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两次去漳州训练基地观摩全国女排青年队集训,训练组有人两次问我:“我国排球训练有没有统一的训练指导思想?现在各队训练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练各的。” 我回答说“有啊”,并对他略加解释。
见微知著。既然提出疑问,说明我国排球界对一向看重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与贯彻,似有被忽略或轻视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了4次全国排球训练工作会议,重点研讨这个课题,因为这是一个战略性、方向性问题。2001年至今,已经23年没有开过全国性的训练工作会议了。
什么叫训练指导思想?
训练指导思想,或称技术战术指导思想,是指队伍在训练和比赛中,指导自己行动、形成战术风格的理论原则与行动指南,是高水平球队技术进步和战胜对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训练指导思想,是技术战术行动的先导。先进、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来源于训练与比赛实践,又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与发展。
一切技术战术,都是人去掌握与运用。人是有思想意识的,一切技术战术行动无不受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就没有正确的技术战术行动。
中国体育界历来十分重视对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与实施。
1955年3月,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运动员训练工作会议,提出球类运动要贯彻“积极、主动、快速”的技术战术指导思想,为当时我国排球技术战术训练指明了发展方向。
1958年在成都召开的排球教练员会议,提出“技术全面,战术多样”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排球训练规律的初步认知。
1972年的北京“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上,排球总结了20年训练经验,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狠、准、活”的战术指导思想。
1978年漳州全国排球工作会议,对上述指导思想加以调整,提出“全攻全守”的理念。
1989年北京排球训练工作会议,与会教练、专家、教授充分讨论与探讨,用24个字较为全面地表达了训练指导思想,即“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多变,发展高度,不断创新”。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将“加强体能”补充到训练指导思想之中。
不同时期,排球界人士对训练指导思想的不同表述,是对排球运动训练规律认知的提升与完善。
国际排联原教练委员会主任霍斯特·巴克先生对当代世界排球发展的趋向与特点,概括为“ VHP”三个英文字母,并称之为“等边三角形”。V指快速多变打法;H指占据网上优势;P指完美无缺或全面熟练的技术。
中外专家对排球规律的认知竟如此不谋而合,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耐人寻味。
我认为,这个指导思想只需“ 技术全面,发展高度,注重快速,灵活变化”16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因为“加强体能”和“不断创新”,是一种工作措施与业务安排,不属于技术战术特点的范畴。亦可简称为“全、高、快、灵”,每个字都有丰富内涵,如“技术全面”,应包含拥有特点、熟练掌握等要素。此外,为何用“灵”不用“变”,因为“灵”的含义或许比“变”更广泛和确切。
然而,正确的训练理论未必被每个教练员理解与接受。在训练上,有些教练员可能存在以下一些认识误区:
1,重赛轻练。比赛热闹非凡,有利可图,训练艰难吃重,苦力干活,有人甚至于提出“以赛代练”的悖论;
2,重攻轻守。在排球界,尤其是男排,重攻轻守的认识误区颇有市场。由于防守训练是艰难的攻坚战,吃重的苦力活,还容易引发教学之间的矛盾,因而重攻轻守很容易被不愿担当的人所青睐与接受;
3,重硬实力轻软实力。训练硬实力,比较容易操作,培养软实力,教练员需要有更高的智慧与执教能力;
4,重战术轻技术。我国排球战术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战术的基础是技术,没有精湛扎实的技术做根底,一切战术形式都空有其表;有的队热衷于练对攻与磨合,把它作为主要的训练方法手段,忽视对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锤炼,是一种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把马车放在马前面的训练理念与行动;
5,还有重拦轻防、重手轻脚,等等。
上述这些训练理念与训练行动,违反排球运动训练规律,逆流排球技术战术发展方向,背离排球运动员成才法则,应当引起排球界的高度重视,要继承传统,守正创新,下大气力,予以纠正。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有人宣扬“攻势排球是取胜之道”、“发扣拦等边三角形是当代世界排球发展趋势”、“高大队员练防守是浪费时间”以及“以赛代练”等等,如不加以澄清与纠正,正确的指导思想就难以实行与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议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重视研究、探讨、倡导与践行由几代排球人总结出来的先进的技术战术指导思想,使全国排球训练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有了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懂得了“怎么练”,下一步就是如何在正确训练思想指导下“练什么”了。
排球训练内容有哪些?我认为,应包括体能、技术、战术和战术意识、心理、作风6个方面。前三者,看得见,摸得着,姑称为硬实力,或有形技术;后三者,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可称之为软实力,或无形技术。
硬实力是构成队伍综合能力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软实力则是形成战斗力的精神支柱,其功效性不可低估。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无疑非常重视对硬实力的训练与提高,但对软实力的培养与造就,或有所忽视,或不够自觉,或朝“练”夕停,或一曝十寒,或弃之不练,影响运动员对硬实力的加速掌握与合理运用,拖延运动员的培养与成长过程。
硬实力与软实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训练硬实力,是用高水平的技能去塑造运动员的坚强体格、技术形象和战术风格;培养软实力,是以良好的精神要素去保证硬实力的正确掌握与良好发挥。硬实力是软实力赖以存在的载体,软实力可以使硬实力如虎添翼。拙劣的硬实力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纵使“充分发挥”,也是水平低下,使软实力难以施展其功能;脆弱的软实力,则会使硬实力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失去正确导向。
