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教育下的中职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2024-10-08 00:00:00杨一秀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在语文教学中,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教学中,成为政治理念传播的一环。对于中职生的语文教育,新教材更注重审美发现鉴赏,强调人文性目标和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学习,展现出更全面的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挖掘新教材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素材,探索中职语文与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渗透教育。

一、意识形态与教育

意识形态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框架,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复杂交织。教育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成为政治理念传播的一环。因此,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尽管每一种都“遭到挑战与反驳”,但学界基本上还是把它看作政府认同并极力推行的政治观念、思想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辞海》中总结出:意识形态,即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我国研究者也发现,意识形态往往借助课程结构表征课程所隐藏的寓意,以体现权力集团的政治世界观、政治信念、政治意识,同时反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在前言和基本思路中强调了语文学科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中职学科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西南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将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意识形态”,从语义上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国家意志、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政治态度、爱国情感、公民意识、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等。最后还强调“意识形态”是个中性的概念,本身并不蕴含某种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取向。下文是在其对“意识形态”的划分之内展开论述。

二、中职生语文意识形态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普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思想容易受外界影响,必须从中职教育的各个学科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避免中职学生被社会边缘化或误入歧途。实施这一目的的途径除了班会课、思政课堂之外,语文学科也承担着重要责任。班会课注重对学生个人品格的监督和矫正,思政课堂注重对学生家国意识的培养,而语文学科则兼具二者,甚至有超乎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更加广泛的功能性,而这个功能性指的是建设学生的意识形态。语文学科在发挥功能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口语交际,通过听说读写慢慢渗透,建设教学对象的意识形态。这种潜移默化教育的独特性和可行性,让语文学科在中职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者也必须理性认识到中职语文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

新版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2023年8月)。

旧版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第四版)》(2021年11月)。

(一)单元目标对比分析

旧版教材有12个单元,新版教材有16个单元,均分为上下两册(表1)。新版教材将旧版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和“口语交际”划分成四个单独的单元,那么排除“口语交际”仅从对课文的安排设置来看,旧版教材的单元目标是先从语文的工具性着手,是具体、浅层次的目标。比如“欣赏诗歌”“厘清思路”“品味语言”“提炼文章主旨”“古诗文诵读”等等,更多指向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

与旧教材相反,新教材则是先从语文的人文性展开目标概述,是抽象、深层次的体现。比如,“汲取精神力量”“理解精神内涵”“感受奋斗精神”“思考经典的意义”“感受家国情怀”等等,更多指向审美发现鉴赏。

学生的审美是需要被培养起来的,培养学生审美的过程就是不断细化和标准化过程,这也就是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新教材大单元目标对“精神”“主义”“思想感情”“力量”“信念”“情怀”等关乎意识形态的构建,提出了“汲取”“理解”“思考”“领略”“体会”“增进”等要求,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来达到目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教材从大单元目标的设置上响应意识形态教育,从学习目标着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课文选材对比分析

新教材所有课文朝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方向大量增加(表2),随之减少的是《合欢树》《善良》《离太阳最近的树》《父亲的手提箱》《我的母亲》等关乎人性之美、父爱母爱等内容。由“小我”的感悟走向“大我”的体察。以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为重,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重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志。中国目前属于全世界瞩目的重要时期,教师有必要在真实的教育环境当中,做一个警醒者,居安思危,最大化发挥语文学科的意识形态教育。

(三)插画分析对比

1.整体颜色

新旧两版教材在颜色上差别较大,旧版教材以绿色为主体颜色,插图均呈现为黑白二维,新版教材以暖橘色为主题颜色,插图呈现为彩色三维。

2.封面插画

旧版教材两册均是山水画配上两只白鹭,新版教材上册是《沁园春·长沙》的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百舸争流”。下册是《念奴娇》的赤壁怀古图“江山如画,豪杰若现”。毛泽东的展抱负和苏轼的慕豪杰,对比之下新教材传统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也更显豪迈大气,传递着对国家国情的关怀。

3.单元页插画

单元页插画新教材彻底改变了旧教材简单卡通花朵的贴图,每一个单元首页都有一张符合单元主题并且含有浓厚中国元素的图片,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作为代表中国的图画,展示了许多中国独特的水墨画、版画、彩绘图等等,包含了中国独有的代表荷花、庭院、梯田、迎客松、革命战士等中国元素(表3)。

