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思政研究

2024-10-08 00:00:00陈丹娜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钢琴这一源自西洋古典音乐的键盘乐器,在音乐演绎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钢琴的音色灵动多变,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能细腻传达各种音乐情绪,被誉为“乐器之王”。罗伯特·舒曼曾言:“钢琴是音乐的全科医生。”在高职院校音乐课程体系中,钢琴占据核心地位。钢琴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能力,使其能自信地展现创新与实践能力。

钢琴教育的深层价值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正如波兰著名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所强调,钢琴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培养单纯的技艺工匠。自钢琴传入中国后,中国作曲家们就开始积极探索钢琴音乐本土化发展路径,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传统民间曲调、民族乐器,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红色题材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以经典的旋律,生动还原了革命年代中华儿女的英勇精神,兼具审美培养与革命教育的重任。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教学全过程。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承载起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新时期践行党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蕴含“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民族”情怀的高职钢琴教育课程,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钢琴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所体现的艺术特征

(一) 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所凸显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核心,它体现在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在高职钢琴课程中,红色党史作品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因为作品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党史事件和伟大的人物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作品的客观音响特征,同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主观情感与历史背景。党史教育强调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并重,学生在演奏中既展现技巧又传达情感,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此外,每首红色钢琴作品都是作曲家独特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具有广泛的共性。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红色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从而在演奏中既能展现个人风格,又能传承红色文化精髓。

以杜鸣心的《快乐的女战士》为例,作品通过欢快的旋律和节奏生动的变化形成特定的音响效果,强劲的冲锋感表现出琼崖苏区女战士们的无畏勇气:她们既是英勇的女战士,是强大的母亲,也是整个红军队伍中广大战士英勇奋斗、乐观向上的缩影。在演奏时,学生通过感受作品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变化,理解杜鸣心先生想传达的不仅仅是女战士们执着、温暖而又强大的内心,更是对整个红军队伍集体意志和革命信念的颂扬(图1)。

(二)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所承载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欣赏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点。红色党史作品是创作者主体性的体现,红色钢琴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曲家将个人情感、革命精神与民族情怀融入音乐之中的过程。这些作品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更是创作者主体性的集中展现。其次,艺术作品本身也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红色钢琴作品作为音乐艺术的载体,蕴含着作曲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欣赏红色钢琴作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主观解读与评价。这种主体性的欣赏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欣赏与讨论红色钢琴作品,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艺术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与创作中更加注重主体性发挥。

以王建中的《军民大生产》为例,王建中先生保留了原曲的民族风格和劳动号子特点,巧妙地用钢琴的多声思维,将原曲的单声线性旋律进行了丰富和拓展,通过和声、织体、速度、结构等变化,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图2)。可以看出,王建中先生不仅是对歌曲的简单改编,更是将个人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家建设的热情融入其中。这种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升华,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所蕴含的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在高职钢琴课程中,党史元素的融入为艺术的审美性注入了新的活力。红色党史作品以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这是艺术审美性的重要基础。同时,作品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和道德理念体现了艺术的向善性,优美旋律和精湛技巧则体现了艺术的形式美。学生通过演奏不仅可以提升演奏技巧,还能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进而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比如,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创作,叙述了革命年代小英雄潘冬子的成长历程,赋予作品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真实感,构成其艺术审美性的基石。在演奏技法上,轻盈、快速、短促的触键方式营造出明亮而动感的音色,旋律的波澜起伏与节奏的丰富多变,共同构筑音乐层面的高度美感与强大表现力(图3)。更为深远的是,作品所蕴含的革命理想、爱国主义等信念,深刻体现出艺术的向善性。在演奏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作品传递出的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也能激发对美的追求、向往以及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的价值研讨

(一)深化历史意识,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将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深度培养。通过学习,学生能构建起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认知,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从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同时,这种历史认知的深化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音乐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与情感归属

将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增强对党的深厚情感。通过演奏作品,学生能深切体会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精神和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从而激发爱国情怀。这种情感的培养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也促使其在学习中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表达,力求通过琴声传递出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这种情感的归属也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之中。

