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厚重的发展历史资源是当前高校学子增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传统、续写时代华章的丰富资源宝库。回望党史教育改革实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面向今日高校党史教育实践。本文中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界定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为起点,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结点。本文所论主要立足于上述两个时间节点之间的历史时期,力求对这一时期党史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进行考察、梳理、总结,汲取适用于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时代启迪。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党史教育概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内高度重视对历史与实践进行经验总结。1925年5月,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前后共两次在莫斯科所作报告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首部党史著作。[1]1929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开授中共党史课,时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的瞿秋白在莫斯科创立了“中国党史研究室”,发布《中国党史研究室征求回忆录启事》,征集“参加党和革命斗争和重要会议的回忆录”。[2]伴随着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蓬勃与发展,党内历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延安整风时期,党内兴起对党史的学习与研究,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为学习党史提供重要文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更好满足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发展的需要,陕北公学等系列革命根据地大学,相继开设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问题等系列课程,突出强调了短期战时大学教育中的政治训练。[3]
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率先提出在华北高校开设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含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在内的三门政治公共必修课。尔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政治与思想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打开了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1953年6月17日,高等教育部决定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使之成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门学科。政策上的支持为高校党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促使党史教育事业在科学轨道上快步向前。
在日新月异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大学开启了高校党史专业学科教育的先例。1950年的2月,筹建阶段的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成立了直属校部的中国革命问题研究室,5月改称中国革命理论教研室。之后,人大一成立就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并在1956年设立历史系,设置中国革命史、苏共党史专业,并于当年招收了中国革命史专业四年制的本科生,共三百名学生。在以何干之为代表的老一辈党史研究专家的努力下,人大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国革命史第1、2种讲稿各20多万字,《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中国革命史学习方法提示》《关于中国革命史课理论研究实际的方针》《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等教师教学参考材料。[4]1958年,人大扩建中国革命史专业,设置中共党史系。高校党史专业学科教育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
二、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历史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全国思想解放的新局面,高校中共党史发展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速了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更为中共党史研究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指导。
(一)完善党史相关课程设计
为了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支又红又专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全面铺开。高校中共党史教育改革亦随之加快前进的步伐。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明确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列入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5]至此,中共党史教育成为高校学子们求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79年,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明确指出了高校党史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1982年教育部举办了全国高校“中共党史”教师讲习班,提升党史教师讲授课程水准,为“中共党史”专业的高质量教学提供引导与支持,激发当时党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热情。各高校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教学科研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6]
1985年,在推进高校“85方案”改革的大潮中,高校持续推进以中国革命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出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以及认识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的教学目标,对大学生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此,高校中共党史教育开始以“中国革命史”课程形式存在于大学生的公共课程设置之中。与此同时,中央决定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并设置相应的办事机构,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等,这些举措为马克思理论公共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的计划,对高校党史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和修改: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对1986年清华大学等校改“中共党史”课为“中国革命史”课的试点经验总结,依据不同类型院校实际组织编写标准纲领,明确到1987年实现较多的学校开设有“中国革命史”课程并评审推荐全国试用教材。此外,此次计划还确立了1988年实现全国多数高等学校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的目标。教育改革计划的实施有效指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截至1986年暑假,全国半数左右的院校完成了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任务,党史基础教育在高校有条不紊地进行。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一年多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指出了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对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认可、认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的重要性。其后,为更好应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强调四年制本科应继续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并提出了每门课70学时的课程设置要求,并要求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任意减少或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些举措规范了新时期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进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制度保证。
