁赋》后,读者应该从中理解苏轼的心情与做法,尝试思考如何做到摆脱苦闷、直面人生,这才是《赤壁赋》所要传达的主旨。在解读《赤壁赋》的过程中,后人对这一疑问的解读包含多点:首先,人的一生应该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尊重佛道;其次,儒家与道家思想就是苏轼创作《赤壁赋》、体会人生冷暖的重要精神依托;再次,苏轼本身拥有文人雅士风范,所以苏轼能够豁达夜游赤壁,并创作出《赤壁赋》;最后,就是追求在忧患人生中的大智慧。在短短的《赤壁赋》中,所有有关苏轼的人生价值观都一一囊括,它确实是苏轼研究苦难、研究人生面对苦难态度的杰作,是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兼容并包。无论人生有限或者无限,追求功名还是淡泊名利,不同的主张给予人们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体现在《赤壁赋》中所呈现出的内容、作者的心绪也有所不同。在《赤壁赋》中,有苏轼佛家思想中“无欲无求”的思想表现,也有儒家要背负一生责任的思想表现。这些思想表现相互作用依托,将各自原本存在的消极部分一一消解掉,就出现了《赤壁赋》这一部集大成作品。换言之,《赤壁赋》中的所有名门思想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的,它们兼容互补、共同作用、相得益彰。可以看到,苏轼通过夜游赤壁也希望追求达到一种“物我皆空”的状态,这种超脱的心境并非谁都能有,它要求人心灵中追求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才能做到,这种心理平衡的实现也希望人忘却荣辱得失,如此才能最终化解人生苦难,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的自然状态。
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表现来看,他还是比较善于处理人生忧患的,心境相当豁达开朗,能够以相对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正如诗中“流水”与“明月”的对仗非常巧妙,对于人生宇宙存在意义的阐述相当客观,那就是万物不变、万物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人处世也是如此,看待一件事物不能过于偏执一面,如果陷入困顿一定要换个思路、角度继续观察,这样才能茅塞顿开,与执拗的自己和解,最终得到最合理的结论。苏轼曾经写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自然之理,也是人生面对苦难时应有的心境。因为人生若没有苦难,幸福也无从谈起,没有一个人会一生幸福,也不会一生受苦,因为人是真实存在于这个客观世界中的。所以,苏轼想明白了自己被贬黄州的糟糕经历,决定通过夜游赤壁的行为来消解苦闷,重新启航,坦然接受过去的自己。在《赤壁赋》中,苏轼作为作者运用多种名家思维来思考人生、回顾过往,这种行为才是一名文人大家所应该有的态度与思维方式。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像佛家一样心如止水,不能像儒家一样胸怀天下,不能像道家一样泰然处之,那么人生在面对苦难时将变得一塌糊涂,无法继续前行。当苏轼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真正做到与友人夜游赤壁泰然处之,才能创作出这天下名篇—《赤壁赋》。
在对苏轼《赤壁赋》的大量分析过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人生真谛所在。实际上,它并非讨论人生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它也没有告诫人们该如何追逐功名抑或淡泊名利,它只是希望人们懂得该如何在这纷繁中直面人生,面对苦难也能从容而为。所以在《赤壁赋》中,苏轼能够将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作为自己审视人生、端正人生态度的标杆,甚至是信仰,他始终运用辩证的态度与思维去看待人生、看待世界。总体而言,《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问题众多,而且分布较广,涉猎方方面面,它源自苏轼悲伤的情绪,但延伸于苏轼对人生的看透与豁达。苏轼认为,这些人生问题都能在生命的洗礼中被消解、被稀释、被忘却。所以说,创作过《赤壁赋》的苏轼是不彷徨的,他明白了这些人生体验中的金字哲理,对于后人所带来的启示也是不容忽视的,值得一生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