4.课文标题附图

课文标题附图是新版教材增加的插图,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张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作为标题的背景,比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课文配图“万里长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配图“中国人民大会堂”;《国殇》配图“战场残骸”;《声声慢》配图“月下李清照”;《拿来主义》配“鲁迅执笔”。整体的风格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包含中国元素,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光耀,有意在每一个细节中凸显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感染阅读者。

5.课文中插图

旧版教材中的插图是以黑白实景实人图像为主,而新版教材中的插图是以国画为主(表4)。有意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比如水墨画、绢本绘色、木刻画等等。教师应该巧用这一资源,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引导学生们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坚定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插图,虽然不是用国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但都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和政治态度。比如习近平讲话图、吴起镇会师图、毛泽东讲话图、山水图画等等。

6.小结分析

课文插图固然不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只不过课文的呈现方式,呈现背景能够窥见编书者的编撰目的。新教材在课文插图上着重凸显的“传统内容”“国家意志”等方面,正是整本新教材更新的重要方向。综合以上五个方面分析得出教材插图是从“传统文化”“新时代革命精神”“中国地理”三个方面来靠拢,力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热爱祖国、肯定传统、尊崇革命的意识形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语文与意识形态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从语言文字以及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1.语言和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而文学都是思想内容具象化。这使得语文学科很难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分开来。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哲学命题“话语即权利”。权力来自话语背后的力量,这里理解为语言背后的文化,背后的世界是一个大系统。由北京大学带头给工人阶级开展学习汉字的夜班,目的不只是让工人阶级能够写出横竖撇捺,而是削弱阶级差异,从工人阶级着手让国人了解本国的文明,让他们也能读懂满天飞报纸,做一个有话语权的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文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承载一个大国的历史、见证着一个大国的变迁。当学生在学习汉字、学习表达的同时,就是学习如何作一个中国人,不能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生活的工具。由此再观新旧教材的单元目标对比,可见单元目标的工具性不是被弱化了,而是被融合在了人文性当中。

2.课程内容本身有意识形态的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划分了课文、整本书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古诗文诵读、综合实践等八个专题,围绕《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整个课程围绕意识形态而设计。而意识形态指教育虽是在指导文件下展开的,但是对意识形态有需求的并不只有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的建设,还包括家庭的期待和学科的发展。国家需要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忠诚于党,爱党爱国;社会需要学生成为文明的传递者,遵纪守法,和谐友爱。显然这两种是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当中最明显的价值诉求。除此之外,还有在实际意识形态教育中无法忽略的两点,即家庭期待和学科发展。家庭期待学生能够博学多才,知书达理。学科发展要求学生能够研读体悟,热爱语文。虽然四个方面的价值诉求各有不同,但是其对象都是学生。因此尽管语文课程四个价值诉求各不相同,教师依旧可以找出共同之处。

(二)实施建议

中职语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不能忽略任何一方的核心要点,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在一线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建议考虑。

1.正视当前时代对语文意识形态教育的诉求,深入融合

语文课、历史课、思政课是意识教育最重要的三大舞台,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思想传播的媒介。通过语文教学,特定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言辞、修辞等手法被传达、弘扬。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价值观。这种传统意识形态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传承下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

可见语文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对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培养。通过文学作品、实际案例等,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怀。在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文学作品塑造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念,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职场中的责任和担当。在学科实践项目中融入语文表达的要素,让学生通过文字、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项目的理解、感悟,提升语文运用的实际能力。最重要的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通过讨论时事、社会问题等,引导学生用语文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对时事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立足中职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寓教于文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以课文为载体,发挥中职语文教育独有的学习主题,比如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作品。

中职生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职业技能,因此意识形态教育应该与实际职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行业案例、职场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表达功能,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培养情感,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另外,中职生喜欢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因此可以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实际的操作中,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准则。在教学中选取与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素材,例如行业新闻报道、职场成功案例等,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意识形态,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职业发展中。

3.多学科融合,开展联合作业、联合课堂、联合探讨

以意识形态为大单元目标,多学科共同开展同一主题的课程。比如歌颂革命先辈的单元可以与历史课程共同布置描述革命先辈人物经历手抄报;“经典文学作品”单元可以和美术课共同开始经典文学作品与经典国画作品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单元可以和英语课共同安排用英文介绍传统文化的课堂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单元可以和思政课共同开展演讲比赛。当然,在开展多学科联合活动的同时,还需要以推进意识形态教育为目的,不断挖掘新的融合途径,联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