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研究院服务区域经济与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研究

2024-10-08 00:00:00刘志永罗永耀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9期

一、前言

2022年9月30日,广东省职教城(清远)产教融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提出争当产教融合排头尖兵,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推进职教城各高校开设的专业适应市场需要,促进专业与企业相匹配,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共进,为新时期引领区域经济新格局起到破局作用。同时,广东省职教城产教融合学院力促高校教育改革,让教育直面市场,培养一批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建设的需要,并负有时代责任感、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人的新时代劳动者,并期盼高素养的毕业生积极参与清远以及大湾区的各项建设。

二、产教融合研究院与行业企业双向互动

(一)产教融合研究院为行业企业和高校搭建桥梁

于高校而言,产教融合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推动高校系统化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专业与企业相匹配,建设并完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步骤。于企业而言,是推动中国企业转型,面向世界,建设一流强企,打造民族品牌的必经之路。于社会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突破“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条件,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重要推手,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压舱石作用。

在产学研服务平台的搭建下,英德茶产业学院成立了。英德茶产业学院由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英德市茶业龙头企业等共同组建,自2020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获得中国农业银行5年3000万元产教融合资金支持,也是产教融合研究院为行业企业和高校搭建桥梁的成功案例。

产教融合研究院为行业企业和高校搭建起一座新桥梁,推进教育和行业企业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开启新的征程,现在的产教融合研究院则是在产业内龙头企业主导下、多家相关企业与职教城各个高校全面深度合作,贴合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的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发向未来要求,使区域经济能够协同发展。

(二)行业企业为产教融合研究院提供研究资源

行业企业延长服务边际,拓展企业融通职业教育的业务,积极向产教融合研究院展示经营成果,给产教融合研究院提供研究上的宝贵资源。研究院依靠职教城各校聚集一方的优势,加强校与校的联合发展,并且依靠优势专业,与当地的企业合作,而企业也为产业融合研究院提供了资源。高校通过专业对口到各企业实习、产业入企且设置产业学院,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融入重点企业、参与发展的新模式。

例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主体构建电梯产业学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致力于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各个高校不断完善与企业资源共享互利合作的政策下,产教融合研究院前进的步伐将逐渐加快。

(三)产教融合研究院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

省职教城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就业深度融合,不断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不可缺少的就是科技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贡献;而高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成就梦想。企业与高校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此情形之下产教融合研究院相当于企业与高校间的一座桥梁,促使高校点对点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也提供更多合适的伯乐给到高校。

例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华测检测认证集团签订协议,双方就合作的具体问题包括合作模式、项目计划、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同时还就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联合体的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双方在专家工作室成立、跟岗实践、课程共建、订单班开设、实验室认证等达成合作意向。该协议的签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有助于产教融合研究院为企业输送人才。此外,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设立现代化产业人才海外培训基地、挂牌人才服务产教融合基地,以系列举措推进打造新时期产教融合的“南华样板”。这正是该校大力推进产业融合的缩影。加强与大型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近年来该校在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中的重要发力点。另外还有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为加强公司后备人才培育,学院依托聚石化学产业链,围绕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合作,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省职教城各大高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市场及产业需求为导向,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培养出一批批能工巧匠,向产教深度融合、赋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迈进。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与诸多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等,将实践现场当成课堂,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也为企业创新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型人才。人才类型培养方向的不同,不仅取决于师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比起发达国家的老牌湾区,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经济转型模式下的必然措施。

三、产教融合研究院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教育教学改革是产教融合研究院研究重点之一

产教融合研究院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产物,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重要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改革办学和教学模式,产教融合研究院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企业的用人需要和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重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共建校企实训产业基地,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学院的突破口。

省职教城产教融合研究院作为驻清高校代表,对省职教城基本情况、院校情况和学生培养模式等进行介绍。省职教城事务中心将所有教资力量、专业场地、比赛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全面加大对省职教城大学生专业竞争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实干技能型能力培养的资源投入。以东莞、清远两地携手探索“产教融合+高质量就业”新路径为例,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制度。 2023年3月31日,由广东省就业局组织省职教城多所院校进行联招的校园招聘会在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东莞市人社局促进链群精准对接,组建“校园招聘+考察调研”队伍,提前了解院校特色专业,组织气派科技、凯格精机、佳景科技、瑞勤电子、乔合里电子科技、以纯集团、凯悦酒店、广隆食品等18家优质企业,到清远市开展校园招聘、政校企交流座谈会、产教融合交流会等系列活动,探索新路。

产教融合研究院联合省职教城各大院校,打破教育、教学资源紧缺的壁垒,拟推出关于“学分银行”的学分累积的新型管理模式,以积累的学分为单位,兑换相应学历等来突破传统教育教学场地、专业、教资等多方面限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与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学生结合个人专长、兴趣爱好、职业取向来进行专业修学,甚至多学科交融,亦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真正做到为产业振兴培养专业拔尖、学业双优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研究院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产教融合研究院面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加速升级,关注教育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影响。只有加快推进教育体制体系改革,及时将行业的新潮流、新技术、新标准作为教学素材、更新教材内容,抓牢、抓实、始终围绕“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深入思考,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匹配率高的人才培养新型模式,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的成功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实施。

教师的改革,应以产教融合为主要途径,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大力培训“双师型”师资力量,兼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加大校企双方对资源技术人才的引进,促进与产教融合研究院的沟通与交流,研究对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认证标准,不仅在能力、学历上过关,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向创新型专业化发展方向前行,加快落实高职院校教育未来发展可持续性,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教材的改革,要做到及时迭代、匹配市场信息升级,打破学科桎梏,突破知识本位的束缚,强调教材内容的实践性和完整性,真正做到课本与实践理论相结合,切实做好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严格把控教材标准,加强文字教材、数字化教材、实训教材等发行工作,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教材编写系统。加强教材编辑审核的选用规范化,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的课程内容与教材中心设定教材编写的奖励机制。

