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的土壤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创作出的作品同时也体现着中国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中国钢琴艺术进入新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题材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探究其中的文化体现,为中国钢琴独奏曲、中国钢琴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钢琴独奏曲;题材;文化体现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8-00-03
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与勤劳的多民族人民造就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使中国音乐的创作有了植根土壤,正是这丰厚的土壤使作曲家创作出了绚丽多彩、独具匠心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同时反映着中国文化,使得中国钢琴独奏曲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
一、中国钢琴独奏曲的题材与文化
音乐是文化的使者,音乐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两者相互依存、交融与促进。音乐根植于文化并体现着文化,音乐能反映一个地域或民族的文化特征与风土人情,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潮流与精神。中国音乐的创作题材离不开中国文化,因此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题材来自并反映着中国文化。
(一)命名与文化
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命名主要有三类:一是带有描述性文字的“文学性标题”,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张朝的《皮黄》与《中国之梦》等,这些命名体现了作品内容或创作主旨;二是采用西方钢琴作品的体裁命名,如丁善德1988年创作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等;三是体裁与描绘性文字相结合,如储望华2002年创作的《满江红—前奏曲》(为左手而写)等。中国钢琴独奏曲更多的命名方式是带有描述性文字的“文学性标题”,正如代百生博士在其著作《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所言:“文学性标题”现象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它反映了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向,另一方面也是当代中国一定时期的文艺政策要求[1]。
(二)题材与文化
中国钢琴独奏曲题材的选择,体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如储望华的《满江红—前奏曲》,作曲家是根据南宋岳飞原词谱曲的古曲改编创作的,音乐主题刚毅、古雅,加上浓郁、壮美的和声音响,概括了岳飞从容不迫、坚强不屈的英雄性格。文化作为人的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存在已渗入每个领域,中国钢琴音乐的每个阶段都呈现着不同的文化思想与价值取向。可见,中国钢琴独奏曲题材与体现的中国音乐文化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思想观念,这些文化相互交织融合与衍生,从而使中国钢琴独奏曲展现出清新的艺术格调、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文化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题材与文化体现
(一)以中国文学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从原始社会的“诗乐同源”开始就相互依存,我国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大多都是诗与乐的合体,音乐寓情于声、声情交融地表现诗歌,与诗歌融为一体。钢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用来表现中国文学中的意境,无疑是智慧的创作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的这类作品有很多,如1998年徐振民根据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两诗的诗意写成的两首标题钢琴独奏曲《唐人诗意两首》等。
通过中国钢琴独奏曲感受中国文学中的意境与文化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体会中国钢琴独奏曲美妙的音符,两者可谓相得益彰、妙趣横生[2]。
(二)以中国民歌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在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中,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会汲取中国民歌的素材,或直接改编,或拣选其中的元素再创作。张朝1992年根据云南的彝族山歌创作的《滇南山谣三首》,储望华2003年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主题改编的《“茉莉花”幻想曲》等。
取材于中国民歌创作出的中国钢琴独奏曲数量众多,有时同一民歌被不同的作曲家取材加工创作,如《音乐创作》2017年第一期李从军创作的《康定情歌变奏曲》,与2021年第四期江雪创作的《康定情歌随想曲》,都是取材于流传在四川康定地区的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
中国钢琴独奏曲随着中国民歌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丰富多彩、数量浩瀚的中国民歌为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宽阔的音域、绚丽多彩的音响及多样的演奏技法为中国民歌增添了更多生动的画面与美妙的音响,从而传播发扬了中国民歌及其蕴含的文化思想。
(三)以中国民族器乐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中国民族器乐,是不同地域风格与特色的民间传统乐器,很多中国民族音乐追求旋律的音色表情及音色的变换处理,在音乐的线性旋律发展及线性色彩变换处理上“精雕细琢”,独具一格于世界音乐中。中国民族器乐按演奏方式分为吹奏、弹拨、拉弦和打击四类,四类不同的音色与演奏方式为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开拓了钢琴演奏法的多样化。权吉浩1987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宴乐》,开始就是运用不协和和弦的音响效果模仿浓烈的长鼓击打的场面,后上下连续的琶音模仿“古筝”刮奏,紧接着长鼓、大鼓,这种打击热闹的场面在全曲中多次出现,描绘了宴会热闹欢快的场景;崔世光1998年创作的《刘天华即兴曲三首》,作曲家是根据刘天华创作的三首二胡曲《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作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在不改变原作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尽可能模仿二胡的演奏而充分利用钢琴的音域空间,延伸、扩展原作的乐思和韵味,使改编后的钢琴曲比原作更具新时代的精神与意境[3]。
中国钢琴独奏曲在模仿与借鉴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法与音色时,常不是独立地运用某一种乐器。如黎英海1975年吸收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而创作的《夕阳箫鼓》,在吸纳古曲结构等音乐元素的同时,基本保存原曲音乐形象,用钢琴完美地表现了箫、鼓、琵琶、古筝、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
中国民族器乐对音色的追求及丰富的演奏法,使许多作曲家把中国的器乐艺术运用到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并发扬光大,使中国钢琴音乐较之西方钢琴音乐更具表现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深受世人喜爱。
(四)以中国戏曲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与中国戏曲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戏曲中不同的唱腔、旋律构造与语言等开拓了钢琴演奏的多样性,为钢琴创作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也产生了较多中国戏曲题材的中国钢琴独奏曲。
