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24-10-08 00:00:00潘安敏梁煜武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引言

大学课程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讲授一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后者是以学生为主导,在实验室或者实践教学基地操作为主,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实践课的名称、目的、步骤、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要求,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还须更多地融入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岗位技能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真实体验工作环境和员工关系,大学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根据作者多年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出发,总结其共性和个性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供同行参考。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结构

1.人才培养目标

总结和参考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初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懂得利用电子交易平台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电子商务全流程操作与管理。第二,掌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三,具备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维护、网络化市场分析与策划、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基本技能。第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课程体系结构

统计分析表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包括:(1)工具类课程:大学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数据原理与应用等;(2)基础类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运筹学、会计学、现代企业运营等。

专业课包括:电子商务原理与实务、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国际电子商务与贸易、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营销实务、电子商务信函写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等。

由于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体系结构上略有不同。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8~10门,约占总学时数的40%;专业课6~8门,约占总学时数的30%;专业实践课4~6门,约占总学时数的10%;专业选修课6~8门,约占总学时数的20%。其中,绝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如此,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还开设了专业实训课;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也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表1)。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形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实践教学必须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总结近年来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归纳为以下特点。

(一)增设“课岗对接”实训课,针对岗位工作需要制定教学方案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流程的各个岗位具体工作要求,将授课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学生一旦走出校门,无须培训就能直接上岗。“课岗对接”的授课形式可以在学校实验室由本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也可以将学生放在某企业的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上,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由企业的岗位专家指导。

(二)创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本科教学中,同一门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通常分成两部分,理论课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在实验室进行,以学生操作为主。例如,本科某一门课程基础课总教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讲授30学时,实验课18学时。若计划每2学时完成一个实验,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拟定9个不同的实验供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而在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置于同一堂课内交替进行,教师每讲完一个细节内容,学生立即动手操作,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两个既彼此关联、又分工合作的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要点,且能融入操作过程中,消化吸收。

(三)开设“岗位体验型”综合实习课,让在校学生及早适应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前夕必须参与相关企业的岗位实习,时间一般在20周甚至更长。这种综合型实习,一是检验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为改进专业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二是将产教融合具体“到人、到岗、到企业”,学校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均参与学生实习的指导。三是为学生就业作前期铺垫,让企业为优秀毕业生预留工作岗位。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以Internet为基础的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设置电子商务本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已经普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分为两类:一是工程技术类,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搭建和维护电子商务环境和物理平台的能力。二是经营管理类,培养学生具有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管理能力。本文所述问题主要针对经营管理类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

(一)实践课程未能形成完整体系,实践教学互不关联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经营管理类学生应该具备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在电子商务物理平台搭建以后,这些学生应具备利用物理平台顺利销售产品的能力,当然其中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完成。如同现实中商业建筑实体平台竣工后,管理者们应具备功能分区、平台装饰、招商引资、物业管理、广告宣传、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使平台发挥效率。电子商务平台不过是商业建筑实体平台的虚拟化。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统一到这样的层次和高度,使每一次实践课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分散的操作,教师和学生都不清楚每一次实验或实训从属于平台运营管理的哪些环节、哪些功能,更不清楚哪些是应提前完成并掌握的基础实训技能,以至于一些实验或实训,秩序颠倒,内容重复。

(二)片面强调实操技能,对实验原理的讲解不够充分

任何一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相互关联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和理解理论。因此,每一次实践教学,必须向学生解释其基本原理。例如,“网店美工”课程的实验部分,不能简单地只教学生熟练运用Photoshop工具,还要让学生懂得网店美工设计的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色彩、线条、图案、文字应如何巧妙搭配,让学生知道暖色系、寒色系、近感色、远感色的原理和应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从网店美工到实体店美工都能胜任。

