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菜篮子”是如何建成的

2024-10-06 00:00:00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38期

2023年我国蔬菜产量8.29亿吨,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你可知道,中国人的“菜篮子”真正开始充盈,不过是近40年的事。这与我国政府1988年启动“菜篮子”工程密切相关。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

英国美食作家扶霞在《鱼翅与花椒》一书中提到,早在1992年她第一次来中国时,就被市场上种类繁多的蔬菜镇住了:“中国人的每一顿都能吃好多种蔬菜,有很多叶子型的蔬菜我在欧洲从来没有见过。”她说,英国的蔬菜种类不多,基本上没有绿叶菜的概念。

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的蔬菜自给率为76%,日本只有50%,而瑞士只有1/3多一点。他们想吃更多的蔬菜,就得依靠进口。2019年,印度人的“国民食材”洋葱大幅减产,库存锐减35%,导致价格暴涨,价格比2018年攀升150倍,民众苦不堪言,随之引发了一系列民生问题。这样的现象,对一年四季都可吃到充足新鲜蔬菜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但在40多年前,很多中国人的餐桌上只有黄瓜、萝卜、西红柿等几种常见菜,各种干菜、腌菜、泡菜是季节转换时的下饭主菜。1988年农业部提出了“菜篮子”工程,经过30多年发展,全国各大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良性互补,不仅保障中国人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还有大量富余出口世界各地。

“菜篮子”工程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民以食为天,为丰富百姓餐桌,1988年,农业部提出了“菜篮子”工程。该工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1988年到1993年底,该阶段首次提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重点是解决城市的副食品稳定供应。到1993年底,全国已建立了2080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8.3万个,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达8220个。该阶段“菜篮子”工程初步实现了“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第二个阶段,1994年到1999年底,“菜篮子”工程扩展到城乡接合地区甚至城郊等大范围,重点建设规模化的“菜篮子”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这一时期,城乡协同共建“菜篮子”工程,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农区基地,适应百姓对“菜篮子”产品提出的“鲜活、优质、营养、方便、无虫害”消费要求。

第三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9年底,进入“菜篮子”快速发展阶段,重点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2001年4月,农业部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并推广至全国,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在农村建立大规模无公害基地;同年,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倡导建设“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全国“菜篮子”的卫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筑起食品安全防线。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至今,“菜篮子”工程进入体制与机制的完善时期。2010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聚焦“菜篮子”工程的体制与机制建设;2011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等部门编制《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蔬菜产业长期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适应新时期公众对“菜篮子”的新要求。

(综合上海社联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农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