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新潟县,距东京周边约两小时的车程。“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莹白。”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指的正是这里。“越后妻有”的称法沿袭自日本古地名,“越后国”约对应如今新潟县全境,而“妻有庄”指其范围内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一带,囊括近760平方公里的土地。随着时代变迁,古老的行政区划逐渐被新的体系取代,但“越后妻有”这个名字作为地理概念和文化符号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如今大地艺术节的舞台。
这里是日本少有的豪雪地带。融雪水在春季缓慢释放,为水稻种植提供了稳定丰富的水资源,人们勤起而耕,产出了质量极高的稻米,久而久之,这里成为日本的重要粮仓。越后妻有传承至今的“里山文化”,便包含了传统农耕文化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然而,现代化进程正不断蚕食乡村的肌理。老龄化加剧、少子化蔓延,年轻人口持续外流,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加速了小规模传统农业的衰退,剥夺了乡村居民发挥智慧和技艺的场所。于是,这片曾经人烟稠密的地方逐渐开始房屋空置、学校废弃、耕地荒芜。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乡村陷入了逐渐失去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杂困境。
1994年,新潟县推出促进广域地区活性化的“新· 新潟乡创计划”,旨在通过艺术手段提升地区魅力、增加交流人口,从而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十日町圏域率先响应,提出“越后妻有艺术链构想”,而出生于新潟县的策展人北川富朗也将工作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
怀抱着“艺术唤醒乡土”的理想与“希望越后妻有地区的老爷爷老奶奶绽放笑颜”的朴素愿望,北川富朗开始在越后妻有的艺术振兴项目中担任艺术总监,并着手筹备首届“大地艺术祭”。他邀请了百余位来自日本内外的艺术家,以土地上的“所有物”为基础,以当地的自然、历史和生活为灵感,于山间、草地、河流,甚至是废弃的屋舍和学校,创作出与本地文化共呼吸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没有围墙的自然美术馆”里,艺术作品挣脱了白盒子的束缚,融入了山川、田野、村落,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共鸣。
2000年,首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创立,随后每三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它以“自然拥抱人类”为理念,以“地方重建”为目标,通过艺术的桥梁,连接人与自然,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过25年的发展,大地艺术节已累计吸引了500多万名观众。在展期以外,艺术节还沉淀了约200件常设作品,它们散布于越后妻有各处,人们全年都可以来访欣赏。逐渐地,随着大地艺术祭开始享有盛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流,新的产业和机会也随之而来,为地区发展带来了活力。
2024年7月13日至11月10日,第九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以“款待的艺术”为主题启幕。本届一共展出311件作品,其中包含约90件新作,遍布越后妻有的6个地区:十日町、川西、中里、松代、松之山和津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作品分散在各个区域可能给游客参观带来不便,但是这种布局有其深意:以艺术款待外来的客人,制造与当地居民的相遇和交流的机会,并邀请他们在山野角落中与艺术作品不期而遇。
越后妻有横跨多个地区,地域宽广;大地艺术节的作品亦散落在乡野间,让人很难集中一两天的时间全部走遍。若是初来乍到,不如跟随艺术节官方规划的大巴游线“A-越后妻有线”一起,在当地志愿者向导的带领下,开启一场山野间的艺术巡礼。在旅行的终点,我们将跟随大巴一起回到越后汤泽站。如果选择在十日町住宿或继续观光,你也可以在此提前结束集体行程。
光之隧道:山间潜望镜
