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舞蹈的艺术魅力

2024-10-08 00:00:00王梦璇
艺术大观 2024年18期

摘 要:《鄂尔多斯》舞蹈在创作演出的50年以来,被世人和鄂尔多斯人民誉为蒙古族的代表性舞蹈。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作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展现出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或一个地区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贾作光老先生深入当地,根据其蒙古族文化生活特点,创作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舞蹈,随着舞蹈的不断发展,《鄂尔多斯》这一舞蹈已提升至新的艺术创作高度,并进一步推动了内蒙古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贾作光;鄂尔多斯蒙古族;编创手法;音乐层次情绪;舞蹈构图调度与技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8-00-03

自1949年起,历经的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迈入了新的时代。同时,中国的舞蹈事业也与时代同行,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舞蹈事业在“双百方针”和“提高与普及”等精神的引领下焕发炽热的激情,中国的舞蹈事业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这一前言中,我们将探讨关于贾作光先生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鄂尔多斯》创作背景与表演形式,同时从其对后世民族舞蹈发展的影响和传承的重要性出发,总结出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传承和保护优秀民间舞蹈作品以及艺术环境中的传承”等几个方面。

一、舞蹈《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

(一)舞蹈动作产生的背景

贾作光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素有“东方舞神”的美誉。在起初创作《鄂尔多斯》舞蹈时,他初到蒙古族地区考察,由于当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他一开始难以适应,甚至产生了较大的抗拒情绪,因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融入当地生活。虽然他创作了草原上的第一支舞蹈《牧马舞》,但因缺乏深入的生活体验,作品缺乏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未能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1948年出台的“新四条”政策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贾作光和一众艺术爱好者以表现“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热爱劳动的气质和健康美丽的形象”为创作主导思想,展现当地人民的生活。尽管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狩猎仍是主要生计,但是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打击贾作光等其他人的艺术创作热情。经过与牧民的亲密相处后,贾作光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习惯动作为创作素材,并结合狩猎动作和当地文化氛围进行提炼和编排,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生活气息、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鄂尔多斯》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1]。

(二)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

《鄂尔多斯》舞蹈的动作素材是贾作光老先生根据寺庙中藏传佛教僧侣的舞蹈动作,如“鹿神”“撒苗金”等进行了变化与发展,同时创作了“大挽手腕”“软硬动肩”等具有草原舞蹈特征的动作,把它贯穿到舞蹈当中并创造了“单腿板腰”“甩手腰”等特技动作,提升了舞蹈的技巧性和艺术感染力,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和人物动态表现力。

该舞蹈的编创方面,编导采用了对称的画面构图,并通过“圆”和“直”的线条进行构思。“圆”不仅代表着来回运动,还蕴含循环反复、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同时象征着圆满团圆。蒙古族自古以来将天、地、日、月和宇宙等用圆圈联系起来,而“直”则通过单一的运动形式直接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率真豁达、热情豪迈的性格。因此,编导在舞蹈调度中也多用动静结合的圆和直线运动,使舞蹈更符合草原人民的特性,也让舞蹈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

在舞蹈的风格方面,可以看出音乐的转变对舞蹈氛围的影响。当女舞者出场时,快板音乐使整个气氛变得愉快而跳跃,肩部的动作轻快,热情且大方,这一部分舞蹈提炼了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骑马”“挤奶”“梳辫子”等形象动作,并将其节律化,展现出了牧民生活的特色和气氛,同时也表现出女性牧民的日常生活。女舞者在表演“骑马”“挤奶”“梳辫子”等动作时,虽然头戴沉重的头饰,但头部动作始终很稳定,因为蒙古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颈部支撑了很多的重量,因此在舞蹈中,她们的头部没有大幅度晃动。整场舞蹈中,女舞者的脸上始终带着幸福的微笑,好像在表达生活的美好[2]。

随着舞蹈进入后段,女舞者出场后,男舞者的长线条动作变得欢快,步子频率加快且跳跃性动作增多。在两人对舞时,随着舞蹈气氛的逐渐升温,男子以单脚颠跳,双手在头上方摆动,充分表达出情绪的变化。男舞者和女舞者通过横错步和跑动跳跃的方式完成了顺时针转动,他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仿佛草原清晨的阳光般温暖。男女舞者的动作时而高时而低,他们分分合合后再度合舞,直至舞蹈结束。

(三)舞蹈动作的音乐风格特点

舞蹈的音乐层次以强调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为主线,音乐层次分明且情感表达细腻。第一段音乐用了一段民歌旋律,曲调沉稳且有力,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特点。第二段音乐变为快板,旋律轻松欢快。随着女舞者的出场,展现了蒙古族妇女的美丽,与男舞者对跳时,眼神的交流更是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舞蹈的高潮通过情绪与音乐节奏的变化来烘托,男女舞者的表演从未间断,音乐的热烈快板节奏逐渐加快,更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绪氛围和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使整个舞蹈流畅且富有情感色彩。

(四)舞蹈动作的动律以及舞台表演形式

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动律与风格具有一定的差异,它们构成了舞蹈动作的核心。每个民族的舞蹈动律各有特色,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韵味。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天生对鹰、大雁、马等动物有着深厚的情感,蒙古族舞蹈的动律以肩、臂、腕、步伐等动作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动律,这些动律使观众一眼便能看出蒙古族舞蹈的特征。

