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4-10-08 00:00:00阳慕伶张一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支撑点,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亟需审思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探究其发展机制和实施策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科学设计基地组织架构,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基地质量保证体系,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激发企业育人动力,构建基地建设模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要素,明确实践教学标准和路径,有利于深化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教育适应性特征,为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实支点。

一、“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就业、服务改革、提升内涵为指南,实现职教模式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1]十四五期间,“技能中国行动”全面实施,探究“如何发挥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尤为关键,“职教二十条”中第十一条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当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在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突显职教适应性培养特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校企双元育人现状与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渠道不畅,动力不足,部分合作企业未能真正成为育人主体。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机制建设滞后,校企合作渠道不够通畅,基于学校公益属性和企业营利属性的客观事实,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产教融合“两张皮”等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及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方面参与度很低,导致校企双元育人流于表面,合作企业育人主体缺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低于预期。

(二)产教环境适配程度与构建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不相适应

建设单一,要素不齐,部分合作企业车间未能真正成为教学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单一,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建设及运营模式,基地教学场所、入驻企业车间等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学生在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文化教育不足,校企合作在文化层面交融尚浅,企业要素与教学要素融通不足,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利用企业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实践教学基地与真实生产环境适配度不高,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流于形式。

(三)教学形态革新进程与突显职教适应性培养特征不相适应

标准缺失,路径不明,大量学生培养未真正适应发展需求。学校层面还未形成岗位技能培养标准,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错位,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错位,教学空间与企业车间错位,专任、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存在实施路径不明的情况,由此带来的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不紧密,“岗课融通”受阻,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匹配不精准,职业教育适应性特征彰显不够。

二、“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机制

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为例,在基地组织架构设计、管理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机制,为同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机制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组织架构设计:政校行企、四方共建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系统优化原理,谋划组织架构设计,政行校企四方组建董事会,明确各方权责利。

一是完善学校董事会组成机构、拓展成员单位、修订章程及相关工作制度,在顶层设计上规范学校与园区企业紧密合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平台;二是学校与火炬工业集团联合出台《关于成立生产实训校区(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实训校区特色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充实管理队伍。

(二)管理运行机制:多形式参股、多维度管理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前期投入的基础建设层面,而忽视实训基地建成后如何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不利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质量运行。[2]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将制度创新、路径依赖原理等应用于产教融合内生动力形成及组织活力激发之中,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多形式参股、多维度管理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遵循“互利双赢、校企共长”原则,在董事会制度框架下,有效促成开发区政府出台《校企合作促进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激励保障政策,让入驻企业享受租金减免、水电优惠、项目补贴、政府津贴、资源共享等红利,为校企深入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从智力支持、平台支持、经费支持、考核评价四个维度构建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体系,合作企业在强有力的利益驱动下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与发展,企业成长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频,构建形成协同发展良性格局。

二是学校出台《企业准入与退出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不断引进优质企业、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年孵化企业70余家,培育出1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上市公司。

三是校企共同制(修)订《生产性实训校区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训校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制度文件,科学规划实训校区整体发展战略,规范实训校区企业管理、教学管理及生产与教学的现场管理,完善管理、建设、评估等指标体系。

(三)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守正创新

实现职业教育“产”与“教”之间不同结构的融合,需要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教学方式与实践内容等方面,多视角、多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为持续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内生动力。[3]创新协同育人载体,构建对接中山市国家级产业基地的专业动态调整、深海探珠的课程体系重构、五段式学徒培养和岗位实习管理、互兼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五位一体学生就业机制等内容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分类划分产教融合实训校区,一区域一企业群一专业群,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对接区域产业升级动态调整群内专业和实训校区布局,推进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二是依托基地实施深海探珠计划,教师下沉企业深海,探取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和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材和课堂,开发27个专业《“五段式”岗位技能培养标准》,校企互兼互聘师资,构建“双师导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岗位轮换”的实践教学方案,形成“岗课融通、学做合一、五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以校企文化融通及校企共同体文化创新为桥梁,通过开展学术活动、节日慰问、文体联谊活动等,多方式建立校企“情感”沟通机制,塑造校企“一家人”的情感文化和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文化,培育适宜“学业+就业+创业”的环境文化,在企业生产车间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学校实训室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功能室(工作室10个、企业教师工作站19个、检测中心6个、产学研合作研究所5个),形成“车间不只是用来生产的、实验室不只是用来教学的”融合文化,强化环境育人功能。