(三)塑造时代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将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价值观。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时代精神,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基因,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汲取红色文化的养分,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丰富课程内容,升华思政红色“情感”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胜利、权威与勇气,这一色彩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与国民不畏牺牲的精神。革命战争期间,众多音乐家通过创作革命钢琴曲,传达了先烈的勇气、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这些音乐作品成为激励民族复兴与富国强军的重要力量。近代教育家与钢琴家致力于将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党史元素相融合,探索具有“中国式红色”的钢琴作品。自1934年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江定仙的《摇篮曲》等获奖作品通过音乐会形式广泛展示,标志着国内“红色文化”主题钢琴曲的大量涌现。

鉴于此,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教育研究不断归纳与提炼“红色文化”主题教学内容,挖掘并整理红色钢琴作品背景,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将钢琴课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以“知识+技能+素养+精神”的多元内容学习为核心,深入感知红色钢琴曲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深入贯彻党史教育精神,帮助学生理解钢琴作品中的红色“情感”,从而建设性地完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任务。具体而言,可以革命精神与革命英雄为核心,整理并形成具有建设性研究成果的红色钢琴(声乐)作品集,通过集中进行主题教育,讲解曲目创作背后的故事,讲述建党的艰难历程和峥嵘岁月,以培养新时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建党精神。

(二)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党史元素浸润

为全面推进党史元素的教育,开发钢琴党史元素研学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该模式以党史元素为核心,通过线上发布研学任务、线上讨论研学难点、线下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有效地将党史元素与钢琴课程相融合。

在线上教育阶段,教师结合学生对红色钢琴曲的学习基础和现有演奏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研学方案,并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学习计划。通过线上研讨,师生共同利用网络资源攻克红色钢琴曲的学习难点,学生自主探究曲目的历史背景,激发演奏情感,培养主观能动性。

在线下实践教学阶段,教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研学实践机会,设计体现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课程;引导学生结合钢琴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深入探究文化历史渊源、音乐家创作背景等,表达自身见解;同时,聚焦建党精神主题,积极为学生提供红色文化学习资源,鼓励其探寻红色文化学习的创新切入点,并在线上学习中积极交流个人观点。其次,在线下实践教育活动中,钢琴课可增设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音乐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排练红色钢琴曲,积极宣传红色文化。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公益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体验思政教育内涵。此外,可基于钢琴课实践教育活动,发起校内党支部学习活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结合红色钢琴曲回顾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使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征程。

(三)重视实践环节,构建多元考核机制

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为高职钢琴课程的思政实践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为实现“知行合一”,笔者整理了一系列红色文化乐曲资料,将建党精神、红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介绍融入钢琴技巧课和实践艺术课堂,作为“知”的基础;同时,通过钢琴独奏、钢琴与声乐、器乐以及中国舞基本功结合的音乐实践形式,将所学知识搬上表演舞台,作为“行”的实践。这种文化知识教学与钢琴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合,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党史资料的深入学习,形成对建党精神的具象化认知。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研学活动,如走长征路、观烈士陵园、学党史知识等,将红色钢琴曲与革命历史相结合,让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同时,重视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以“平时+考核”为核心,设置乐理知识、弹奏技能、社会实践、研学体验等不同阶段的考核机制,并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构建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体系。这一机制旨在有效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对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思政研究进行完善。

四、将党史元素有机融入高职钢琴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价值和意义

本论文进行了党史元素融入高职钢琴课程思政的研究,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思想,构建“课程思政+钢琴”的融合模式。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新生事物,其理念对钢琴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课程思政+钢琴”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钢琴课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特色鲜明,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史教育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党史元素融入钢琴课程,是拓宽课程思政教育路径、丰富钢琴课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在红色钢琴教育的主题下,通过党史教育凝聚红色革命精神,使学生在学习钢琴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党史文化,彰显“红色音乐”的文化内涵,助推“三全育人”工作。最终旨在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既具有扎实钢琴演奏技能,又具备深厚爱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钢琴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