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2024-10-08 00:00:00车向清李春雨
档案天地 2024年9期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枢纽,高校红色档案体现着历史的变迁,更好地诠释档案的真实性和厚重性。高校红色档案不单是高校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所高校的红色文化积淀[1],其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加体现了档案的育人价值。同时,高校是所处时代的表达,是对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不断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2]。每所大学的发展历程都与社会丝丝相扣。高校档案存学校发展之历史,作社会发展之见证,育推动社会发展之人才。高校红色档案资源是红色基因社会传承的中坚力量,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高校应从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深入挖掘其中的红色档案资源,弘扬红色档案文化,顺应时代要求,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不断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3]。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简言之,是指以高校红色档案及其所承载的深层次内涵来影响社会及其受众的文化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与能力。具体而言,是指通过向社会及其受众提供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内容,从而形成其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并作用于受众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与能力。

一、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 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内涵

红色档案与革命历史档案的外延有一定的交叉性,是围绕着革命年代的“红色人物和红色革命事件”所形成的历史档案。红色档案形成时期应该为1919年至今,并将一直延续[4]。而档案文化是除却档案实体之外,依托和围绕档案信息展开的一种生活方式[5]。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档案文化应该也必须有着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具备的发展潜质和社会定位。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档案文化蕴含在档案的本身、档案的管理和档案的间接影响力之中[6]。红色档案文化是针对红色档案这一特定领域或内容的文化形式。

有研究指出,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主要是指以高校档案为主体,从高校档案中挖掘出的能够服务于政权建设、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红色正能量的文化[7]。百年征程中,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深深融入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高校作为红色革命的主阵地之一,红色档案资源丰富,红色档案文化深厚而久远。革命年代的高校地下党组织、革命英烈,新时代的楷模等在高校中层出不穷,所形成的红色档案对于高校师生校友、社会各界人士都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红色档案要以文化的形式主动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通过档案资源开发了解高校红色故事,传承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8],彰显高校在助力红色基因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

(二)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特征

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真实性

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真实性”特征,源于档案本身属于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这一真实性特质也规定了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真实性”。档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目,是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9]。何鲁成在其所著《档案管理与整理》中强调档案“贵在可靠”。而《档案工作》杂志1960年第1期社论中对档案的定义强调了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长期的研究中,档案的定义都突显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真实性特征。高校红色档案作为高校发展中的特色档案,同样具备以上特质。

2.厚重性

“厚重性”是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与更为广泛的红色档案的“厚重性”具有内在一致性。红色档案的“厚重性”植根于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真实记录,是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包含各类革命历史文献与实物以及口述资料,蕴含着鲜为人知的细节。无疑,这种特定的档案和特殊的细节必然厚重,其所蕴含的文化也是深厚的。而作为特定场域当中的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其所囊括的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尤其是红色人物的精神传承,日积月累、代代赓续、博大精深、厚重朴实。

3.教育性

这一特质是由高校这一特定场域和红色档案文化本身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教育性是其本真要求[10]。因此,作为高校当中的红色档案文化,理应具有教育性。高校的红色档案文化开发与利用,其立足点和落脚点主要指向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红色档案文化属于一类特定文化,其所具备的教育意蕴通过文化导向对社会价值建构、社会冲突整合及社会发展导向产生影响。尽管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具有强制性,但当某种文化一旦形成或作用于人的思想并成为特定场域当中的道德规约,便会形成整体氛围并引导思想的转化。作为高校的主流文化,红色档案因其真实且厚重的特质,使其在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富有“教育性”。

二、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价值

档案真实的原始形态能唤醒和激活受众的深层记忆,厚重的文化能够丰富记忆的形式,通过时空置换的想象和文化思想的渗透塑造现场感和融入感,缩短时空距离,对促成情感的共鸣具有正面影响[11]。高校红色档案蕴藏着励精图治的时代精神,承担着积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重任,是一种共享的、发展的文化资源。积极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让社会了解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存在及其深厚的育人价值和历史意义,有利于红色基因传承、促进文化共享、提升高校社会文化建设参与度。

(一)助力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档案作为红色历史的记录者,承载着满满的红色记忆,是当代思政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资源[12]。在高校当中,红色档案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利于红色精神的践行。开发利用具有高校特色的红色档案资源,于高校之内,能有效提升学校师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为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奠定重要基础。于高校之外,能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其作用对象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及校友,而是将这种影响力延展到校外,打破价值辐射的场域边界,将高校红色档案资源蔓延并作用到全社会,被更多人所知晓,为公众提供不同角度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满足更多人的红色档案文化需求,从而有效助力高校红色档案之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为红色基因更广泛的社会传承贡献档案力量。