(四)质量保证体系:ISO29990质量标准、企业积分量化考核

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引入ISO2999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针对基地服务与管理,面向政校行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按照PDCA循环开发的过程性标准执行,创新构建合作企业积分量化考核体系,确保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等高质高效推进。

一是在四方协同组建董事会、多形式参股、多维度管理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础上,在学校专业调整、课程重构、实习实训管理、师资建设、创业就业等育人育才方面全过程执行质量标准,提高学校育人育才水平,提升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职院校在“技能中国行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根据政府出台的有关激励文件,让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在获得课酬之外还能获得政府津贴,同时依据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贡献进行量化积分,企业以积分换取水电、租金优惠,形成“租金减免+政府津贴+项目补贴+资源共享”等组合式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出企业主体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用。

三、“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策略

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实施策略为例,针对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机制不全、协同育人动力不足、岗课融合效果不佳等现存问题,逐条剖析归纳其原因,找准突破口,抓住学校“骨干校”“双高校”建设机遇,历经十余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院园融合、文化互通、校企共长”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火炬范式”,为同类高职院校探索“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策略提供参考。

(一)建渠道、激动力,让合作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

为解决企业育人主体缺位问题,充分利用院园融合的天然优势,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原理,由学校所在地域政府牵头,政行校企四方组建董事会,打造“企业入校、师傅入教”的蓄水池,产教无缝对接共建实训基地;促成属地政府提供专项资金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等政策,学校制定《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原则意见》《实训设备校企共享管理办法》《合作企业考核管理办法》《企业引进和退出管理办法》等制度,让入驻企业享受租金减免、水电优惠、项目补贴、政府津贴、资源共享等直接红利,使企业获利与合作程度挂钩,师傅收入与育人成效挂钩,引导校企真合作实互惠,激发企业育人动力,让合作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

(二)建模型、转资源,让生产车间真正变为教学基地

为解决实践教学基地与真实生产环境适配度不高等问题,运用系统优化原理,分组织架构、管理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四个维度构建基地建设与运营模型,按一区域一企业群一专业群分类划分实训基地,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设备、师傅、工艺、技术、规范、文化等企业要素转化为教学资源要素,校企“一家亲”打造命运共同体,以文化人,将设备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标识、企业管理信息等融入环境文化,企业文化入眼、职业操守入脑、工匠精神入心,“立德明志精业惟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鉴互融,增强基地环境育人功能,让生产车间真正变为教学基地。

(三)建标准、明路径,让工匠培养真正适应发展需求

为解决技术技能培养标准缺失、培养路径不明等问题,一是总结运用学校“八个对接”理念,基地建设规划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专业设置对接中山市国家级产业基地、人才链对接岗位链、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需求、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教学空间对接企业车间、师生工作室对接产品开发部、兼职教师对接企业骨干,教师深海探珠,吸纳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重构课程。

二是创新推出并实施“认识实习——考证实训——适应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就业性实习”的学徒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标准,形成“岗课融通、学做合一、五段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力开发国家教学资源库、精品课、实践项目、校企合作新形态教材。

三是政府主导、校企同行,将基地打造成孵化器,建成省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同步助力企业发展。总而言之,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了精准育人,让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奋进新征程的过程中,既需要数以万计的顶尖大师、领军人物攻克“卡脖子”问题,同时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卡身子”“卡腿”等问题。在“技能中国行动”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战线要心怀“国之大者”,守正创新,坚持“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始终如一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方向,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璐,史明艳,田静.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21(zl):103-106.

[2]薛虎,王汉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8):35-38.

[3]张奕,朱泽东.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2(16):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