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2024-10-09 00:00:00高梦瑶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5期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为此,本文以“任务驱动—场景沉浸—配角挖掘—成长思考”为脉络,对其进行了场景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能够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文本特点上,此文运用了丰富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得母爱的“慈”与“深”得以精准而生动地展现。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学习资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探究课文中的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具体理解“慈”和“深”的表现,教学难点在于对细节描写中动态画面的深入探究。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初步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也开始显现,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颓”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碌”等15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压抑、瘦弱、数落”等词语的意思,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

2.深入体会文本情感,感受慈母情深,认识到亲情的无价,学会通过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理解它们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重点关注课文中关于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从细节中体会母亲的慈爱与善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和珍视。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初读课文

学习任务一:找出体现“慈母情深”的地方并分享

师: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触动你的“慈母情深”的句子,并做批注。(学生默读,教师观察)

生:第29自然段中,“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这显示了母亲的辛劳与节俭。

师:细致入微!那“皲裂”是何意?

生:“皲裂”指皮肤因干燥而裂开。

师:正确。我给大家看些“皲裂”的图片以助理解。(展示图片)那么,还有哪些细节展现了“慈母情深”呢?

生:母亲在艰难环境中仍支持“我”上学、买书,这展现了她对“我”的爱与期望。

生:我从母亲疲惫但深情的眼神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关爱。

师:大家都捕捉到了文本中的深情。希望大家能继续深化这种体会,并尝试用文字传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细节描写

▲教师导入:

师: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文中母爱的深沉。现在,我们聚焦于两处关键的细节描写,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精妙笔触展现“慈母情深”的。

▲小组合作:

师:请根据课后第二题,小组合作,针对两处细节描写展开讨论。注意词语的重复运用和连续动作创造的动态效果。(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分享初步探究:

师:请小组代表分享发现。

生:我们注意到“我的母亲”多次出现,这既凸显了母亲的疲惫,也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

师:你们小组的观察力很敏锐。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我们发现“立刻”一词的重复使用,展现了母亲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对家庭的付出。

师:确实,“立刻”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

▲深入引导:

师:那么,这些重复的词语和动作描写是不是单独看就足够了呢?设想一下,这些文字如果被转化为电影镜头,会呈现怎样的画面?

生:我想会是母亲一连串的辛勤劳作,从挺直腰背到快速转身,再到满眼疲惫地看着“我”。

师:很好,你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生动的画面。那么,这样的画面要如何通过文字实现呢?

▲情景模拟:

(挑选学生扮演导演和母亲角色并表演,其他学生朗读。)

师:大家在朗读时,是不是有种观看电影的既视感?这些连贯的细节描写,为我们构建了生动的视觉场景。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还学会了如何品味细节之美。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发现更多精彩之处。

(二)场景沉浸,再读课文

▲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通过细节描写深刻感受了母亲的深情。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节——场景沉浸。场景就是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也可以泛指一种特定的情景。

▲场景探索:

师:这篇文章是发生在一个怎样的大场景中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并分享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注意到文中描述了缝纫机厂的场景:“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这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师:很好,你捕捉到了这个重要的场景。那么,这样的环境对母亲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呢?

生:我觉得这样的环境会让母亲工作更加辛苦,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体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我们的爱。

▲经典段落共赏:

师:确实,文中有一段经典的场景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段描写很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拥挤、压抑的厂房中。

师:是的,这段描写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环境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场景的压抑和母亲工作的不易。那么,如果去掉这段描写,会对文章产生影响吗?

生:我认为去掉这段描写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为我们无法深刻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和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情景模拟,身临其境:

师: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体会这个场景,我们将进行情景模拟。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嘈杂的缝纫机工厂中。(播放工厂声音)现在,请一位同学模仿母亲在缝纫机前工作的样子,并持续30秒。

(学生模仿,分享感受)

生:我觉得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真的很辛苦,我能感受到她的疲惫和不易。

▲想象留白,书写感受:

师:现在,请大家看着课文的插图,想象作者看到母亲辛苦工作的场景时,内心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此刻的感受。

(学生小练笔,分享感受)

生:当我看到母亲瘦削的身体和疲惫的眼神时,我感到非常心疼和愧疚。我想对母亲说,您辛苦了,我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师:你的感受非常真挚。通过今天的场景沉浸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和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的付出。

(三)配角挖掘,分析作用

▲配角呈现与讨论:

师:同学们,配角在文本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大家阅读相关段落,感受配角对母亲给“我”钱买书这一行为的态度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学生默读并思考)

生:配角们对母亲给“我”钱买书的行为持有疑惑、不赞成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溺爱。

师:很好,你准确地捕捉到了配角的观点。那么,这种质疑对情节有何影响?对塑造母亲形象又有何作用呢?

生:这种质疑为故事增加了冲突和张力,使得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它也从侧面烘托出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因为母亲顶着压力也要支持“我”的阅读追求。

▲深入分析配角作用:

师:确实,配角在这里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假如少了这部分描写,会对文章表达情感产生什么影响?

生:如果去掉这部分,读者可能无法体会到母亲在当时环境下工作的不易和她对孩子的坚持。

师:非常到位,你的分析很深刻。配角的话语不仅展现了母亲面临的困境,还凸显了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这种对比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感人。

▲总结与拓展:

师:通过对配角的描写,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深情和伟大。她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照顾上,更体现在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投入上。这份爱既有亲情的温暖,也有理性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够从这篇课文中汲取力量,珍惜身边的爱,也努力成为一个有爱的人。

(四)成长思考,探究结尾

▲作家补充与引导:

师:梁晓声说他的爱心源于对父母的体恤,这些深刻的记忆都如实记录了他的真实情感。他铭记母亲辛劳的那一天,自感精神破壳而出。

▲文本分析与讨论:

师:我们来读结尾,思考作者是否真的成长了。(学生齐读)

生:作者成长了,从“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可看出他珍视母亲的血汗钱,深感愧疚。

师:大家做攥东西的动作,感受这力度和心情。(学生体验)

生:作者用钱买水果罐头给母亲,再得钱时觉得不能再乱花,显示他懂了母亲的苦心。

▲总结与感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在故事发生的环境、配角以及故事的结局中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还体会到了作者成长的过程。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场景和细节,记住这场慈母情深,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感恩。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从而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整体教学设计注重任务引领,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如找出体现“慈母情深”的地方、探究细节描写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鼓励学生共同探讨、分享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情景模拟活动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场景和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然而,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任务难度过大或缺乏足够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的指导和支持,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