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赋能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路径探析

2024-10-08 00:00:00郑广峰刘利文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发展型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在保障经济和物质资助基础上,更应当发挥育人实效。值得关注的是,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10.92亿人[2]。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3]“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4]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是在“不因贫困失学”基本要求上的更高要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纾困解难,理应利用网络空间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资助育人的元素,使资助育人工作达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网络空间这个“最大变量”有效转化为推动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开展的“最大增量”,需要探索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为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提供新的发展进路。

一、网络空间赋能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价值探赜

网络空间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重要载体。实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成效更加显著,离不开网络技术支撑,因此,依托网络空间探究思想引领、信息传播、人际互动三个方面的教育实践,能够让高校资助工作更好地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迈进。

(一)网络空间思想引领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实之需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思想引领的格局和模式,“要想改进人们的思想就要改进人们的生活状况,改进生活不仅仅要完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改善精神生活状态。”[5]换言之,“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6],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发展型资助也由此开辟出育人新的场域。因此,如何因网而为、借网发力地提升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思想引领效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面对高校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发展态势,在网络空间以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赋能高校发展型资助发挥育人的作用日益凸显。与以往保障型资助不同,发展型资助不是纯粹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而是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网络空间真伪难辨的海量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因此,要发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在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力,亟需把握网络特性,寻找思想交融点,挖掘情感共鸣点,引领广大受助学生的思想行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二)网络空间信息传播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增效之举

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保障型资助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助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特征成为趋势,这就使得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需要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精准度。根据网络空间信息传播规律,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正冲击受助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认同状态。对此,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作为一种崭新形态的资助育人教育实践,依托网络空间实现资助育人信息传播,要遵循网络空间信息传播规律,将资助育人的信息定点推送,增强资助育人话语的吸引力,才能提升受助学生的价值选择。不言而喻,借助网络空间传播资助育人的内容,有利于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精准力度与配置效率,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定制、精准滴灌。与此同时,通过更有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资助信息和育人信息,破除“官方话语”的圈层壁垒,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强育人效果。显然,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7],在信息传播上与网络技术深度互嵌,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实时公布国家资助政策和信息,有效消除信息孤岛,并以网络化的方式开展资助育人内容的传播。因此可以说,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信息传播,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教育实践中,无论从精确程度,还是从时间维度,网络空间信息传播技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网络空间人际互动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践之迫

网络空间赋予不同主体崭新的交往实践方式,为不同主体个性化的话语表达提供创造空间。网络人际互动是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从事的网络实践活动[8],建构了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新的互动逻辑,由此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伴随网络人际互动的深入实践,能够调动高校资助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受助学生讲好资助故事、传播资助声音的意识和热情,鼓励受助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总而言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解决的是受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活动的出场,无疑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形塑了新的格局,增进了高校资助工作者与受助学生的良性互动,为高校资助工作者搭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平台,为受助学生营造对等交流和自由表达的网络环境。因此,高校发展型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深入把握网络人际互动这一实践活动,在受助学生的人格养成、素质培育、能力提升、精神追求等方面发力,使其在与资助工作者的良好互动中实现自我提升。

二、网络空间赋能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实境遇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不可否认,借助网络空间赋能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仍面临一定的困境,如资助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薄弱、网络传播载体稍显不足、网络阵地建设有待加强等,招致受助学生信息获取和成长成才的障碍。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薄弱

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客观环境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网络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机理与现实社会存在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对象到了哪里,教育也应该追踪到哪里”[9],高校资助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空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对受助学生的影响,深刻认知网络人际互动的特点和趋势,在网络空间中加强与受助学生的联系,学会走网络群众路线,不断改进自身的网络沟通能力和水平。在网络空间中,高校资助工作者不仅是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表达者和传播者,也是受助学生的引导者和倾听者。但部分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薄弱,片面地认为资助育人工作只有现实空间的育人阵地,未能充分有效将网络空间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事实上,高校资助工作者难以适应网络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不能适时提升网络认知能力和水平,也未能很好地与受助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沟通交流,造成信息上的滞后和工作上的被动,最终导致权威者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者要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加强和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强化互联网思维”[10],以强大的网络素养开发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努力推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创新发展。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网络传播形式稍显不足

