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任务,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具有深远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受教师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以时禁发”和“取用有节”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核心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困境,可通过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路径,实现协同增效。
关键词: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07-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2]。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第八部分“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突出强调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在全社会积极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优秀生态文化培育大学生[3],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知与认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观的逐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以时禁发”和“取用有节”等优秀生态文化融入教学,以构建中华生态文化价值体系。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基本一致[4]。古代先贤将尊重自然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与制度中,形成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其中“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以时禁发”“取用有节”等天人关系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天人合一”思想
在特定地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古人很早就开展了天、地、人关系的思考,形成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古代先贤所阐述的诸多命题都体现着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思想[5]。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最能彰显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特色的生态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伏羲氏时代,强调“天”与“人”的和谐[6]。《周易》更是多次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7],人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影响使“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后世各种哲学思想当中。“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原则,既是自然观、宇宙观,也是道德观、价值观[8]。
道家和儒家都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天与人的关系。道家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运行的普遍规律,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遵循并服从这一规律。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0]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是一致的。儒家学说认为,人的修行就是要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合一的道德原则,要热爱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哲学立场出发,将人本有的人性至善扩展到天地万物,并把人类之爱扩展到对自然物之爱。《论语》中的“知我者,其天乎”[11],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都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积极意义。朱熹指出,“天即人,人即天”[12],从根本上把爱“人”与爱护自然统一了起来。张载指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横渠易说·系辞上》),“天”与“人”的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相互兼顾、和谐一致[6]。
(二)“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传统思想提出了“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原则,蕴含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要素,将人类的道德情感推行至自然界万事万物,强调人对自然万物有责无旁贷的道德责任。孔子奉着惜生、重生的原则,提倡“天道生生,仁爱万物”,将仁、礼等伦理道德范畴推行至自然界,主张用生态从善的道德情怀来对待自然界,他认为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皆有其规律及内在价值,人应该将仁爱推行至自然界万事万物。
孟子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指出既要仁爱百姓,又要爱惜自然万物,将仁爱思想推行至自然万物,揭示了仁民与爱物相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认为,只要人遵从自然规律,不违农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仁民而爱物”思想是孟子理想儒家生态社会的构建基础,这一生态社会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详细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荀子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需相互协作、相互养护,以实现生命价值和物种繁荣。他主张以生态伦理来约束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行为,确立与生态资源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
(三)“以时禁发”的环境管理思想
在长期与自然的相处中,古人不仅总结出了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而且制定了相关法令。曲格平等指出,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人深受人口问题及生态问题的困扰,也一直在探索关于人口和生态问题的解决路径[13]。罗桂环等认为,我国历史上的典籍有大量关于环境保护的记载,我们要从历史的经验汲取智慧,实现古为今用[14]。
“以时禁发”的环境管理思想源于时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强调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人类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古人认识到涸泽而渔的做法不会长久,开始注意到动植物生态资源的生长规律,必须根据时令及动植物生长规律进行养杀,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资源。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自然万物的繁衍生息具有节令性,形成了关注季节的农作习惯,进而发展成为以“时禁”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实践准则和伦理规范。我国古代大量典籍中,多有提到“以时禁发”的环境管理思想,它是指根据不同节令对捕杀某种生物的封禁和开放所作的明确规定[15],强调对自然运转及其规律的尊重。
在《尚书》中,记载有尧舜时期设立“虞官”,掌管山川林木和鸟兽鱼虫,遵守季节规律指导百姓“时禁”,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时期。《论语·学而》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适时征发力役,不违农时。大夫里革曾向周匡王进言“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国语·鲁语》)[16]。荀子曾对“以时禁发”概念作过解释,若能按照季节运行规律合理安排各项生产,管理好山林泽梁,必然能使国家富足。
(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保护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于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及其规律的尊重。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获取自然资源“有度”“有节”的重要性,即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度有时”,否则必然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为了约束整个社会特别是统治阶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时人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环保主张,从而避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作长远规划的生态发展,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意义。《管子》极力主张消费有度,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生态资源,认为只有做到了取之有度、合理利用,才能保证生态资源的正常循环,保证人们拥有足够的生态资源。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代宰相陆贽曾经奏请均节财赋,其中提道:“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也就是说,土地的产出是有定数的,人力的生产是有极限的。索取有限度,使用有所节制,就会有所盈余;索取无度,使用不加节制,难免陷入匮乏。古人认为,出产多少决定于上天,但使用多少则完全取决于人。所以贤明的君主制定章程,从来都是量入为出,这样即使遇到灾难,也不会陷于困难之中。衰退的世道则不是这样,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索取,从来不考虑民力、物力的枯竭。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一)符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高校担负着传承文化、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统生态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创新,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充分挖掘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更好地从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保护自然环境,提倡节约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在教学中融入传统生态文化内容,能够让大学生结合对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遵守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保有生态忧患、生态责任及生态素养培养等生态意识,助推生态公民培育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哲学基础、价值理念和生态道德观支持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丰富的智慧源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上,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核心旨趣相一致,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提倡的“仁民爱物”“以时禁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在价值理念层面,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倡导“天人合一”,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对矫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度消耗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生态道德观层面,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敬畏自然、关爱生态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伦理美德,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生态道德观支持。
(三)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提出是立足我国4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人与自然关系命题所作深刻省思的经验智慧。我国在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时,需要借助传统生态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华夏先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寻觅生存发展之道,积累了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准则,孕育形成悠久而厚重的传统农耕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包含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些思想可以为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启示和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伦理观念,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
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教育应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完善适宜的生态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受经济利益取向、多元价值等因素影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诸多障碍。