高校中共党史相关公共课的开设,对新时期激发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提高对党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意义。它对积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阵地作用,对培养政治觉悟高、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党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1980年,在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中共党史正式被划入法学门类政治学学科之中。[7]这为高校着手重新设立党史专业学科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1977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中共党史专业本科教育招生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由人大历史系恢复招生。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招收党史专业本科生的先例。1978年3月,停办了八年之久的人大在老一辈教育家成仿吾、郭影秋等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复校。复校后的人大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育、科研上,恢复了中共党史系。此时,人大的党史专业本科学制学生达到88人。同时,湘潭大学在1977年招收历史学专业首届本科生,并于第二年招收中共党史专业首届本科生。1984年开始,湘潭大学与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中共党史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此外,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也首次招收了党史本科专业学生。
在高校党史专业教育重新兴起的热潮下,这些高校相继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所处区位的资源状况,推出系列科研、教研成果。《青年党史学者论坛》《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等党史理论研究书刊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发行。广西民族大学立足当地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推出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等成果。高校党史专业教育与党史研究成果形成了良性互动,良好的党史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党史专业人才,党史专业人才又不断推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完善和提升高校党史专业教育水平。高校党史专业的恢复和发展,为高校党史教育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专业平台,对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党史教研工作重要基地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此后,在以何干之、胡华为代表的几位党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高校中共党史专业形成了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组成的立体培养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中共党史人才。
(三)教材和资料的编辑工作蓬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拨乱反正,大量党史教材、书籍得以重新印制和出版,新的研究书籍也相继面世。
为了新时期下高校党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大量的高校教材得到重印和出版,支持着高校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1978年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制、出版发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57年活页形式的内部资料——《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共三册)。这成为高校党史教育中的重要教材。1979年,《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八卷本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解放军政治学院编印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部党史资料——《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共32卷本。这些重要教材的重印和出版,为高校党史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料,为高校党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撑。
同时,党史著作、文献的重印和出版为高校党史专业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延安整风时期的学习资料《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与《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共党史资料丛书》于1981年开始,陆续出版,包括《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及南昌起义等重大事件的专题资料选辑。1983年,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中央档案馆选编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正式公开出版。1992年起,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二十卷《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陆续出版,其中收录了1949年到1965年期间党的重要历史文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文集、文选等相继发行出版。充足的档案、书籍、史料让高校党史学生得以从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视野,学习、认识、研究中国革命进程以及中国具体国情,助力高水平、高素养的党史专业人才的培育。
旧教材的重印、文献的再版、新研究的公开、新著作的出版为高校中共党史教育较浓学习研究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共党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研究机构和团体蓬勃发展
党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党史刊物的创办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讨论、学习的空间,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党史人才的挖掘和培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专门研究机构发展迅速,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两个权威的专门研究机构。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相应建立了各级党史研究室和党史办。中共中央党校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党校也都建立了专门的党史教研部门。高校、党校、社科院、博物馆、军队内部相继建立各层次的党史专业研究基地,形成强大的党史专业研究力量。这些科研、教研机构为高校党史专业人才资源对接社会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连接平台,为将高校教学成果转化为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拓宽了道路。
群众性、社会性学术研究团体先后建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1980年设立)、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1979年设立)等社会性质研究团体的建立,丰富了党史传播与研究的社会力量。各省、市、自治区群众性党史研究会纷纷建立,各种专题性的研讨会活动如火如荼。群众性学术团体沟通了高校学生与专业学者,促进高校党史教育与社会团体的良性互动。同时期党史相关研究刊物的发展持续推进,如《党史研究》《党史通讯》(后于1988年合并为《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地方党史研究专刊如《党史教学与研究》《党史资料丛刊》等也相继出版发行。[8]党史专业化的刊物有利于激发党史学者、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致,为高校党史教育学术成果的公开发表与互动交流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路径。
