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哲学智慧和医学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几年来,基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热”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热度不减,科普教育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不断克服和弥补。作为承担中职中医药教育的湛江中医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厚植国粹中医药办学特色,积极弘扬传播国粹中医药文化,承担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科普教育的责任,进行了中医药科普教育“12345”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当前中医药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中医药科普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清晰
科普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具体运作涉及科技、卫生健康、教育、文旅、农林等多部门,还有民间社会组织如协会、学会等,各单位各自为战,虽然可以从不同层面展现出科普成果,但缺乏统筹兼顾、顶层设计不够清晰、投入相对不足、分工不明确等短板依然凸显。另外,即使有专门从事科普教育的执行部门,从事中医药科普教育的专职人员及机构的匮乏问题依然不容小觑。目前专门从事中医药科普宣教的人员较少,大部分都来自中医药类院校、医院以及相关研究院所等,基本以兼职为主。院校内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普的系统课程,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也缺少专门的中医药科普宣传员,大部分科普宣传人员由临床一线的专家、教授担任,科普宣讲注重专业性,难于实现大众化、通俗化,科普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科而不普”的现象。
(二)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内容没有相对统一标准
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分为中医药文化普及和专业知识普及两大类。个别地方在进行科普教育时,存在重讲中医名人、草药故事,轻谈中医文化精神内涵,重讲中医适宜技术、方剂药膳功效、养生保健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轻谈阴阳五行、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哲学核心理论,造成科普教育内容不统一,重点不突出,知识不全面,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片面肤浅,更有甚者断章取义,打着中医药的旗号进行“黑中医”“伪中医”活动来哗众取宠,导致“假中医热”的闹剧屡屡出现,影响中医药科普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宣讲受众认知存在差异、效果不佳
近年来,许多地方热衷于开展中医药相关政策、知识和文化宣讲、博物馆体验馆的参观体验、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的推送、中医药服务“六进”等传统科普教育模式,虽然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依然存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理解度不深等问题。另外,尽管科普的对象是广大群众,但实际理解和愿意接受相信中医的人群大部分集中在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而40岁以下中青年人群对中医的信赖有所保留。在青少年的科普方面,很多地方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一般以中小学为主,而高中、非医学类高校和大中专院校因为升学压力、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的机会不多,少有中医科普教育的课程,加上宣讲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讲解知识没有因授课对象而异,缺乏重点性、针对性,导致宣讲科普成效不够显著。
二、探索实践基础与中医药科普教育“12345”模式的内涵
(一)探索实践的基础与研究依托
湛江中医学校创建于1965年,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类别技能实践考试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单位以及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粤西最大的湛江中医药博物馆,有独具岭南中医药特色的五行中草药公园,是粤西地区唯一一所中医学校。学校校园种植名贵中草药360多种,以中草药全面绿化校园,打造高起点、高规格、高仿真的中医康复实训基地和中医体验馆,拥有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等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6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占62.38%。学校现设有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群和护理专业群,设有中医、中药、中医康复等9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达1万多人。通过长期办学和软硬件兼顾的重点建设,为中医药科普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推动中医药在粤西地区乃至全省的影响力覆盖,为湛江打造中医药强市和实现“健康广东”做出了应有贡献。
针对当前中医药科普教育存在的顶层设计不够清晰、内容没有相对统一标准、宣讲受众认知存在差异效果不佳等问题,湛江中医学校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紧紧围绕《“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依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和湛江市劳斯骅名教师工作室,致力中医药科普模式的改革探究,创新探索出了卫生类中职学校中医药科普教育“12345”模式,为其他同类职业院校中医药科普工作提供了参考。
(二)中医药科普教育“12345”模式的内涵
中医药科普教育“12345”模式,具体就是“一核引领、双轮驱动、三架支撑、四方联动、五点融合”,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校内校外两轮驱动,架好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平台支撑三个支点,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协同,最终实现“中医药科普+党建”“中医药科普+课堂”“中医药科普+互联网”“中医药科普+产业”“中医药科普+服务”五点融合。通过创新此科普教育模式,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效显著,先后获得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建示范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单位和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推动学校实现办学育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特色发展等领域多点开花。
三、中医药科普教育“12345”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一核引领”把方向、践职责,构筑中医药科普教育的根本之魂