张朝1995年创作的《皮黄》(几次修改定稿于2014年),创作中主要借鉴了京剧音乐素材,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哲学思想构成作品发展的基本观念。作品采用京剧板式结构发展音乐的戏剧性,织体上以京剧“四大件”伴奏的简约织体为主,使人联想到琴、笛、板、鼓、锣合奏形式及音色特点,其中在[摇板]一段还尝试模仿京胡对人声的拖腔与带滑奏的跟腔效果。作品音乐形象上既有京剧武打场面的表现,也有对云南滇池的壮丽景色的描述,并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爱国英雄的颂扬。此类作品再如陈其钢2000年创作、2004年修订的《京剧瞬间》,韦辉发表于《音乐创作》2009年第六期的《戏韵—赋格曲》,梁发勇发表于《音乐创作》2015年第三期的《吕调》和《豫调》等[3]。
中国戏曲的音乐元素多种多样,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而饱满,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戏曲音乐丰富了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钢琴独奏曲的表达路径;同时,运用中国戏曲创作出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传播发扬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戏曲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两者相得益彰,中国戏曲与中国钢琴独奏曲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
(五)以中国民族舞蹈音乐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中国民族舞蹈由于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丰富多彩的音乐,为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以中国民族舞蹈音乐为素材,主要是汲取其中鲜明的节奏与民族特色的旋律,创作出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使人联想起中国的民族舞蹈。储望华1978年创作的《新疆随想曲》,作品取材于新疆传统的维吾尔族歌舞音乐形态,模仿打击乐节奏型,使乐曲的新疆风味旋律与节奏的律动感突出。陈怡1984年创作的《多耶》,取自侗族的一种“多耶”的民间舞蹈形式,通过民歌素材的旋律和民间锣鼓节奏的组合,形象地表现了侗族人们踏节而歌的情景。
中国民间舞蹈音乐赋予中国钢琴独奏曲生动活泼的感染力,中国钢琴独奏曲的演奏与发展传播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4]。
(六)以中国的画面场景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题材中常通过场面的描绘、音响的模拟来表达作曲家的情感,这种描绘如同中国“国画”中写意一般,带来奇妙又身临其境的音响,给人以丰富的意境与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早期的如贺绿汀先生1934年创作的、被认为是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中国风格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作品中描绘了山川秀美、和谐安宁的情景;改革开放以来创作较多此类钢琴独奏曲,且创作技法多样,如1987年高为杰创作的《秋野》,该作品采用了“十二音场集合技法”,描绘出野外深秋的多重景象,将野外深秋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叶小刚2006年创作西藏圣湖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首《纳木错》,作曲家用藏族山歌热情高亢、“泛调性”的歌唱性旋律,自由多变的节奏,形象地表现了雪域高原的圣湖与积雪的群山。
中国钢琴独奏曲借助描绘的自然风光与场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
(七)以中国地域风俗文化为题材及其体现的文化
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使地方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中国钢琴独奏曲通过对场景的描述和风俗人情的描绘来突出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和人情风貌。崔世光1979年创作的《山东风俗组曲》(由《乡土小调》《对花》《南飞雁》《谐谑曲》《细雨》《花鼓》6首小曲组成),此曲是作曲家根据山东五年的工作、生活经历积累的山东民间舞蹈音乐素材创作的,运用组曲的形式描绘了山东民间乡土气息。
中国钢琴独奏曲描绘中国的地域风俗文化,展现了生活画面和别具一格的音响。
除以上列举分析外,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还有其他的题材。如取材于中国艺术歌曲,这与取材中国民歌类似,张朝根据刘炽同名歌曲《我的祖国》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我的祖国》,此曲发表于《音乐创作》2013年第六期;取材于中国书法,如汪立三1980年创作的《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的第一首《#F商调——书法与琴韵》,以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的古琴为主题来表现中国书法的运笔与古琴的琴韵;赵晓生1987年为实践他本人独创的“太极作曲系统”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太极》,该作品在《周易》六十四卦逻辑系统基础上运用“音集运动”技法,以音集内涵变易法则结合新的音高组织关系,音乐的内在组织由音集所包含的音程涵量变化所控制,《太极》完整呈示了六十四音集,由纯阴按卦位变化逐步发展到纯阳又逐步回到纯阴的过程[5]。
三、关于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已收获颇多,但在数量与质量上离“钢琴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邹翔在《1977年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初探》一文中对现代钢琴作品的创作总结了三大难点,即作曲家不太愿意写、钢琴家不太愿意演奏与听众不太愿意听;对于中国钢琴独奏曲,尤其是现代风格钢琴独奏曲的创作,很多作曲家只注重个人创新而脱离了听众,虽经推广传播但意义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办了多次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征集比赛,从1987年“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国际比赛到2013年“中国之声”首届作曲比赛钢琴作品,约有10余次影响力较广的作品征集比赛,创作征集与比赛获奖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独奏曲、协奏曲、双钢琴曲等,但都突出表现了“中国风格”,可见“中国风格”已成为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主流倾向,成为作曲家创作的自觉意识。代百生博士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著作中将“中国风格”分为两类:“一类是显形,即使用可以感知的中国曲调、调式等表层的音乐元素,使钢琴作品在音调上具有了中国的味道;另一类是潜行或变形,即不使用上述具体可感知的音调因素,而进入深层的中国文化传统,从音乐、文学及其他艺术中发现灵感,进行音乐创作,使钢琴作品具有一种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的联系或一种深层的中国文化精神。” 因此,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不能只有创新,更要立足中国文化;只有立足中国文化,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才有根源土壤与方向,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才能被广大听众接受与喜爱。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过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与演奏也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只有立足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钢琴舞台上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李名强,杨韵琳.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3]邹翔.1977年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初探[J].钢琴艺术,2009(12):32-34.
[4]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5]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BYS041)。
作者简介:邵良柱(1982-),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