研究机构、群众性学术团体和专门刊物的建立为高校党史专业学生搭建了学术、科研交流平台,为高校党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史教育实践的时代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党史教育事业百废待兴。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开荒拓土”,改革开放后十年间,高校中共党史教育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这是党史教育逐渐步入正轨、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高校党史教育必须要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特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梳理和考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中共党史教育工作,并从中总结经验,对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史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中共党史教育蓬勃发展,课程设置愈加趋于合理的主要经验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当前,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中要解决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史教育教学中的导向功能,要紧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党史教育改革实践,要紧随时代变化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把握高校党史教育改革的总方向。高校党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编制科学理论教材,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入高校、到实践、进实务。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是当前高校党史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高校党史教育是通过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胜利和经验的宣传,让学生从历史的维度重新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党史教育必须牢牢坚持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向,牢牢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坚持党史教育思政育人的出发点,努力打造高质量党史课程。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运用好课内、课外平台打造党史教育新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重新焕发生机的高校党史教育中出现过“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等问题。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立足当时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等多方面出发,适时调整政策,改进和加强高校马列主义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当前,高校党史教育的发展情势和改革开放初期时的情境已有所发展与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部分高校党史教育中存在说教式、“填鸭式”和封闭式教育模式,导致授课内容单一乏味、与现实脱节等现象的出现。面对这些困境,高校党史教育者可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党史教育工作汲取智慧力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联动课上、课下渠道,创新高校党史教育模式。
运用好课内、课外平台打造党史教育的形式有多种,如在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上可以利用好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课堂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等,实现课堂主体的转化,赋予学生以学习主动权,激发学生求知欲、求解心。高校党史教育可以借古喻今,结合党史内容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剖析。此外,高校党史教育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第二课堂建设,丰富党史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形式,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党史知识传播,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景点等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也可以充分链接现代网络资源,联动线上平台,如组织学生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数字平台进行党史知识教育、在数字化平台如MOOC等开展线上教学,强化高校党史教育的拓展性建设,将党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三)拓展教育资源,联动通识教育和专业研究平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党史研究逐渐步入正轨,大量的党史书籍、文献重新印制和出版,党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为党史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材料支撑。当前,高校党史教育已建立在厚实的党史材料基础之上,如何联动党史研究和教育普及,把丰富的党史研究成果及时引入到党史教育通俗化、大众化教学实践中,使高校形成耳濡目染的党史学习氛围,提高党史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联动党史教研、科研成果与党史通识教育,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党史教育主渠道,辅之以专题学习座谈会、党史知识竞答等形式,提高党史教学效果。高校也可以借助“一站式平台”等,推进高校党史教育的普及化。在校园社区、教学楼、图书室等地增设党史相关研究成果的读物,使学生及时查阅、学习党史前沿成果。在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区域打造“党史长廊”,进行党史基本知识和党史研究成果的展板宣传,增强党史教育的直观性,可以通过校园广播讲解党史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史教育。
(四)强化专业人才建设,丰富党史教育师资库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党史教育得以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原因便是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尤其是中共党史专业的设置和中共党史研究机构、团体的蓬勃发展,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因此,党史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讲授高质量的党史课程。
丰富党史教育师资库,需要着重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党史教师。一方面,高校党史教育的强化要求提升原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可以通过对师资人员的继续教育、离岗培训等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提高其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从而提升高校开展党史教育能力与教学水平。提升高校党史教育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效果,定期举行党史教育精品课的教学比赛,在党史教学工作者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努力打磨、提炼一批党史教育精品课。另一方面,强化党史教育需要着力培养一批党史理论功底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党史专任教师。当前大多高校的党史教学岗位入职的准入门槛较高,而党史专业的毕业生培养数量显然还不能满足高校党史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逐步改善党史专业的本、硕、博招生的培养结构,适当增加高校党史专业博士点和招生数量,为高校输送更多党史人才,从而提高高校党史教育中党史专业教师的比例,切实提升党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玉婷.论蔡和森对早期中共党史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
[2]K.B.舍维廖夫.俄罗斯所藏瞿秋白未刊启事[J].百年潮,2003(4).
[3]耿化敏.高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改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4]耿化敏.何干之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43-146.
[5]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年-2003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唐正芒.高校重开中共党史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1949-1985).教科文卫卷,1987.
[8]丁俊萍,宋俭.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