(一)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一方面,在授课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多以政策热点为导向,相对忽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内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不足,直接导致生态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教学中只是点缀和陪衬,难以做到全面和系统。新时代人民教师应该是具有生态素养的教师,要以系统观念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态素养,提升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现代价值的辨识能力。
(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部分高校也已经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运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方式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多以文言文方式呈现,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技能进行现代化挖掘和阐释,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的学习,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底蕴,创新教学方式,丰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教育方法,采用高校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声、光、影等教学设备,或者采用课堂小组分享等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多样性、意蕴性的思考。案例教学方式同样也是展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有效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高校学生将生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兴趣不高,生态文明教育氛围淡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资源有待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型队伍培育不到位,生态文明教育激励、参与和管理机制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四、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17]。让高校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智慧,是弘扬和推进生态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18]。追根溯源,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与自然观念的交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对待这部分文化最基本的态度和方式是在批评中继承。我们可以在保持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创新,以适应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发展目标。同时,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发挥创新性、创造性,改造相关内容,发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础。在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传承优秀生态文化的要求,也要体现“两创”精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提高人文教育的时效性,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意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生态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比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时,充分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结合哲学原理及实际,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深刻阐述党和国家在环境工作方面的努力,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从历史维度讲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历程。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时,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历史根源,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讲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时,通过对各种自然观的阐释及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使学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产生强烈认同。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时,设置专题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前沿问题,使学生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从而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时刻坚持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价值多元化特征,将传统生态文明理念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合,实现内容、形式创新,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进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新时代生态公民,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19]。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促进青年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0]。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现代生态公民的目标。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所传承的生态精神、敬畏自然的态度与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高度契合,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更加突出,促进青年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素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高校学生从中体悟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明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汲取生态价值观的智慧和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讲好我们党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故事,坚持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思想培育时代新人,用党的绿色发展理念凝聚人。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让高校学生体悟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利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时,我们必须选择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的内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以高校学生学习的专业背景等为基础,以符合实际、生活、学习为原则,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高校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拉近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距离,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念的培育,有助于高校学生更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挑战。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推进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这一指导纲要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耦合与协同增效。课程是高校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关键载体,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课程,许多学生并未受过相关的教育熏陶,缺乏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方面的知识。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结合相关方法来激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将所学的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最终转化为理想和信念,并付诸行动。教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遵循相应的原则,立足自身知识和现有条件,把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学实效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上多花心思,下狠功夫,提高自身素养,深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更灵活的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相关内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同时,高校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相关培训支持,培养具有传统生态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更好地在教学中有效融合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要求。从实践逻辑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回应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响应时代需要,以体现其自身的实践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生态价值观夯实了现实基础。教师在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创新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兴趣[21]。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授课,还需要将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认知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例如,在涉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传统生态文化内容时,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总结观看感想,或利用实践调研组织学生到生态环境欠佳的地区进行调研,从而使其自行体悟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实价值。
五、结论
要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入及协同增效,必须有效克服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路径,建构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科学融入机制,不断探索融入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 王利华.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N].人民日报,2018-08-02(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4] 朱凤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12(5).
[5] 耿步健,张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基因[J].云梦学刊,2023(1).
[6] 王丽敏.“两山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0(11).
[7] 朱安群,徐奔.周易[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9.
[8] 王丽敏.生态文明——新的文明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4).
[9] 老子.道德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3.
[10]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
[11] 林定川.孔子语录[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257.
[12]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7:346.
[13] 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1992:3.
[14] 罗桂环,王耀先,杨朝辉,等.中国环境保护史稿[M].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4.
[15] 杨钊.春秋时期的“以时禁发”生态意识及文化意义[J]. 广西社会科学,2008(8).
[16]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0.
[17] 葛君丽,邱耕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18] 段丹洁.奋力谱写必由之路的当代华章[N].中国社会科 学报,2023-06-12(1).
[19] 孙迎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教育的澄明之境[J]. 南京社会科学,2013(4).
[20] 王馨,陈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Z4).
[21] 郑士鹏,陈树文.生态文明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 赜[J].求实,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