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学习支架 探寻阅读思维培养之道

2024-10-09 00:00:00许雅琦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5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积极推进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应变革观念,注重阅读策略,带领学生开展有质量的整本书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搭建学习支架深度阅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谈谈如何实施教学。

一、构建导向支架,明确阅读任务

名著一般是鸿篇巨制,字数几十万字以上,与平时学生单篇阅读相比难度较大,尤其是国外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经验存在很大的距离,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阅读前期,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建立完善的阅读规划任务,为学生构建导向支架,明确阅读任务。

(一)关联支架,联结已知经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以文本为原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关联,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动力。

《鲁滨逊漂流记》属于冒险题材小说,小学生天性喜欢冒险,更喜欢阅读探险类的作品,因此教师关联学生四年级共读的探险小说《丁丁历险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四年级我们共读了一部探险小说《丁丁历险记》,丁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总能在最危险的时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安全。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说说丁丁当时经历了什么危险,又是如何化解的?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太阳神的囚徒》中,丁丁和船长为了拯救被印加王绑架的卡尔库鲁斯教授,勇闯南美洲,甚至误入印加王的神庙,成为太阳神的囚徒,面临被太阳活活烧死的危险。最后他巧妙地利用日食现象摆脱了困境。

师:(出示《鲁滨逊漂流记》的封面)这本小说属于冒险题材的小说,大家看着封面结合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本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从书的封面我看到主人公鲁滨逊手拿一把长枪,瘦削的身体,被风吹得凌乱的长发,赤裸的后背有着充满力量的肌肉线条,一条破烂的裤子似乎好久没有换洗过,面朝着大海,似乎在等待着船经过。

生:他应该是流落荒岛,所以他时刻等待着有船经过,带他离开。书中应该讲他在孤岛冒险的经历。

师:看来大家都很会猜测,冒险题材的小说充满着紧张刺激,鲁滨逊一人在孤岛生活28年,他是如何度过的呢?阅读这本书就会找到答案。

(二)情境支架,激发阅读期待

1.经典评论激趣

学生阅读整本书前,可以通过看经典评论的介绍对书籍产生初步印象,有助于快速了解书的主题内容、风格和主要内容。作家推荐语都是由资深或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能使学生更全面、快速地了解书籍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

——法国思想家卢梭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包含每个人生活的寓言。孩童时期,这部书只是读来有趣,成年之后再读,就会知道这是不朽的杰作。

——英国文学史家艾伦

面对困难,我永不妥协,因为我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这才是生命存在的秘密。

——中国作家曹文轩

这是一部不朽的传奇,讲述了一位勇者的荒岛生存经历。鲁滨逊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在孤独与绝望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

——胡子浩

上述评论中的前三条是来自国内外著名的作家评论,第四条是选自笔者班级的一位学生的评价,有大作家的评价,也有身边伙伴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书籍,为开启阅读之旅做好情感和心理铺垫。

2.利用画面激情

教师可以利用书中的插图或者播放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紧张刺激的情节,深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氛围,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3.链接背景激疑

任何作品都会有特定时代和作者个性的印记,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学生在读名著之前要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鲁滨逊漂流记》是根据一位真实人物改编的。赛尔柯克曾在海上叛变后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4年多,笛福就是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找到了创作灵感。作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学生是比较感兴趣和好奇的,到底怎样的生活经历可以写出如此精彩的小说。笔者出示作家的背景和经历的几个关键词,具体如下:

英国小说之父、报纸之父、现代新闻业之父、生于伦敦富贵之家、十岁丧母、兄妹三人、排行第三、数次破产、一度入狱、创办《评论》、富于冒险。

师:看到笛福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或疑问?

生:作者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为什么会入狱?

师:结合他的经历,你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看到他的身份是现代新闻业之父,会不会是批判政府官员导致入狱?

师:还真被你猜对了。大家还记得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语中的一句话“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那么我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会不会也能看到笛福生活经历的影子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三)规划支架,明确阅读目标

《鲁滨逊漂流记》全书约20万字,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生每天大约阅读2万字,基本半个月内可以完成。为了后续的推进课和分享课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见表1),坚持每天阅读打卡,让每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阅读之中。

二、创建主题支架,促进思维深化

学生可以借助支架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建构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使错综复杂的信息可视化。图示支架可以启发学生多项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使其更好地联想和想象。

(一)图示支架,培养统整能力

1.表格式导图

学生通过列表梳理、了解了鲁滨逊四次冒险的经历,每次航行所到达的目的地与遇到的危险,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列表让学生进行质疑:

师:在表2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出了鲁滨逊是一个特别喜欢冒险的人,尽管多次遇险,但仍然乐此不疲,具有冒险精神。

生:鲁滨逊到达的地方都是非洲之类不发达国家,还可以贩卖奴隶,这不是违法的事情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要解开谜团,我们需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出示:17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和海外贸易扩张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世界各地去寻求财富和冒险,贩卖奴隶是最能获取暴利的途径。

师:当时英国到全世界去掠夺财富,侵占别的国家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所以小说中的鲁滨逊人物角色的经历是有生活的影子的。任何小说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都不可能无中生有。

2.情节绳导图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是漫长的,我们可以利用情节绳来梳理把握小说的主体内容。本书中相对人物角色较少,作者是如何用约20万字对小说主角进行刻画描写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鲁滨逊的心情变化线,探究28年在荒岛上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开始是沮丧的,几度想放弃——后来,他通过列举流落荒岛的好处和坏处,对生活有了希望——再后来发现了食人族,心情恐惧——救了星期五,心情大为好转。

