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第七条明确要求:高校应按照“管办分离”原则,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对非学历教育实施归口管理,归口管理部门不得设立在实际举办非学历教育的院系或部门。第三十二条规定:职业高等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开放大学举办非学历教育参照本规定执行。文件颁发对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规范,高职院校也面临对现有的非学历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探索的任务,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规定,以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为根基、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为支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一体系、三支柱、多平台”非学历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的过程中,也在体制机制、平台建设、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
1.非学历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2021年之前,高职院校普遍都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或中心),既是学校的职能部门,统筹管理全校非学历教育工作,同时又是二级教学部门,拥有非学历教育的办学职能,是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之一,在体制上存在“既管又办、管办一体”的情况。
在制度建设方面,与成熟的学历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非学历教育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不到位、规范化程度欠缺等问题。在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师资选聘、培训实施及项目管理等活动和环节中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细则和科学化的流程管理;在培训项目体系、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学习环境及培训课件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评价标准;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课酬及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缺乏驱动和激励制度。
2.非学历教育平台服务能力不强
公办高职院校在面向市场提供培训项目时,都面临着学校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与市场利益属性的两难抉择,以及事业单位合规性与市场灵活性的矛盾,使得高职院校对外开展非学历教育时无法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品牌项目,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整合好学校优势教育资源,尽可能申请政府、行业等各级各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平台和资质,在非学历教育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高级别的、稳定的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平台和资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数量少、规模小,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不足。
3.非学历教育保障能力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职教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社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特殊行业上岗证培训鉴定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等,培训项目主要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整合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后勤服务资源等为培训项目提供软硬件支撑,保障培训项目高效实施。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非学历教育项目时,主要通过临时组建项目组完成项目任务,缺乏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的软硬件平台支持,如非学历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非学历教育项目库、师资库、课程资源库、专用培训大楼(中心)以及社会培训联盟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规模和实施成效。
三、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与原因,2021年学校进行了非学历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强各类非学历教育平台建设以及非学历教育保障能力提升等。
1.推进学校非学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管办分离”运行体制机制
学校设立培训学院及职业技能鉴定所(与继续教育学院合署),作为学校职能部门统筹管理全校非学历教育工作,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办学主体设立培训鉴定中心,具体承担非学历教育工作,从而建立从统筹、协调到实施的学校非学历教育组织机构,形成“管办分离”运行体制。
学校出台《培训工作管理规定》等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师资选聘、培训实施、项目管理及课酬计算等,实施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化的管理;在学校《职称评审办法》等人事及教科研制度中增加非学历教育激励条款,帮助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及聘期考核,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助力赋能,从而形成从管理、激励到约束的非学历教育制度,构筑完整的非学历教育组织、制度体系,推动学校非学历教育合规、有序运行,落细落实“自招自办自管”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各二级学院和教师参与非学历教育的内生动力(图1)。
2.依托“三大支柱、多个平台(资质)”,创新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模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
(1)依托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与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建设 “广东技工”培训中心等多个非学历教育平台,高质量地开展职业技能社会培训。
学校2020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已与美的集团、TCL、小鹏汽车、顺丰物流等16个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国家级1个、省级4个)。“广东技工”项目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按照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总体思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企业员工培训,打造一支技能精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广东技工”队伍。
培训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工科特色专业资源、职教集团和多种类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等优势,设立广东技工培训中心、电商培训中心、1+X证书等级技能培训中心、“南粤家政”服务中心、东盟技能培训中心等多个社会培训平台,服务制造业当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
(2)依托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职教师资培训中心,高质量地开展职教师资社会培训。
学校具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 “国培省培”师资培训基地(2017年)、教育部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0年)及广东省中职教师培训基地(2004年)等5个职教师资培训平台(资质)。学校传承职教师资培训的光荣历史,与龙头企业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合作联盟,深入打造“双师型”教师培育培训高地。通过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训“双师型”教师新途径,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引领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我国职教师资发展,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及多个行业技能鉴定培训平台(资质),提升社会人员职业技能。
学校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东省和广州市安全生产知识考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信息技术考试站、39个1+X证书制度等级证书的试点等培训鉴定资质,2022年3月获批广东省第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鉴定评价涉及90个工种和级别、涵盖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特种作业、行业考证、1+X证书等技能鉴定和培训资质,电工、汽车维修工等四个工种具有高级技师培训和鉴定资质。特种作业可考工种包括低压电工、高压电工、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通过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紧密结合,大大增强了社会培训成效,提升了学员的技能水平,为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建设非学历教育保障系统
(1)建立非学历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学校于2023年建成非学历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实现社会培训鉴定管理、学员学习、交流、数据分析等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基地可以对学员实施精细管理和服务,对于合作单位可以进行交流、共享资源,学习者则可实现电脑端和手机端学习,满足不同人群灵活学习、培训的需要。
(2)建立非学历教育师资库、项目库、课程资源库。
建立校企合作的社会培训师资库,学校选出一批在社会培训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从社会企业中遴选优秀的培训师,优中选优,培育和打造一支校企结合、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社会培训师资团队。在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省重点品牌专业中,面对企业员工及社会人员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培训项目,打造“一院多品牌”精品培训项目。鼓励各部门、各专业自行设置有市场价值的培训项目,逐年遴选、积累,以此建立基地品牌培训项目库。建设一批质量高、符合学习者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培训精品课程和培训课程资源,以满足学习者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需求。
(3)建立社会培训联盟。充分利用校企师资、设备、场地及人脉等的优势资源,与美的、小鹏汽车等16个龙头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产业学院和社会培训联盟,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力度,拓展社会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4)建设职业培训楼。2021年,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培训大楼(建筑面积17750.3平方米、投入资金8400万元),于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大楼有150个标准间、12个大小不同的培训室,可容纳300多人同时在校内培训,为学校非学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设施。
四、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方法总结
通过实施“一体系、三支柱、多平台”非学历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近3年学校非学历教育取得较好的成绩,承接社会培训项目620个、培训172279人次,受到41家媒体报道115次,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及影响力明显提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行之有效的方法。
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管办分离、育训并举
依托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发掘优质社会培训资源。学校与美的、TCL、小鹏汽车、顺丰物流等16个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进企业员工培训深度合作,共建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实现产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和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社会培训服务,营造“育训并举”的办学氛围,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施社会培训“管办分离”。依托学校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实践“一体系、三支柱、多平台”非学历教育模式。
2.把握教科研前沿,引领非学历教育发展
积极申报非学历教育相关的教科研项目,近3年,学校“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的职业培训体系建构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以及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等53个项目获得省级、市级教科研立项。笔者主持的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工匠之师”培训、“育训并举”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管办分离”下高职院校“一体系、三支柱”社会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获批2021年广东省终身教育品牌、广东省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2022年广东省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通过把握继续教育教科研前沿动态,以教科研促进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
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满足社会不同人群需要
学校在多年的线下教学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探讨线上教学和培训的有效形式。社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习形式,采取线下集中培训和线上直播授课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学校超星网络平台课程,建成社会培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线上的学习和交流,并实现电脑端与手机端都能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的功能,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灵活学习的需要。
4.培训鉴定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
依托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东省和广州市安全生产知识考试点等93个工种和级别的鉴定培训资质,学校将职业培训与职业鉴定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社会培训效果,提升了学员的技能水平,使得学员实现了“双证结业”。
参考文献:
[1]李森林,张忠义,钟周.我国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成人教育,2023(12).
[2]周桂瑾,吴兆明.基于育训互促理念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1(11).
[3]邓晶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品牌化战略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12).
[4]马新.应用型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