(二)促进红色文化共享

文化所具有的渗透性、传递性、扩散性和继承性等特性,使其能为他人、为后人所共享。档案文化是社会记忆的有机部分[13]。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促进红色文化在社会传播扩散、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强劲动力。做好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开发建设,将独具高校特色的红色档案文化推向社会[14],让社会公众更广泛地了解和认识高校红色档案及其文化,通过这一文化载体的交流与了解,达成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让档案意识深入人心,让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发挥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使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在公共文化体系中有所作为。可见,积极拓展高校红色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亦能有效促进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全民共享。

(三)提升高校社会文化建设参与度

根据社会文化建设需求积极开发并利用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不仅是高校红色档案社会价值发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高校社会文化建设参与度的重要体现。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以档案信息为基础形成的档案研究成果,在满足社会公众历史知识普及和休闲娱乐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社会需求也随之强化。高校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以及在社会上的推广利用能进一步体现档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也意味着,如果高校能够洞悉社会文化建设需求,挖掘自身蕴藏的红色档案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开放利用,那么在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高校的社会文化建设参与度。

三、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高校若能积极主动地开发其蕴藏的红色档案资源,形成别具特色又能反映时代发展的红色档案文化,让高校档案文化发光发热,不断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如此汇聚起来的档案文化力量,定能形成燎原之势。但当前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面临开发基础保障薄弱、文化成果利用率较低、服务职能缺失等问题,制约着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一)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开发基础保障薄弱

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前提是有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专项开发经费、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等基础条件的保障,但当前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开发的基础保障薄弱。首先,人力资源基础保障不足。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档案馆(室),但其影响力或地位与档案本身具有的重要性和价值还不相适应。人员配置仅能满足基本的档案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专职档案资源开发人手短缺且技术不足,红色档案文化专题的开发更是薄弱。其次,专项开发经费保障不足。高校档案部门经费本就有限,有限的经费主要用来保障基本业务需要,能应用到档案资源及其文化开发上的经费相对较少。另受人力资源短缺的限制,高校红色档案资源沉寂,难以提出好的选题或研究方向,专项经费的申请更是难上加难。另外,高校红色档案资源保管分散,馆藏红色档案数量有限。虽然档案部门有一定的馆藏基础,但并不全面,很多资源分散在各个单位或个人手中,不利于资源集中与深度开发。薄弱的基础保障无法满足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全面开发需求,直接制约其社会影响力提升。

(二)高校红色档案文化成果利用率较低

高校中逐渐显现出来的红色档案文化开发成果形式主要以校史资料汇编、口述档案整理、展览等为主,但这些成果的利用率较低,制约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成果利用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开放对象范围较为狭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史资料、口述档案、展览等往往仅面向校内或校友开放。而且,有限的群体对有限的开发成果的运用也难以做到全覆盖。常见的校史校情教育方式是新生入学教育,红色档案文化开发成果会被列为教育题材的首选,有条件的学校会以参观校史馆或办学成就展等观展的形式开展,但受到规章制度的限制或者宣传力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场馆的利用率较低,面向社会的开放更是手续繁琐,实难推进。而资料性开发成果多以存史的功能为主线,一般是校内单位交流和小范围校际交流,在学生间的推广很少,社会推广度更低。如此,受到开放对象限制,加上宣传力度不足等使高校红色档案文化成果利用率较低,导致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薄弱。

(三)高校红色档案文化服务职能缺失

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影响,高校档案机构行事较为保守、功能较为单一,档案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往往更多强调凭证作用,其文化传播功能容易被忽视。红色档案资源作为高校馆藏特色档案,对应主管或负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其开展工作的重点更多停留在收集和开发,在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缺乏把红色档案文化开发成果推送到公众面前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少关注红色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忽视红色档案文化在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更广范围内的发展规划。诚然,没有社会文化服务职能的高校特色档案建设是没有灵魂的。由于高校红色档案文化服务职能的缺失,其开发成果的服务性尤其是社会服务性没能得到激发,直接影响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四、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策略