学校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以党建引领,积极创建“中医药科普先锋”党建品牌,通过支部建在科室上、支部书记“头雁工程”、组建党员科普先锋队、创新科普服务载体等一篮子举措,将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中医药科普教育发展优势,努力找准党建与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相互融合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激发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在中医药科普领域的矩阵中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践行推进科普人才培养、科普形式创新、科普服务到位等职责使命,不断提升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贡献度。
(二)“双轮驱动”强内在、借外力,激活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强劲动力
以强化校内中医药科普内涵建设和拓展校外中医药科普资源为驱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产教融合资源共建共享。在校内,开创“国医+国学”育人模式品牌,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强化中医科普内涵;引进名师、发展学生骨干,健全“全职双聘、项目聘用”等灵活用人方式,组建一支跨专业、结构化科普专业团队,充实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全面升级湛江中医药博物馆、湛江五行中草药公园、中医康复实训基地和中医体验馆,引进“科普e+”、打造“智慧校园”让中医药科普更智能。在校外,积极争取各县市、科技、教育、卫生健康、外事等政府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社会团体、企业的支持,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和职教联盟,推动优质中医药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受到广大群众和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三架支撑”建制度、强保障,搭建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四梁八柱
1.立德树人:努力培养中医药科普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要求,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开创“国医+国学”育人模式品牌,努力培养德技并重医药卫生实用型人才。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中医药文化特色办学优势,将学校“全国中医药文药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湛江市直属机关党员学习基地”“湛江市市级干部保健基地”与湛江中医药博物馆、湛江五行中草药公园等中医药文化品牌有机结合,打造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国医+国学”育人模式品牌,以党建品牌创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党建工作带动教育教学工作。党委书记坚持上思政第一课,扣好学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教职工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育人,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继续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创新开展“三礼德育”(入学敬医礼、学中医匠礼、毕业成人礼)。我校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对新生、实习生、毕业生举行 “敬医礼”“医匠礼”和“成人礼”等仪式活动。学校以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全面贯彻中医药文化育人理念,一砖一瓦能说话,一树一草能育人,时时处处体现岐黄校园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技能竞赛节”为载体,为广大师生搭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教促研”的教学平台,展现教育成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社团和体育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积极搭建“第二课堂”平台。
2.能力培养:瞄准中医药科普人才基层需求与发挥学校中医药办学特色优势
独特的人才成长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三个提升,为培养中医药科普工作人才奠定坚实的素质和技能基础。一是学历教育提升。通过与高职院校实行“3+2”中高职对接、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招生和与高等院校合作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途径取得全日制专科、本科学历或成人高等教育大学学历。二是技能水平提升。通过短期培训,要求学校学生(含成人教育)都要学一到两门中医适宜技术(如刮痧、推拿等),保证人人都有“一技在手”,毕业生有“双证”或“多证”。三是综合素质提升。
3.平台支撑: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引进师资力量支撑中医药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事业
学校重点打造以湛江中医药博物馆、湛江五行中草药公园、中医康复实训基地和中医体验馆为主的中医药科普教育研学线。其中,湛江中医药博物馆分两层共1541平方米,有19个展区,馆藏中医药文化器具和中药材标本达2000余件,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展品最齐全的中医药文化教学和科普基地;而湛江五行中草药公园种植名贵中草药320多种,精心把校园打造成为集绿化、药化、亮化、香化、美化为一体的“五化”生态花果园,同时精心打造现代红色文化长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校园科普文化,彰显环境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学校于2021年成功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分别与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徐闻县中医院、遂溪县中医院以及坡头区龙头医院等四家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学校非直属附属医院,与吴川市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拥有一间附属门诊部,四家非直属附属医院,三个实践教学基地,七大实训基地,60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单位,10多个校企合作单位,在硬件设施上满足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工作需要。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中医药科普校园行、乡村行、社区行活动,在全市选取100条自然村开展乡村振兴中医健康服务,向农村和社区困难群众免费送医送药,为广大师生打造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四)“四方联动”谋合作、共发展,夯实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发展基础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这关键一招,通过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引进校外专家名师、共建中医药科普园等多种方式,推动校政企社四方“高频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共建共享,推进技术、信息、人才、成果等资源共享,重点打造四方联动、内外循环的“科普资源超市”,构建责权一致、供需相匹配的契约式合作关系,推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五)“五点融合”整资源、破壁垒,开出中医药科普教育的成果之花