因此,只有同步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去训练与培养运动员,使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发生作用,同时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这是迅速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全队综合实力,加快运动员成才过程的有效途径。
不言而喻,软实力可以带动硬实力,但不能代替硬实力。比赛双方的较量,主要是通过技术战术的发挥去实现,技术战术的对抗,只能用技术战术去攻破;然而,软实力一旦武装了运动员,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使技术战术更好地发挥威力。
总之,排球训练6个方面的内容,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缺一不可的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任何一项技术的正确掌握与合理运用,都必须以一定的身体素质作基础,也都离不开战术的协调配合,并会被心理状态所制约,受到作风表现的影响。
譬如,运动员正确掌握与合理运用扣球技术,必须具备良好的爆发力、弹跳力、滞空力和挥臂速率等身体素质;必须熟练掌握正确合理的扣球技术要领,必须有同伴一传、二传和保护的密切配合;必须有强烈的进攻意识和突破拦网的能力;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及敢打敢拼的球场作风等。缺失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要素,其扣球水平都不能认为是完善的。
防守或其他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亦如此。任何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训练组织与安排,都是不全面、不系统、不科学的。
无疑,训练中还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不同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训练安排上可以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有一位体工队负责人曾对我说,他们的男排平时几乎不练防守。另有一位省排球班负责人对我讲:他们的男排每堂技术训练课,包括准备活动,只练习两小时。这哪里是专业队训练,充其量是大众健身活动!这种违反运动员成长规律的“快乐排球”,历史必然不会宽恕。
训练艰苦,比赛从容;训练轻松,赢球困难。这是训练与比赛的因果关系,也是赛场胜负的辩证法。谁违背它,必受惩罚。前述的那位教练认为“高大队员练防守是浪费时间”,他带的队伍从全国前列滑落至降级边缘,是又一例证。
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国家体委对运动队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方针,并对训练数量做出规定,即每年除节假日外,训练日不得少于280天,每天训练不得少于5小时。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姑称为“2805”模式。
这个模式不但要满足训练数量的要求,而且注重提高触球次数、密度、强度等训练质量。
任何运动员的成才,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我曾在《三年成形,五年成材,八年成器》一文中,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概述了一个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成长过程。这个论点后来被国家体委球类司排球处处长钱家祥解读为“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八年登高峰”。
纵观我国女排获得“三连冠”、“五连冠”的运动员,大都是在参加1972年开创的大集训中打好基础。1976年入选国家队后,经过5年的磨练与升华,1981年首次荣登世界冠军宝座。中国女排5次夺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大都历经八九年左右的成长过程。
1973年,日本的世界冠军教练员山田重雄率领日立女排访华。他在座谈会上介绍说:“培养一个世界冠军需要10000小时。”以“2805”训练模式计算,10000小时大概不到8年。实际上,日本女排每天训练不止5小时。
国际排联专家经过调研认为:“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冠军队,一般都超过26岁(男排)或23岁(女排)。”可见,国外世界冠军运动员也是经过八九年左右的系统训练,与我国女排世界冠军运动员的成才过程几乎如出一辙。
随着历史发展,经验积累,训练改革,科技进步,技术提升,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或许逐步缩短,但眼下尚未普遍出现。
教练员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努力,实质上就是传技育人,攀登技术高峰,夺取良好成绩,造就优秀人才,积累有益经验。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可能每个运动员都能当世界冠军;但应当都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爱祖国、守纪律、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每一个队都要把技术能力和精神作风同步练过硬,才能在激烈比赛中占据主动,在人才培养上英雄辈出,在经验积累上硕果累累。
建议相关业务部门对各地方队的训练有量与质的严格要求,不能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要建立检查、督促、评比与指导等机制,以保证训练的数量与质量,并遵循训练规律有序进行。
以上所说实质上是关于教练员带队应当怎么练,练什么,练好坏的问题,是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训练问题。
我国当前排球技术水平的格局与形势如何?是群雄相争、多强对抗,还是一家独大、一骑绝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同全国排球发展“水涨船高”紧密相连。当时全国强队林立,群雄相争,男排有五六支队、女排有七八支队都曾经在全国比赛中夺冠,如陕西女排获得过冠军,安徽女排有两名队员入选国家队。在这种态势下选拔组成的国家队,只经过短期加工、升华,就达到了较高水平。1976年6月中国男女排重新组建,1977年11月在日本“世界杯”比赛中,获得女排第4名、男排第5名,均超历史最好战绩。有些经验如今仍可以借鉴。
近十几年来,全国男女排比赛出现了一支球队独占鳌头的现象。上海男排、天津女排拿下十几次全国冠军,这对相关的队伍来讲是喜事,但对全国排球发展而言,未必是好事。无疑,这两支球队在训练管理等方面,必有值得学习与推广的好经验,但另一方面,全国多数队的水平不那么景气,不得不令人忧思!
不言而喻,当前我国排球出现一马当先的格局,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关系到未来事业的发展、国家队的水平与命运,也关系到我国排球在世界排坛的定位,应当引起高度关注。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愿与同行切磋。
(作者系原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教练委员会主任)
责编 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