雄厚的资源是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基础,强化开放并加大宣传是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核心,完善的服务是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主旨,因此要夯实基础、紧抓核心、紧扣主旨,才有望实现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在社会层面上的共建共享,有效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一)加大资源投入,夯实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保障是开发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弘扬高校红色档案文化进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的必要条件。面对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高校应加大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所需人力、经费等方面的投入。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一是设置专人专岗,引进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并定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创造机会与同行多交流,取长补短,提升业务能力;二是加强与校内校外相关单位的合作,实现人才互补。其次,在经费方面,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列为独立经济预算,保证经费充足;二是通过课题申请等方式拨付经费,调动大家参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再次,在档案资料方面,既要挖掘现存馆藏也要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加大收集力度,丰富馆藏类别,做好资源储备,为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奠定资料基础。同时,要丰富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形式,如档案编研、档案展览、红色校史课程、档案衍生产品等,它们都将成为档案文化的有效载体,能更为多样地向世人展现档案文化的魅力。红色档案资源的多样性呈现,有利于满足社会上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强化开放并加大宣传,紧抓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核心

档案馆的存在完成了档案文化功能的转变,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过渡,使档案文化在社会领域得以延续[15]。然而过渡的成效、延续的能力、社会影响力的提升都倚仗于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的宣传利用,这也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受众群体。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成果,都不要禁锢在高墙深院之中,否则其留给他人的只有神秘感,而少了几分亲近。为此,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要主动推送多交流。展览类的成果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向更多的群体开放,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参观手续。展演类成果既要在校内演给师生看,也要走出去演给公众看,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同时,树立互联网思维,推进红色档案文化网络共享。只有开放才能让高校红色档案文化走出校园,走近公众,走入社会,逐渐成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扩大宣传。“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协同校史建设、文博建设部门,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创造展现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的机会,也可以协同出版机构刊登红色档案文化开发成果、接受电视台采访等扩大高校红色档案文化影响力。除此,要建立红色档案文化传承机制。文化的影响力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因此文化的传承就极为重要,高校要建立好红色档案的长效发展机制,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价值,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完善红色档案文化服务职能,紧扣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的主旨

“服务”是面向社会并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基本要求和主旨所在。高校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并要以良好的服务去面对社会、影响社会。首先,强化服务理念,树立档案文化影响社会的意识和站位。高校应强化档案意识,提升档案工作地位,破除档案的工具性束缚,释放档案的文化属性。同时,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更要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档案服务水平[16],提升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其次,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输出,也就是档案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优质的服务平台必不可少。高校可以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深入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举办红色档案展览,编印红色档案史料,建好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为平台积极服务大众,充分发挥好红色档案的教育、激励、感召作用。同时以文化产品为服务载体或平台,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为一种特色文化品牌,延展红色档案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新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还要积极打造新媒体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高校红色档案文化服务职能,提升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社会影响力[17]。另外,要加大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深度。开展深层次的档案文化建设,能有效唤醒沉睡的红色档案资源,为此,要注意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加强系统研究,并形成完整的开发体系,打造特色文化,引起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赵旭.文化影响力视角下高校特色档案工作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246-247.

[2]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 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

[3]周耀林,杨文睿.新文创语境下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基于我国31个省级档案馆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24(1):85-92.

[4]李娟.国内红色档案研究现状与展望[J].杭 州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73+78.

[5]姜龙飞.档案文化论[J].上海档案,2010(3):17-19.

[6]胡鸿杰.再论档案文化及其建构[J].档案管理,2020(2):5-9.

[7] 陈艳艳. 聚焦档案红色属性加强红色档案文化建设: 以金华市档案局为例[J]. 浙江档案, 2018(5): 31-34.

[8]郑金月.新时代档案部门的文化使命[J].档案与建设,2023(12):4-7.

[9]时成军.档案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档案管理,2010(4):83.

[10] 马双双, 岳冠妤, 唐萌萌, 等. 红色档案文化空间构筑路径探析[J]. 档案学通讯, 2024(1): 28-36.

[11] 陈永斌. 档案融入历史教育的角色定位与路径研究[J]. 浙江档案, 2021(8): 36-38+33.

[12]蔡元洋,王遐见.论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代化的推进策略[J].档案与建设,2022(9):24-27.

[13]李晶伟.档案情感价值研究[J].山西档案,2018(4):18-21.

[14]周林兴,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逻辑理路[J].档案与建设,2024(1):3-10.

[15]胡鸿杰,吴红.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190.

[16]谢诗艺,葛悦.档案文化治理:关于档案治理的文化考量[J].档案学通讯,2023(1):39-44.

[17]周林兴,崔云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的建设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3(2):10-17.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高校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治理路径研究”(23FTQ004)、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情感视域下高校校史资料收集与开发路径探究”(ZXTD202103)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