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中职思政课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新时代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需求,中职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新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细化了育人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为中职思政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思政必修课可以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对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但新课标颁布至今三年,这门课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不到位
虽然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中职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具体方向和实施措施还不明确,而且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继承了2008年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不变,这更容易导致部分教师照搬原来的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在创新中实现育人目标缺乏深度的思考。
2.理想信念教育不够深入
学生经过长期思政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哲学素养,但受年龄、阅历的影响,学生的了解深度不够。一项对622名学生的调查发现,100%的学生热爱党和国家,但是能回答出为什么热爱党和国家,一些学生往往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3.职教特色不突出
哲学与人生课程属于通识性教育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注重知识性的传授,而忽略中职生对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缺少针对性,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二、“三融一促”教学模式的建构
针对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按照新课标要求,坚持“以生为本、议题建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议题式教学融合思政课程,“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情境融入哲学教学,思政课堂融通专业实践,“三融”叠加,层层渗透,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形成“三融一促”教学模式(图1)。
该教学模式采用“议题呈现-议题分析-议题论证-议题延伸-议题升华”教学流程,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建构哲学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政技融通。
三、以“怎样战胜逆境”为例的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是一个结构框架,如何落实到课堂,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还需进一步细化。下面以哲学与人生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课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班级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1.议题式教学融合思政课程,建构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哲学认知的“知”
议题式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的活动型教学方式。国内最早在普通高中思政课中应用并形成理论和实践成果。议题式教学的中心在“议”,通过“议”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讨、感悟内化、实践体验,建构学科知识和价值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纲”。课堂围绕着议题的思考和解决进行教学,形成“议题呈现-议题分析-议题论证-议题延伸-议题升华”的教学流程,使“议中学”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设置的议题为“怎样战胜逆境”,将议题式教学融合思政课程。
(1)议题呈现
教师分析学生前测,了解学生课前对“意志”的认知,找出最近发展区,引出学习任务;对“怎样战胜逆境”议题进行分解,展开为“坚强意志如何表现”“为什么战胜逆境需要坚强的意志”“我们怎样磨炼坚强的意志”三个子议题,进入课堂学习,理清思路。
(2)议题分析
以子议题“坚强意志如何表现”为引领,教师引导学生在贺炳炎将军的事迹中查找体现坚强意志的情节,从中归纳出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教师最后小结,使学生真正理解“是什么”的知识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3)议题论证
以子议题“为什么战胜逆境需要坚强的意志”为引领,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亲身感受红军长征时遇到的困难,讨论交流坚强意志在战胜逆境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在做中学、议中学,领悟内化,解决哲学课知易而行难的关键,理解“为什么”的信念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4)议题延伸
以子议题“我们怎样磨炼坚强的意志”为引领,教师组织学生诵读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讲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命名的故事,将长征精神联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布置寻找生活、学习、实践中磨炼意志方法的拓展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汇报,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进行知识迁移,理解“怎么做”的行动问题,提升素质能力。
(5)议题升华
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升华议题,回顾长征,总结课堂所学,布置践行作业,学以致用。
2.“五史”情境融入哲学教学,学史明理,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政治认同的“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五史”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成功实践,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走进历史,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原因,激发他们的政治情感,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本课以长征作为主题情境,将“五史”情境融入哲学教学。
(1)用细节增强真实感
本课选用长征路上贺炳炎将军的感人事迹帮助学生概括出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当学生读到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贺炳炎将军的手臂被锯子生生锯下来的情节时,无不对这位将军肃然起敬。情境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通过细节的描述能增强情境的真实感,让学生由衷信服。
(2)用史实论证道理
在课中,学生通过手举课本三分钟的活动体验红军扛枪负重打仗的不易。教师进一步列举红军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用历史的事实告诉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史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生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作用。
(3)用精神激励学生
本课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命名向学生揭示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延续,引导学生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从中汲取信念的力量。
3.思政课堂融通专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合统一,彰显职教特色,形成政技融通的“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着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等教育特色。哲学与人生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本课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将思政课堂融通专业实践。
(1)开辟学生锻炼专业能力的途径
本课中贺炳炎将军的案例是通过录音结合文字展示给学生。其中的录音邀请了本班学生提前进行录制,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这一做法既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又满足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需求,一举两得。
(2)采用专业案例增强亲切感
课中采用了学生带团实习中遇到的小烦恼为案例,以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亲切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帮助学生坚定用坚强的意志战胜逆境的信心,克服专业上的畏难情绪,用哲学思维思考现实中的专业实践。
(3)哲学知识结合专业实践
课堂最后的“议题延伸”环节必须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生活,联系专业。本课请小组商议、填写、展示从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的方法。学哲学,用哲学,真正解决学生在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四、反思及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三融一创”教学模式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课标的落实、新教学模式的推行都需要依靠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是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要加强对中职思政课教师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首先,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据对中山市58名中职思政课教师的调查,发现超76%的思政课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价值判断等非常认可,也愿意进一步学习。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新课标的学习、议题式教学的学习,还有对学校各专业的了解等,这些都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创设交流平台,如各种学术研讨组织、各级教学竞赛等,推动教学改革。
2.议题式教学课堂的把控
议题式教学课堂是一个活动型的课堂,通过“议”的方式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的教师不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有的教师交给学生讨论了又收不回来,控制不住。这是很多议题式教学课堂会遇到的问题。
协调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把控“议”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在设置子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数量,一节课的容量3个较为合适。其次,分配好学生“议”的时间和“议”后交流的时间,严格执行。最后,可以将未讨论完的内容延续到课外线上,进行云端交流。
3.时政热点的融入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历史可以借鉴,当前的时政热点也可以论证哲学道理。时事政策教育同时也是中职思政课的拓展模块、选修内容。而且学生对新鲜发生的时政会格外关注,这时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课中教师可以把时政热点作为“五史”情境的有益补充,充分论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课前还可以开展时政5分钟学习活动,由学生上台分享近期的时政热点,教师进行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分析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五、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颁布三年后,新教材也终于出台,中职思政课开始正式走上改革之路。相信经过不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我们定能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