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在交流与互动中共同探讨课文的人物、情节与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据此,本文以《灰雀》一文的教学为例,利用合作学习方式多维度、多层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分析
《灰雀》是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此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精心编排了4篇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以理解课文之意。《灰雀》这篇课文围绕列宁、灰雀与一个孩子展开:列宁察觉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存在关联,然而他并未直接加以指责,而是通过交流使男孩认识到自身错误,进而主动将鸟放回园中。文章语言质朴简约,赋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此故事生动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男孩的尊重呵护,以及男孩知错就改、诚实的优良品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且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在学习中展现自我。但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尚在发展。对于《灰雀》这篇课文,学生能初步读懂故事内容,但对列宁和小男孩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的理解较为浅显。
在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过于活跃,主导讨论,而部分学生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在合作分工、倾听他人观点、有效沟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不过,他们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珍视与爱护之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心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剖析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领略列宁的体贴入微和对男孩的尊重,还有男孩诚实守信、知错能改的美好品质。
五、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以图引趣,直观感知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精心挑选一张色彩鲜艳、清晰生动的灰雀图片,确保图片能够展现灰雀的鲜明特征。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灰雀图片,并陈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请看大屏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醒他们注意灰雀的各个细节。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围绕图片展开热烈讨论,交流各自对灰雀外貌特征的看法,如羽毛的颜色是怎样的、嘴巴的形状是细长的还是粗短的、眼睛是大而明亮的还是小而锐利的,等等。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表达能力较强的代表,依次站起来,条理清晰地向全班同学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描述灰雀的外貌特征。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内容,可以在发言结束后提出。
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观察和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准确描述,同时对不够准确或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纠正,强化学生对灰雀外貌特征的认识。
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首先,教师抛出话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动物们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温暖。现在我想问大家,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让你们选择一种小动物来养,你们会选择哪种小动物呢?”学生听到问题后,展开思考,在脑海中回忆自己与小动物接触的经历,思考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
接下来,学生展开交流分享:有的学生喜欢活泼可爱的小狗,因为它们忠诚、能陪伴;有的喜欢温顺的小猫,因为它们能让人感到放松;还有的喜欢聪明机灵的小兔子,因为它们的样子十分可爱……
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认真倾听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并用眼神鼓励发言的学生。对于学生独特的想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对于一些不太准确或片面的观点,教师以温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3.设置悬念,引发期待
首先,教师提出悬念:“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灰雀,也分享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但是,你们知道课文中的灰雀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它最后怎么样了?”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探讨、猜测想象。如有的小组认为灰雀遇到了危险,有的小组觉得灰雀找到了新的伙伴,还有的小组猜想灰雀会有神奇的经历。小组成员纷纷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本子上,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他们想象中的情节。
随后,教师适时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那么,灰雀到底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和期待,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营造轻松、活跃、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深入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丰富学习体验
1.自主探索,标记新知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彩色笔或铅笔轻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和新颖的词汇,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在此环节,教师在教室内巡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提示、指导,但不过多干预其自主探索过程。
2.集体共学,生字新词攻坚
教师站在讲台前,清晰、准确地领读之前学生标记的生字、新词,包括“宁”“胸”“谷”“粒”“郊外”“严寒”等。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领读后,教师简要介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如联想记忆、编故事等,并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尝试用这些方法记忆。而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生字、新词记忆速度的小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且最准确地记住这些字词。
3.角色扮演,朗读展风采
在此环节,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朗读活动,即让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课文内容,自愿选择角色,如列宁、男孩、灰雀等,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分角色朗读训练情况,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认真聆听并给予掌声鼓励。展示结束后,教师从发音、情感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和建议。
4.互动讨论,深化理解