1.中医药科普与党建相融合
学校以实施“头雁工程”为抓手,“党员先锋岗”为载体,强化“雁阵”建设,锻造过硬党员干部队伍,营造优化服务广大师生的良好氛围。一是党委带头“当”头雁。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争创一流业绩,争当科普先锋模范,积极争创“党员先锋岗”。如学校校长罗黎明利用自身中医临床医学优势,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每周坚持带头举行中医义诊和中医药科普宣讲,为广大师生群众宣扬中医药独特魅力。二是强化实干“育”头雁。广大党员积极响应湛江创建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医药文化进乡村项目,以党支部为单位经常组成健康扶贫服务队开展中医服务乡村振兴、“三下乡”科普日以及中医药健康养生周等系列活动累计共63场,宣讲团队参加服务300人次,服务群众1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让广大老百姓享受中医药带来的“红利”。三是完善制度“管”头雁。学校健全完善党支部书记立体化管理机制,以参与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量作为其中一项量化指标,进一步激发支部书记在科普工作中的干事动力、创业活力,全面加强对支部书记的管理,大力构建“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雁阵”格局。
2.中医药科普与课堂相融合
学校依托湛江社区大学成立的健康养生学院,凭借湛江社区大学强劲的办学实力和丰富管理经验,以湛江中医学校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为基础,整合学校师资资源和社会技术力量,聘请了全国、省、市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健康养生学院的客座教授如广东省名中医、湛江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原院长蔡柏,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原院长肖波等,借助这些专家教授丰富的资源,健康养生学院开展富有成效的社区教育活动,开设形式多样的“市民健康大讲堂”等进行健康养生专题知识讲座,开放各种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另外,学校借助自身是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优势,结合中医药特色,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开发了中草药种植、药膳烹饪等一系列特色劳动课,发挥“中医药+劳动”双联动效应,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文化,体验劳动生产创造的过程,使学生领悟中医药-健康-劳动-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学校劳斯骅老师参加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说课比赛凭借《“艾”护成长,传承中医——艾籺制作劳动体验课》获得一等奖。
3.中医药科普与互联网相融合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医药科普领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为此,湛江市劳斯骅名教师工作室团队以中医药+动漫IP为契机,选择熊、藏羚羊、麝、乌龟、虎等具有中医药用价值的动物创建“中医五宝”的动漫IP形象,根据它们不同的特性分类代表“金、土、木、水、火”五种中医属性,并用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五常”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分别为其命名为立仁熊、修义羊、持礼麝、长智龟、秉信虎,深入践行学校“国医+国学”的理念,以软萌的动物动漫IP形象,演绎中医故事和中医知识,不仅鲜活有趣,还内涵丰富,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医知识的传播,目前已经成功申请到版权。另外,以“中医五宝”的形象为主,开发了中医知识问答AI互动小程序,并申请国家发明型专利,用于日常教学和科普传播。同时,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湛江日报、湛江电视台、抖音等强大的传播宣传能力,定期制作推送“中医养生300秒”系列短视频、中药精品课程、“二十四节气健康小推文”等线上中医药科普系列知识,让民众真切的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感悟中医、享受中医,用中医的养生理念指导养生,用科学的生活方式践行养生,用有效的保健方法助力养生,用优质的服务实现养生,为民众提供最全面的健康养生知识,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素质。
4.中医药科普与产业相融合
学校坚持从大局出发,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促进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独特作用,与国家海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强交流,打造中医药旅游项目。截至目前,学校先后有澳大利亚、英国、泰国等30多个国家访问团到学校考察访问,参观领略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适宜技术,赢得外国友人高度评价和赞赏。湛江市劳斯骅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充分运用“中医五宝”,原创了《原来中医这么有趣》系列科普丛书,并推出中英文版本,由湛江市外事局对湛江来访的外国政要和友人进行推广,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同时推出一系列如药膳、人工智能AI、盲盒公仔、香丸瓶等周边产品,深化产教融合。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协同优势,谋求中草药科普集团化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多向融入、阵地联用”的方式,先后帮扶湛江麻章中学、湛江二中海东小学、湛江寸金培才学校等单位共建中草药科普园,达到同频共振,合力服务,助力中药文化传承的目的。
5.中医药科普与服务相融合
学校以组团式帮扶为抓手,以项目式实践为载体,推进中医育人、中医技术、中医服务的全方位输出,构建了“政企搭台-技术输出-项目支撑-服务跟踪”的闭环式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重大任务中贡献学校力量。一是加强学校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建设。学校每年依托考试基地,承办来自湛江、茂名、阳江、江门、中山共5地市数千名考生参加的国家医师资格中医类别实践技能考试。二是社会培训显“神功”。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由教务科党支部牵头发挥引领作用,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如中医保健调理培训班、小儿推拿培训班等,每年培养学员200多人,广受欢迎好评。三是服务粤西地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中医药服务特色品牌。自2017年以来,学校依托中医药特色品牌,打造中医药健康科普宣讲服务队,联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等全市各大医院名医专家送医送药送中医养生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累计共200多场,宣讲团队参加服务1200多人次,服务师生干部群众4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四是打开大门“请进来”,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充分利用中医药博物馆以及湛江五行中草药公园独特的环境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观研学,并依托学校内设的中医体验馆向社会人士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近年来共接待参观300多场次、约40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