大巴游线的第一站位于日本三大峡谷之一的清津峡(中里地区)。2018年,建筑师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将全长750米的废弃隧道改造成了一艘穿越山体的“潜水艇”——“光之隧道”。他在设计中利用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自然要素,在行进中的不同阶段配合多种颜色灯光的变幻,让感官的体验不断叠加。
途中设有四个观景台,正如潜水艇中眺望外界的潜望镜。第一观景台保留了原貌,可直接观景;第二观景台有一个内部透视的“泡泡”卫生间,名为“FLOW”的视觉装置以图形的动势呼应着清津川的奔流;第三观景台的墙面装有水滴形镜子,配合橙色光线,如同漫天陨石坠落;最后一个观景台“镜池”是最受欢迎的拍照打卡点,地面被设计成浅水盘,墙面使用半透明不锈钢板反射外部景象,使得空间内外的景色得以在其中相融。
《为了众多失去的窗户》:乡愁的框景
第二站依旧在中里地区,日本艺术家内海昭子的作品《为了众多失去的窗户》静静伫立在田野间。
白色的窗框和飘动的纱帘仿佛是对逝去岁月的温柔呼唤。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对2004年地震受害者的纪念。她通过创造一个新的“窗户”来重新发现越后妻有的景观,巧妙地以“失去的窗户”为喻,代表因地震而被摧毁的家园和社区。艺术家邀请观众通过这个象征性的窗户重新审视周围的风景,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失去景象的记忆,也暗示了重建和恢复的可能性。
《最后的教室》:凝固的时光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松之山地的《最后的教室》,这件作品由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与国际著名舞台照明艺术家珍妮·卡尔曼(Jean Kalman)合作创作于2006年,由被废弃的原东川小学改造而成。
推开大门,眼前是铺满了厚厚稻秆的礼堂,天花板上点缀着几个幽暗的电灯泡,每个空板凳上都有一个持续转动的电风扇。被黑纸遮蔽的窗户,重现了冬日被大雪覆盖的景象,象征着时间和自然力量对人类记忆的抹消。2010年,卡尔曼收集了上百个村民的心跳声,走廊灯泡根据空间中的心跳声打开和关闭,为静止的环境注入了生命的痕迹,同时也强调现实中这些生命的缺席。
最终,这件作品成为一个记忆的容器。无论是邀请村民将在此学习和生活使用过的物品展示在空间中,还是邀请当地毕业生参与管理这个设施,或许都意味着这件艺术作品已经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社区,成为对抗遗忘和失去的方式。
奴奈川小学:多感官体验
奴奈川小学于2014年正式关闭后,在2015年被改造成一个集活动中心、展厅和餐厅于一体的综合体。这里便是官方午餐大巴停留的地方,午餐是主厨米泽文雄(Fumio Yonezawa)监制的限定菜单,均由本地产的原材料制作。另外,这里也是FC越后妻有女子足球队的驻地。
奴奈川小学同样有一系列艺术作品,你可以通过体验木材、光线以及声音激活“五感”。在三个楼层中分布着日本艺术家濑山叶子的灯光装置sayyah.10 、声音场景装置《奴奈川惑星》,关口光太郎的互动装置《除雪式奴奈川姬》,鞍挂纯一的木材浴体验装置《木汤》,以及中国艺术家邬建安的作品《彩凤》等。
农舞台:艺术与农耕文化的交响
农舞台由荷兰MVRDV建筑工作室设计,是一座有四只“脚”的建筑,底部悬空,以便在冬季大雪中也能举办活动。在建筑四方外围,草间弥生的《花开妻有》舒展花瓣,而在梯田里,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Ilya & Emilia Kabakov)的《棚田》雕塑,从农舞台展望台上悬挂的诗句前观望,仿佛一部农耕田园诗的立体绘本。
绘本与果实的美术馆:“空间绘本”小学
十日町的真田小学同样已闭校。绘本作家田岛征三以“学校关闭时在校的三名学生”为主角,创作出一部色彩斑斓的“空间绘本”。他在捡拾的流木、树果以及纸上涂抹鲜艳的颜色,拼搭出生活在学校里的怪物:吃笑声的怪物Toperatoto和梦想的破坏者Doradoraban……再现了从前校园里真实存在的和幻想式的场景。
MonET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览
时近日落,阳光渐渐变得温和。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十日町的里山现代美术馆MonET。这里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主阵地,建筑由京都车站等日本重要地标的缔造者原广司设计。今年美术馆板块的主题是“与MonET船长的 87天四角探险”,中国艺术团体绘造社在这一模块中为展览创作了巨幅壁画《町的漫步》,重现了十日町的日常场景和建筑,观众还可以将壁画中的二维图纸折叠成三维模型。同样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留学生查文婷的《猫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