教法的改革,要以产教融合为主要切入点,在企业合作中寻找双方教育教学平衡点。通过实训、实验、实习三个关键实践环节不断完善学生的实际培养方案,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及时将行业的新潮流、新技术、新标准作为产教融合研究院的研究内容,引领和规范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以更完善的教育体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产教融合研究院将引领教学方式改革

支撑规模庞大教育体系的一定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产教融合研究院的目的之一就是引领教学方式全方位变革,以适应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需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此,产教融合研究院着力研究并引领教学方式的创新之路。为推进产教融合,不断优化授课内容,积极吸纳优秀企业的资源共同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升级新老专业,开发教材内容,部分专业启动学徒制培养模式。

为探索莞清两地产教融合新模式,东莞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智武带着考察调研队伍,实地走访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开展调研座谈会。会上,东莞企业加强与职教城驻清院校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对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校园资源、校企资源、学生就业资源等3个方面优质资源叠加,通过以“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技能人才,以对接产业链“订单式”培养产业工人,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需求实现数据共享,能够“就东莞所需、清远所能”,探索依托省职教城搭建常态化合作平台,共建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训练基地,双方可根据东莞市工业产业布局及两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精准对接专业,以东莞工业强镇产业结构对口清远技工院校专业群,通过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为东莞提供定向的人才培养储备力量;推动东莞企业与清远市技师学院在东莞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能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的实习场所,将东莞的工业应用场景和清远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考虑到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里面的理论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的同时要优化合理的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进一步突出教学的市场导向,畅通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路径,构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桥梁。深化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组建由产教融合研究院引领的具有多元化办学格局,在引领教学方式改革中真正取得实效。

四、产教融合研究院助力乡村振兴、巩固共同富裕的成果

(一)产教融合研究院培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人才

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这条道路上,离不开一大批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只有将人才的先进理念、系统思维、科学技术带到农村、运用到农业,乡村的土地才能焕发出新鲜色彩。当前,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我们也正居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飞跃,要积极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策略,推进乡村振兴体现新的活力,把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产教融合研究院注重利用“三扇门”战略来使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建好“引才门”汇聚人才,可以打破传统思维人才是个体的思想,重点汇聚一批可以了解农业、关心农村、走进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其次,要聚焦“产业门”,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去精准施策,这样就可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后,夯实“环境门”,留住人才。只有先把环境治理好,人才才会汇聚。激发人才务一行爱一行的敬业感;干一事毕一生的责任感;择一城终一生的归属感。因此,功以才成,业由将广。乡村振兴脱离不了人的振兴,产教融合研究院凝聚人才形成人才合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二)产教融合研究院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征程的新赶考路上,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机制、开拓治理路径。产教融合研究院致力于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以农业生产为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追溯;通过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水平;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施科技下乡工程等。在产教融合研究院的积极参与下,实现乡村建设的成果创造性转化,乡村治理能力创造性提升,乡村发展形成现代化转型性变革。

(三)产教融合研究院为共同富裕贡献一臂之力

高校在行业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改变传统的招生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面向市场的实践能力,让更多学生未来能有一技之长,以专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去实现人生理想、社会价值,这些举措也将推进贫困地区快速脱贫,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产教融合研究院致力促进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补齐短板,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也将成为巩固共同富裕成果的有力举措。产教融合研究院将巩固全面小康的战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手。

为实现共同富裕,切实落实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服务清远鸡国家农业产业园,动物科技学院组建专家博士服务团,奔赴清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实施主体,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会上,天农公司育种项目总监、动物营养与饲料项目总监、兽医总监分别汇报了相关领域结合国家产业园建设项目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专家团在听取汇报后,表示将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及优势,支持以上科研项目,并期待开展多项合作,以更好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相关产业。最后,服务团前往清远市天雁乌鬃鹅种业有限公司考察,就鹅苗孵育体系和养殖环境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

为此,产教融合研究院将产生落地效益,研究院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建立,作为区域内部需求的“连接器”,可有序盘活区域资源要素,明确区域发展所需各类资源;作为外部资源的“转化器”,可通过对外协作,引入区域所需资源,打造区域综合创新服务体系;同时,融创基地的落地通过数字化体系建设,可促进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特色产业的“孵化器”,利用优势资源、智库等发展“高、精、特、新”产业,从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加速器”,助力区域实现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化、多元化、前沿化的庞大工程,广东省职教城产教融合研究院对接各高校,促使在有限的资源内互通共享,使资源利用率、资源转化率最大可视化,在深化和落实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做强育人链、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发展模式,高校打磨锤炼学生,为企业注入新血液焕发新活力,助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全面发展,将使产教融合研究院在企业与学院共商共建共赢的基础上,极大促进校企在双方有限的资源内互通共享,充分发挥省职教城区域优势,更好推动教学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和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中教,刘梦青,马庆敏.赋能共同富裕的产教融合:逻辑理路与现实选择[J].江苏高教,2023(1):35-43.

[2]张阳.产教研融合的地方院校“三创”教育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3(2):20-22.

[3]肖梅,陶再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困境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3(2):49-52.

[4]徐华南.职业院校与举办者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以东方学院和现代集团为例[J].教育研究,2022(1):13-15.

[5]刘思宇.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探讨[J].产业创新研究,2023(2):93-95.

[6]袁娜,王串.产教融合背景下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J].产业创新研究,2023(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