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课程的“师范性”,是指这些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所体现的、旨在培养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特性和功能。
2018年1月,教育部主导的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正式启动,该认证对师范类课程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些要求旨在确保课程与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支持师范生达到预定的毕业要求,同时符合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换言之,对师范类课程的“师范性”有了更高的认证标准。
通常来说,师范院校的文学类课程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它们需要保持“文学性”或专业性;另一方面,由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课程还需要强调“师范性”或称职业性。不过,长期以来,师范类文学课程例如中国当代文学,在教学上与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该课程并无区别,重专业性而轻职业性,忽视教学对象的特别需求,亦即忽略了“师范性”,造成课程很难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无法让学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学技能和高度的职业精神。
有鉴于此,本文从适应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出发,立足于师范院校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具体实施,探讨如何增强与提升该课程的“师范性”。
一、课程设计与目标定位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就要把增强“师范性”考虑进去。结合师范生未来教师职业需求,从确立目标到具体实施教学直至考核,统一规划师范教育元素,使这门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当代文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具有将所学文学知识、理论、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能力,学会如何利用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创新。
因此,在传统的当代文学发展概貌和重要作家作品风格特征等教学目标外,师范院校当代文学课程目标还应强调使学生具有分析评判当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并在理解积累当代文学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将学科专业知识上升到语文教学能力。
在具体的章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鉴赏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这样的课程设计与目标定位,能使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现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从而提升师范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师范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二、案例教学与模拟课堂实践
非师范类文学课程主要以赏析与研读为主,注重文学性与审美。师范类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师范性,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利用文学作品设计教学案例,组织师范生模拟授课,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实战演练提升他们分析文学作品、解读文本内涵、策划教学方案以及引导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能力,锻炼教学技能,获得教学体验。
具体而微,可选择闻捷诗歌《苹果树下》、贺敬之诗歌《桂林山水歌》、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汪曾祺小说《受戒》等作品开展案例教学与模拟课堂实践。这些作品,创作时间是从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既符合文学史发展时间顺序,在解读要求方面也相对由易到难。在学生模拟授课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文本分析与理解、教学策划与实施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正确认识作品和自身教学能力,使之扬长补短,获得更大的收获。
实践练习是促进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教学与模拟授课,学生从文本分析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加强了实践参与和体验,活学活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技能得到训练提升,同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也能得到加强。
三、教育技术应用与资源整合
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高校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与资源整合能力。教师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数字化工具等,展示如何在文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与资源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对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文学教学的深刻认识。
师范专业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课程,学生能掌握相关理论与具体技术手段,但缺少将其运用于具体教学的体验。教师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但能使教学更丰富多样、形象生动,还能将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互动关联,使学生具象感受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的融合,对师范生具有示范性影响,使其耳濡目染下培养起信息素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认识。
教师示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必须善于将其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有机融合。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教学,或通过AI再现情境氛围加强体验,或展示直观形象促进认知,或播放名人论述深化理解,或融合资料文献拓宽视野……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在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与拓展,既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和深入,教学方式更多样化,也能让师范生亲身体验网络教学的优势,使之对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关系有真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师范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充分而恰当地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与资源,能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加强其教育数字化理念,培养师范生成为契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
四、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培养
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高校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培养。中国当代文学除了蕴含一般文学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之外,还因其具有“当代中国”的特性,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情感,包含理想信念,因而更具有独特、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德育功能。师范院校当代文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价值,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并强调文学教师在传承文化、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师范生的高尚师德、高度责任感和教育情怀。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要使师范生将文学鉴赏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从而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促进专业发展,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也能始终坚持对学生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教学中应把专业知识与当下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引导师范生感受作品中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怀,培养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下人生问题的启示与思考,感受当代文学学习对于现实生活中思想、情感、精神的引领,传承文化,立德树人。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增强师范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师德建设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全面考量、精心设计与整体改进。通过以上路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师范性”能够得以提升,不但可以顺利通过专业认证,还将有助于培养既有深厚文学底蕴又能胜任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高素质师资。
参考文献:
[1]张炯.论发展中的我国当代文学学科[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03):1-10.
[2]靳书刚.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版),2023(4):61-62.
[3]蔡莉莉.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5):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