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育视域下健身瑜伽社区教育服务质量评价及基地建设方案研究

2024-10-08 00:00:00李惠芬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对职业院校的明确要求,是国家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赋予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2016年以来,广州市从化区以创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为抓手,充分利用优质生态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一、健身瑜伽社区教育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一项集时尚与健身特质于一体的大众体育项目,瑜伽具备明显的社会化发展特征。健身瑜伽社区教育是在指定区域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瑜伽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进行练习。在城市健身体育圈中,瑜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社区中,瑜伽的发展也日益迅速,并且社区居民对瑜伽的兴趣不断增加。为了提供良好的瑜伽健身环境和改善社区健身条件,健身瑜伽社区可引导社区居民朝着强身健体和有效训练之路发展。

在课程内容、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方面,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并且两者互为补充。社区教育需要高校教育所具有的成熟教育体系,高校教育借此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所以,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二、健身瑜伽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媒体及大众健身者的努力下,中国女性以“健康”为核心的健身指导思想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全国健身瑜伽推广委员会,并相继审定、修订了《健身瑜伽体位标准(试行)》和《中国健身瑜伽段位制(试行)》等,规范市场并指导健身瑜伽行业在国内有序发展。近年来,瑜伽运动备受群众喜爱,尤其是受到青年女性的青睐,各级体育部门也越发重视瑜伽项目的管理和推广。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颁布《中国健身瑜伽晋段官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健身瑜伽教练员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健身瑜伽星级场馆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支持健身瑜伽行业发展的标准政策。

同样,在高职院校,瑜伽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一种新型的运动教学项目,并形成了独立的教学课程,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喜爱。但瑜伽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瑜伽教学体系与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大区别。[2]

三、社区教育与微课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利用或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居民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居民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和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微课教育是一种信息化教育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效率的特点,能够为现代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瑜伽教学涵盖的知识点较为复杂,对动作技巧有一定要求,常规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重视教学中微课的合理应用。微课在社区教育瑜伽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了解瑜伽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瑜伽锻炼活动,在改善体质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念。瑜伽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探究性学习,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并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微课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在设计课程时保证微课包含完整的片头、片尾以及课程介绍,便于学生准确了解微课的主要内容,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微课教学可以将瑜伽的重难点知识整理出来,让学生在课后对瑜伽的体式等各种知识进行研究,按照自己的需要完成学习,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瑜伽学习的效率。[5]

四、健身瑜伽社区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结果

基于SERVQUAL模型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包括问卷介绍、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可独立支配的月平均收入情况以及选择机构的主要原因等),基于SERVQUAL模型的5个维度和21条指标制定社区健身瑜伽服务质量评价问卷。本次总共发出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其中男性占比40.8%,女性占比59.2%。将上述确定的调查量表通过对社区符合条件的500例服务对象进行预调查,收集有效数据为400份,问卷期望总Cronbach’s a系数为0.764,问卷感知总Cronbach’s a系数为0.728,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24-0.931之间。

本研究的变量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结果为期望值均显著高于感知值,并且均值差值均在1左右,说明目前服务水平显著低于人们期望水平一个层级。根据居民对社区教育期望的重要性,对所提出的问题重要程度归纳汇总如下:第一,从有形性纬度分析,居民对课程品种多样化的期望度比较高。第二,从可靠性纬度分析,居民对学习需求和安全保证期望度比较高。第三,从响应性纬度分析,居民对反馈和建议及时跟进的期望度比较高。第四,从保证性纬度分析,居民对师资专业水平高的期望度比较高。第五,从移情性纬度分析,居民对维护学员权益期望度比较高。

五、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基地建设方案

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是创设社区的学习环境,依托智慧教育提供的学习空间实施教学活动,现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健身瑜伽基地发展路径及建设方案为例进行探讨。

1.学校与社区资源整合,创新社区教育路径

项目由学校出资建设,与企业技术相结合,构建健身瑜伽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教育设施、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社区教育发展实现企业、学校、社区的教育一体化,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协同机制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

2.多形式的学习渠道,便于社区教育实施

基于居民自主学习,社区居民可使用在线健身APP,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智能化考核渠道提升居民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水平,激发社区体育组织活力,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

3.多元化教学模式,营造社区教育氛围

基于“互联网技术+智慧硬件+微课教育”,教学场景可选用健身智能硬件丰富教学场景,运用信息化导学、个性化教学促进重点人群的健身活动开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社区健身社会氛围,探索教育手段多样性。

4.健身瑜伽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内容

(1)场地建设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颁发的《中国健身瑜伽星级场馆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的场地建设指标,对场地进行规范管理(表1)。

(2)团队建设及课程建设

团队建设:健身瑜伽社区基地管理团队由3名或以上获取中国健身瑜伽教练员证书的教师任教,以及6名管理人员和若干名学生志愿者组成团队。教练团队含初级教练员/初级晋段官3人、中级教练员/中级晋段官3人、高级教练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1人,部分具备“双师型”教师资质。

课程建设:结合健身瑜伽课程组织形态,实行“教练带学课程模块(培训项目)负责制”,建立段位制、教练员、晋段官、裁判员4个模块化(培训项目)课程,组织相关赛事活动,采用以赛促学模式,分别采用线上、线下并结合智能产品优化学习场景进行教学创新。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调研,为提高目前健身瑜伽社区教育服务的可及性,满足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期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的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健身瑜伽社区教育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行为,作为居民教育场所,应加强对社区的研究分析,明确社区教育与高校教学之间的关系,完善服务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完善社区环境建设

健身瑜伽社区教育的场域主要在社区,社区的卫生、绿化以及文化等对居民的心理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应重视社区环境建设。

3.教学设施设备的供给

为科学有效运用教学设施设备,一是对社区教育基地合理配置一定数量、品类的设施设备。二是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率。三是维护好教学设施设备,减低更换频率,提高使用寿命。

4.提升师资教学能力

健身瑜伽社区教育的师资应选择具备健身教练员资质的教师,健身瑜伽教练需要注重引导正位练习,让居民形成正确的练习理念,避免运动损伤,并且要擅长运用媒体渠道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微课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度。

5.完善服务体系的建设

健身瑜伽社区教育基地服务体系是将社区教育与地方高职院校、企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赢,各主体发挥优势共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社区管理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准确判定最近阶段工作的开展结果和方向。建议由当地政府出台对社区以及高校基地建设的支持与保障措施,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社区教育模式,对基地的智能化设施设备赋能,基地建设需选择具备专业资质的职业教育服务单位与企业,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社区-高校-企业”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形成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带动周边以及全国性社区教育基地有序发展。

七、结束语

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接下来要持续提高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的数量和地区,健身瑜伽社区教育要继续做好服务质量的评价,多维度、多部门协调,不断创新服务意识,建立跟踪反馈机制,从而提高健身瑜伽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浩,王亚丽.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1(01):64-67.

[2]李惠芬.表象训练法在高职瑜伽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研究,2023,57(4):210-211.

[3]李惠芬.微课在社区教育瑜伽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交流,2023(13):304-308.

[4]杜夏笠.微课在高校瑜伽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0.

[5]李光.基于翻转课堂健身瑜伽微课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