在互动探讨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灰雀的失踪对列宁有何影响”“男孩最终的选择体现了什么品质”,并板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长负责记录并汇总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的观点,形成全班范围内的互动交流。
5.图文辅助,直观感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动画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资料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在观看过程中,教师适时暂停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细节,如灰雀的外形特征、列宁的表情变化等,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拓展。而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看、所学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口头描述、小作文或绘画作品等形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生字、新词,通过合作与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细品文本,共鉴人文韵味
1.团队协作,逐段深耕《灰雀》之旅
为了引导学生更细腻地领略《灰雀》一文的情节魅力与人物风采,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逐段深入探索课文。每组学生承担一段文本的解读任务,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波动,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与感悟。
2.集体智慧,解码对话深层含义
各组汇报完毕后,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一同潜入列宁与男孩对话的深层世界,通过圆桌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列宁的询问是出于何种考量?这背后隐藏了他怎样的情感与期望?男孩的回答转变是何种力量促成的?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抉择?在这场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哪些温暖人心的力量?列宁与男孩的性格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倾听,交换观点,共同形成对故事及人物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在此环节,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讨论更加深入、广泛。
3.创意填空,共绘人物性格图谱
为了将学习成果可视化,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创意填空活动,让学生不再只是填写答案,而是直接参与人物性格图谱的创作。图谱上,每个填空都化作拼图块,学生需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填入空白处,共同拼凑出列宁与男孩的性格画像。
例如:
列宁的询问,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男孩心中的秘密角落,展现出他_____(耐心、关怀)的一面。
男孩从否认到承诺,是他内心_____(悔悟、善良)的觉醒,预示着成长的脚步正悄然前行。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认识,让他们获得团队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四)多维探索,深化教学内涵
1.探究列宁的决策之心
首先,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列宁与灰雀互动的关键语句,如:“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随后让学生展开小组探讨,分享各自对列宁微笑背后的深意及男孩放走灰雀动机的理解,鼓励学生从列宁对灰雀的情感、对男孩的期待以及更广泛的教育意义等角度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基于谈论情况整理讨论结果,制作一份“列宁决策之心”的思维导图或者故事板,清晰呈现列宁的深厚情感与初衷,并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2.共感灰雀的自由之翼
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回顾灰雀重获自由后欢腾的场景,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灰雀,感受那份无拘无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灰雀之声”的角色扮演活动,即每位学生设想自己是那只灰雀,写下或口头表达想要对列宁说的话,如表达感激、自由的快乐或对未来的期待。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灰雀之声”,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命的尊严与自由的重要性,并强调尊重生命的意识。
3.行动起来,守护自然之爱
此环节,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组织以下活动。(1)链接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将视线从课文转向日常生活,思考个人能为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做些什么,鼓励学生列举具体行动,如减少污染、参与环保活动、支持动物保护组织等。(2)创意实践:教师组织“绿色行动者”海报设计大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主题,设计并制作宣传海报。海报需体现创意、美观与实用性,旨在吸引公众关注并激发更多人的环保意识。(3)展示与倡议:海报完成后,教师在学校或社区内举办展览,同时鼓励学生作为“绿色小使者”,向参观者介绍海报内容,传递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理念,并邀请他们参与环保行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将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识、情感与行动的有机结合。)
六、教学反思
本次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为例开展的教学实践,着重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显著的成效,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本次教学通过以图引趣、师生互动、悬念设置等方式,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
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如自主探索环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空间;互动讨论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图文的运用更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细品文本环节,合作学习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团队协作让学生逐段深耕《灰雀》,共同探讨每一段的内涵和意义。集体智慧的汇聚使解码对话的深层含义变得更加容易,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文字中挖掘出更丰富的信息。创意填空共绘人物性格图谱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多维探索环节则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内涵。“探究列宁的决策之心”,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中分析其思想和动机。“共感灰雀的自由之翼”,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由的向往。而“行动起来,守护自然之爱”,则将课文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如集体共学生字、新词和小组讨论时,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续的环节时间紧张,有些内容无法充分展开和进行深入探讨,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充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都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中没有为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更加精心地规划教学时间,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编辑:常超波
作者简介:王新远(1986—),男,侗族,贵州从江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