针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主动回应资助政策的相关问题,延伸高校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创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传播形式,是增强互联网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网络空间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突破现实空间的桎梏,“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11],使得高校资助工作者失去传统保障型资助中教育过程的信息的支配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取信息上出现先时性。归根结底,这一现象是由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网络传播形式不足引起的。就网络空间有关高校资助的育人内容而言,对于习惯了网络空间娱乐信息“茧房”中的高校大学生,难免认为资助育人内容生硬死板,如果其话题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那么学生会将注意力分散至网络空间的其他信息。在此情况下,就难以达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目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重点就在于资助工作者能够在网络空间引导受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分析。由此观之,相较于传统资助育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内容需要一定形式呈现,适合资助育人内容的呈现形式有助于受助学生接受。因此,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形式,提高受助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网络阵地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阵地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提供强大支撑,是创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意味着高校发展型资助的育人阵地延展至网络空间成为必然趋势。“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2],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以育人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高校发展型资助的鲜明特色。在网络空间中,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增多,网络空间育人阵地还未引起高校资助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忽视自身在网络空间的育人角色和政治定位,这也就更加突出了抓好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如果资助工作者无法建强网络空间育人阵地,无法根据资助育人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将导致资助育人的声音淹没在碎片信息之中,于网络空间的资助育人话语权力式微。因此,在网络阵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资助育人话语权,防止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网络阵地空白现象。

三、网络空间赋能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路径指向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资助育人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更深层次上延展了高校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场域。据此,只有用好互联网思维、选好网络传播形式、抓好网络阵地建设,才能有效增强育人行为实践、增进育人情感认同、增拓育人战斗堡垒。

(一)用好互联网思维以增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行为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思维,而是作为增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行为实践的重要抓手。用好互联网思维,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3],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辟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

就高校资助工作者自身而言,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者网络素养是应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的需要,也是了解高校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需要。高校资助工作者要主动提升“读网”能力,重视网络素养的提升,认清自身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网络空间的开放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主导力量,但必须承认他们在发布资助育人内容、组织资助育人活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比于传统资助育人,于网络空间开展资助育人,更需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价值性,高校资助工作者要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引导,注重将资助政策、资助术语与网络话语符号相结合,使资助育人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从高校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来看,需要打造一支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资助育人队伍,提高高校资助队伍的网络化综合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载体,提升资助育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高校资助育人队伍作为资助育人的重要力量,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使资助育人工作活起来。只有这样,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者才能对受助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而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能。

(二)选好网络传播形式以增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情感认同

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使得多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巨大挑战。因此,增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情感认同,需要选好网络传播形式,进而确保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有序、有效推进。

一是借助网络文化产品传播。“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4],高校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内容传播形式直接关乎育人的最终效果,对此,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验至上”,为受助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事实上,受助学生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认同,本质上是对这些网络文化产品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认同。诚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15],在网络空间中,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者可以引导受助学生获取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促进受助学生自我认同的实现。让受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中将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认同,进而在深化认识中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行动自觉。二是借助网络新兴载体传播。传统的高校资助信息多以文本形式传达到受助学生手中,缺乏资助工作者与受助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及时反馈。与此同时,受助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资助信息。在此情况下,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资助信息即时传播成为可能。高校资助信息的传播需要有合适的话语表达形式,资助育人的网络话语表达要突出受助学生需求,既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资助政策,也要充分调动受助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从受助学生心理出发,才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抓好网络阵地建设以增拓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战斗堡垒

网络阵地建设是改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内化实效的重要保障。当前,网络技术的迭代升级,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网络新兴载体层出不穷,已经成为话语表达的公共空间。鉴于此,抓好网络阵地建设,营造一个富有育人话语魅力的网络空间,对于增拓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战斗堡垒尤为重要。

一是要提升网络话语权。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效果的强弱与资助育人话语魅力密切相关,需要以资助育人特有的魅力对受助学生形成巨大的话语力量,否则会使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陷入“自说自话”甚至“话语失声”场面。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当结合受助学生的特点,对资助育人话语内容展开“网络化”的加工和再创作,以增强话语自身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只有达到以情感人、产生情感共鸣,受助学生才会发自内心悦纳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容。二是要整合网络平台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不仅要通过整合海量信息精准分析受助学生的特征,也要实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共建共享,推动资助育人资源整合。同时,高校资助工作者要牢牢掌握网络空间资助育人阵地意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从而改变在主流媒体平台上资助育人话语权缺场现状。因此,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主动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网络空间育人高地,达到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1/c208-10962.html.

[3]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

[4][13]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7-278.

[5]赵贵臣.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6][10]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4+63.

[7][12]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30+118.

[8]吴满意,谢海蓉.论网络人际互动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9]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71.

[14]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