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泉儒商黄守恭逸事

2024-10-09 00:00黄运福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7期

说起黄守恭,泉州人无人不知,尤其是黄氏紫云系的可谓家喻户晓。黄守恭出生于唐贞观三年(629)。始祖于隋朝末年就从光州固始南迁。

黄守恭自幼聪明勤奋,饱读诗书,博通经史,在郡中享有盛誉,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郡儒”,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品行高尚的文人。

黄守恭早年随父经商,后来调整商务策略,以经营丝绸为主业。他在住宅的四周开荒垦地,大量种植桑树,渐渐开创了泉州西郊方圆五百八十余亩的桑树园,成为闻名遐迩的庄园主。

随着庄园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上当时泉州城水路交通便捷,海商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乃至东非、西亚等地。于是,他在泉州率先发展养蚕业、纺织丝绸业,销往海外各地,开创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数年后,他便成了当地的首富。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像黄守恭这种既家业富实又有社会声望的人物,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员外郎,可他对于员外郎这一身份没有过多奢望与追求。已是丁财两旺的他依旧俭朴低调,乐善好施,济贫、扶危、救灾。他募米赈粥,救济饥民,倡建育婴堂,养活数以万计的婴孩;他开设药局,修缮学堂,服务民众,造福泉州一方百姓,美誉蜚声遐迩。

当时黄守恭有两房贤内助,长房育有四子,次房育有一子。他献地建寺遣子的故事成了千年美丽的传说,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那个年代,他有着高瞻远瞩的超前眼光,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子孙完全可以凭借父荫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没有把五个儿子留在身边子承父业,而是把五个儿子遣散,让他们各自去他乡开拓创业,却把桑园献出建寺,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可怜天下父母心。”黄守恭与常人一样,对五个儿子同样心疼,且恋恋不舍,做出遣散之举,无疑也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内心的纠葛与矛盾可谓超乎常人的想象。他为了兑现梦中对“大师”的承诺,最终还是忍痛割爱、毅然决然地做出决断。他这样做,一是为了信守承诺,二是为了五个儿子的未来前途。但遣子的地方后人简称为“五安”,即长子居南安、次子居惠安、三子居安溪、四子居同安、五子居诏安。为何选择“五安”?从心理的角度揣摩,黄守恭遣散五个儿子时心里也一定五味杂陈、思绪万千,但他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虽有万般的不舍,但他心中还是有儿子远行父担忧的难以言状的内心碰撞,还是会默默为远居他乡的五个儿子祈祷,希望他们可以平平安安过日子,因此选择“五安”作为五个儿子的生息繁衍地。

黄守恭献地建寺及遣子“五安”已成为千古佳话,他慷慨无私、高山景行的品格难能可贵。没有他奉献桑园建寺,就没有今天的开元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正印证了黄守恭的智慧与精神,造就了今天泉州西街的知名度与繁华,给今天的泉州旅游繁荣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今天角度看,黄守恭功不可没,名垂千古。他养蚕生产丝绸,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给久负盛名的泉州添砖加瓦!黄守恭可谓泉州一代开明的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