3.鱼骨式导图

教师可以用鱼骨图的形式梳理鲁滨逊在岛上的饮食变化过程。在荒岛早期,鲁滨逊是吃从船上带来的食物与利用荒岛资源打猎获得的食物,渐渐的,食物的样式、食材和烹煮的方式也变得丰富起来。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后,鲁滨逊有了面包,极大丰富了他的饮食。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容易忽视细节,尤其是小说时间线索长,很多散落在各个章节中的细节,需要通过整合后,从微妙变化中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荒岛美食探究西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按照主菜、沙拉、主食、甜点和饮料进行归类梳理,从中发现英国贵族的饮食特色。

4.放射式导图

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是如何解决生存问题的,这是小说故事的主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荒岛生存”为中心向外延展,从吃、穿、住、行、用、危险、病和孤独七个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抓住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用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来,然后试着说一说,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写故事梗概,这是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在阅读交流中进行习作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比支架,驱动思维深度

比较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是一种将具有明显差异和矛盾的双方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

师:小说主要讲了鲁滨逊在荒岛生活28年的经历,那么前三次的冒险经历能不能去掉,或者少写一两次?

生:我认为可以,因为小说的重点是最后一次冒险经历,只写一两次不会影响后面内容的精彩,前三次的关联度也不是很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不可以,因为正是前三次的冒险才让鲁滨逊对大海风暴从一无所知到淡定从容地躲过一次次劫难,并从中尝到了多次甜头,才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向更远的地方进发,最后导致灾难的发生。

师:我非常喜欢你们阅读时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探究,这会使你们每次阅读都有不一样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探究鲁滨逊在岛上生存面临的困难。

师:鲁滨逊在荒岛生存面临七大困难,请大家按由易到难进行排序,你们觉得最痛苦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危险,如野兽的袭击、疾病和自然灾害,一旦生病就会致命,鲁滨逊在荒岛的第二年得疟疾,幸好通过烟熏等方式治愈,捡了一条命。

生:我认为是孤独,荒岛上没有人,无人说话、无人陪伴,那才是最痛苦的事情。这也是他为什么要解救星期五,然后不断改造星期五的理由。

师:大家对比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小女孩看到的那些幻象能不能对调?

生:不可以,她的需要是逐步提高的,对亲情的渴望是超过其他方面的。

师:大家看这是马斯洛的生理需要金字塔图,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启发?

生: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我认为作者也是按照这个生理需求进行排列的,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和鉴别中准确把握主旨,从而更全面地掌握信息。

三、搭建拓学支架,分享阅读成就

(一)话题支架

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和交流课中,话题的设计特别重要。学生阅读往往只关注情节和人物命运走向,作者的写作智慧、表达特色和主题价值是学生自己阅读无法感受到的。因此,有深度的话题设计既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阶,又能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人物智慧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多面的、立体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容易产生思维定式,给人物贴标签,造成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单一化,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元化地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要紧扣角色的外在行动和内在心理去探究人物的智慧。

师:面对缺衣少食的生存困境,鲁滨逊在行动上有哪些智慧的地方?

生:鲁滨逊利用岛上的资源,制造工具和武器;利用火来硬化木棍的尖端,使其更加锋利和坚固。

生:为了改善饮食,鲁滨逊收集岛上的野生谷种,尝试将其磨成粉状,寻找可以发酵的果实或植物,提取天然的酵母。当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会使用岛上的石头或树木制作一个简单的烤炉,展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毅的创新精神。

生:在心理方面从初到的绝望到不断与自我的反思和对话,缓解了心理压力,而且鲁滨逊具有极强的管理能力,使他的生活变得有规律、有条理。

2.表达特色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作品的表达特色,《鲁滨逊漂流记》的表达特色非常鲜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体验冒险的经历,而且每次冒险的经历都有比较固定的模式,航海—遇险—忏悔—返回,表现了其冒险精神和价值追求。另外,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更是学生写作表达的范本,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遥远而神秘的荒岛世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心理描写为专题,探讨鲁滨逊是如何通过记录坏处和好处的方式来调节、控制、安慰自己情绪的,找出一处细细品读,做上批注。

3.主题价值

教师要让学生领会作品中作者所要体现的主题价值,就不能只通过一两个简单的问题或人物形象的分析简单推导出结论,而要以问题链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小说主题的内核。

(1)前三次冒险好不容易过上比较平静的生活,为什么还要不断出发去探险?

(2)在荒岛上命运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3)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写对星期五的改造?

(4)当今这个社会需要像鲁滨逊这样的人吗?请说说理由。

(二)实践支架

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经典,不光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其背后还有作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博的人生阅历。《鲁滨逊漂流记》包含了许多学科知识,如野外如何寻找水源,从物理力学的角度搭建住所,如何取火;生物学如何辨别有毒还是无毒的野果,如何用太阳、星星来确定方位;医学如何急救和自我保护;心理学面对野外的孤独、恐惧和不确定性,保持冷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生存的技能体验,利用指南针、地图和太阳位置辨别方向,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处理伤口,遇到突发情况如何组织模拟救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挑战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对整本书阅读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意识,带领学生回到真实的阅读场域,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许雅琦(1994—),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