舞蹈开场伴随着豪放的音乐,男舞者从舞台后方缓缓登场,他们以横直线和半圆形错步出场,同时一对男女领舞被群舞包围在半圆中,生动地表达了草原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五名男舞者一排登场,他们动作干净利落,表情自信且坚毅。每组动作的第三、四拍时,“甩手迈步”的基本舞步展现出来,臂与肩之间充满了内在的力量,表现出洒脱而轻松有力的状态。胳膊的抖动线条延续时间长,动作之间的气息饱满,呼吸深长,重心降低使膝盖的弯曲,舞步沉稳扎实,展现出豪放有力的动作质感。双手从耳旁划过,前后画圈,上半身后仰的姿态则充满了草原气概,表现了鄂尔多斯人民心中炽热的情感即将迸发,以及建设草原的坚定决心,表达了率真自然的情感[3]。

随着舞者一步步地行进,眼神中流露出的自豪感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心里。群舞运用了“汇合分散”的调度,展现出群舞的定格造型等构图,这些舞蹈演出形式都紧扣主题,通过动作与表情表达了劳动生活的主线情感。调度围绕着不同层次的音乐进行情绪表达的变化,正是蒙古族人民对生命的歌颂、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使《鄂尔多斯》在情感表达上具备了特殊的感染力,也赋予了舞蹈独特而永恒的意义。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积累和结晶。”文化在代代传承中不断融入新元素,从而焕发新生命,释放出新的能量。在《鄂尔多斯》这一舞蹈中,笔者看到了贾作光老先生对蒙古族舞蹈的精心创作,他适当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使舞蹈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依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之中。贾老先生从现实出发,结合时代需求,在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宣传蒙古族舞蹈文化,推动了蒙古族舞蹈文化的持续发展。这些老艺人用一生演绎传奇故事,用舞蹈传递千年精神,在喧嚣的世界中坚守宁静,无惧困苦,不畏艰辛,对民族文化和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能够表达民族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从而增强个体对整个社会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一个方面,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就如贾老先生所言“民族舞蹈的传承是为了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应通过以舞蹈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加深对未曾触碰的自然生活与形式的深刻理解。关于通过舞蹈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示身体美感的方式,自古以来就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它更是一种传递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载体,通过身体与音乐的艺术结合来展现出民族舞蹈的魅力,这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和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可以培养个人对音乐和舞蹈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同时,舞蹈学习还能锻炼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对身体的塑造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可采用“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传承方式

舞蹈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是一种集体活动。人们在一起跳舞时,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还可以通过舞蹈比赛等场合,使更多的优秀舞者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为彼此提供更好的平台。舞蹈让人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艺术形式,舞蹈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族舞蹈的传承途径不应局限于单一形式,而应多元化。例如,通过学校的教学发展、文艺演出汇报、传统文化节日的艺术与文字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的热门舞蹈等多种方式,这些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共同促进了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压力日益增加,情绪不易得到释放。通过舞蹈的传播,我们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到舞蹈能够释放压力,找到内心的愉悦,使生活更加美好,从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接触、学习和传承传统舞蹈。

(三)传承和保护优秀民间舞蹈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可能已经逐渐遗忘了许多传统的民间舞蹈作品,许多优秀的民族舞蹈也渐渐淡出了舞台。正如杨丽萍老师所说: “我的艺术受益于我故乡的自然,受益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智慧、东方的审美,也是我的艺术秉承的精神内核。”所以,学习民族舞蹈不仅仅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欣赏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还能通过学习和演绎,将这些富有民族艺术特色风格的舞蹈作品保护并传承下去。这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未来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在艺术环境中传承

从美学角度看,舞蹈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无穷的魅力和a3681f1bc0811365a5d7f6965b2e4395广泛的影响力。它将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民族舞蹈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环境影响,因此艺术氛围对舞蹈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当人们身处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能够将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相融合,例如,在黄河流域,人们可以捕捉到每年到此栖息的天鹅的特征;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观赏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你也会为之着迷,并能准确把握民族舞蹈动作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舞蹈文化产生深刻理解。这种在艺术环境中的传承,有助于保持民族舞蹈的原始韵味和风格。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对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多个方面,包括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传承和保护优秀民间舞蹈作品,以及在艺术环境中的传承等。

日升日落,岁月更迭,时光悄然而逝,但文化的传承长存不灭。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命运注定了我们必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古人云:“独木难成林”,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也让我们认识到,唯有不同文化逐渐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丰富文化的内涵。文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更加重视并积极参与民族舞蹈的学习与传承,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在传承和感动中,我们可以目睹岁月的流转与变迁,沉醉于蒙古族舞的旋转跳跃中,跟随古老文明的浩瀚星海,从中找到直面生活挑战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赵小丁.北方草原地域性特征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7(04):120-123.

[2]孙婕.蒙古族舞蹈中“圆韵”的舞蹈艺术体现[J].艺术家,2020(04):138.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梦璇(2002-),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从事传统舞幕对舞蹈的传承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