(三)过分依赖电脑软件,忽视了手工设计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绝大部分实践课程都要使用电脑软件,从而形成了“电脑依赖症”。如果一旦停电,或者实验室电脑发生故障,实践教学便无法进行。其实,利用电脑软件设计与手工设计并不矛盾,因为其原理相同。手工设计的优势在于,设计者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细致地融入设计作品中,手工设计的过程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形成亮点;同时也易于发现设计作品的缺陷和不足,利于及时纠正。电脑软件设计的优势在于,设计者能利用工具箱里各类工具对设计作品进行精细化处理,使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呈现。如果两者相互结合,在手工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电脑软件对设计作品作精细化处理,一定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四)验证性实验占比较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占比较少

201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第4项第3款(4.3实践教学)第1条“实验教学”有两项基本要求:①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②有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上两项基本要求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中,验证性实验课占比达90%以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非常少,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关于以上四种不同的实验类型不在此文展开,详见表2。

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基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思路:“面向就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岗一体”。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在重新修编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具体落实以下工作。

(一)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制定完整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对接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做到学生毕业即能就业,无须单位再次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为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制定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两部分:即实践教学指导文件和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文件中含有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指导书;实践教学基地则是与实践教学文件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场所。

就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方案的形成应以电子商务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主要内容涵盖了“服务端管理”和“客户端管理”两大部分(图1)。前者包括网站或网页的设计与制作、货源组织与管理、物流与仓储管理、商品集散与配送;后者包括网店运营管理、网店美工、电子商务广告、电子支付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大型的“一体化”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对“服务端管理”和“客户端管理”的各个环节开展高仿真模拟实验或者大型沙盘推演实训。

(二)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制定并实施面向电子商务产业的高标准实验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就是以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为方向,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设置等完全融入其中,形成产业为职业教育铺路,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市场的一种新型业态,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应用于三大产业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电子商务发展历史较短,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不成熟和完善,由此反映到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体系中,不仅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教学也尚未形成有普遍共识的标准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就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而言,面向该产业的高标准实验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适应电子商务物理平台搭建的信息技术基础,相关实验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等。其二,适应电子商务服务端应用与管理的基本技能,相关实验课程包括:网页(网站)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ERP、CRM、SCM等。其三,适应电子商务客户端应用与管理的基本技能,相关实验课程包括:网店美工、电子商务礼仪、快递收发与管理、售后服务管理等。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校企一体化”电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为“就业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对口培养急需的电商人才,这是最受欢迎的一种,也称为“订单式培养”。第二种为“师资互换模式”,即学校聘请企业工程师给学生讲课,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委派专业课老师去企业学习,并带队指导学生。

基于培养模式的差异,“校企一体化”电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各有不同。对应于“就业模式”,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建立在企业,也可以建立在学校,在就业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从培养效果、合作时间周期、平台建设投入量、学生管理方便度等四个方面综合考量。显然,对于长期合作,且便于学生管理的企业是学校的首选,如果将平台建在企业,培养效果更好。第二种培养模式,国内各大职业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一般都建在学校,电商专业也是如此。必须强调的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合作设计和建设。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专业教师设计,再由学校投资建设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四)以课岗对接为准则,形成岗课互动的电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课岗对接,即根据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方式,使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学校的课程设置就要考虑这种需求,只能多不能少。

电商专业实践教学的岗课互动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企业进行。为便于学生管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在校内开展,采取集中实训方式,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一对一”是指一门实践课程对应一个具体岗位,例如,网店美工、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广告等课程的电商企业和企业电商的岗位就属于这类。“一对多”是指一门实践课程对应于多个岗位工作的需要,这类实践教学培养的技能在多个领域和多个岗位都实用。例如,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让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掌握电脑软、硬件技术基础,熟悉OAS操作,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多对多”是指多门实践课程对应多个岗位,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一般具有这种性质。例如,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验、ERP实验等,必须开设多门实验课程才能完成,掌握了这些技能,就能适应多个岗位工作。

结语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专业选修课。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岗位工作。因此,其教学特点非常鲜明,有着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但就目前而言,实践教学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体系不够完整、重操作而轻原理、重软件而轻手工、重验证而轻综合。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特点和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已有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编和改进,其基本思路是“面向就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岗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