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与MRI表现的科普知识

2024-10-05 00:00:00林生
科学导报 2024年65期

腰肌劳损也被叫做功能性腰痛,就是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出现慢性损伤,从而导致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造成腰部单侧或者双侧呈现弥漫性疼痛。如果腰部肌肉力量不足或者使用不当,都会使肌肉处在紧张的状态,造成腰背部肌肉拉伸,甚至会导致局部发生粘连。

腰肌劳损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工作需要长期固定一个姿势,而这种不良的工作姿势也会诱发腰肌劳损。所以,近几年来,腰肌劳损的发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一、腰肌劳损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腰肌劳损的具体表现为腰部酸痛或肿胀,且下肢大腿部位会出现放射性的疼痛感,个别患者会伴随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在活动后,症状会加重,并出现腰背部肌肉保护性僵直的情况,虽然通过休息或改变姿势能暂时缓解症状,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仍然会加剧腰背部肌肉损伤的范围。在临床治疗中,由于检查范围较大,所以,难以准确定位病灶位置,但根据以往临床诊断的病例,大部分腰肌劳损患者的病灶部位,都是位于腰椎横突、骶棘肌等部位,且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腰部肌肉紧张或有硬结。另外,有部分患者的腰部情况和天气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当天气阴冷时患者的腰部症状会加重。

二、腰肌劳损在MRI上的表现

在MRI中,正常的肌肉表现为形态饱满,轮廓边缘清晰的中等强度信号。其中,男性的腰背部肌肉厚度比女性要饱满,并且肌肉的纤维也比较大,皮下脂肪与腰背肌在MRI上有明显的差异性。长时间处在疲劳状态下,腰部肌肉劳损会造成椎旁肌肉组织发生变化,致使其功能出现退化,增加了腰肌劳损复发的概率。而在MRI上,长时间在同一状态下,腰背部肌肉的形态发生变化,如肌肉体积萎缩,会呈现出边缘轮廓模糊,信号呈现不均匀的改变等。

在衡量腰肌劳损的指标中,肌间隙的脂肪浸润也是重要指标之一。脂肪的浸润现象要早于肌肉形态的变化,其通常会伴随肌间隙扩大。在MRI上,脂肪浸润呈现出三级信号,信号不同,其表现的间隙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一级信号表现为肌间隙轻度扩张,呈点线状,并且周围形态比较模糊;二级信号表现为多发肌间隙扩大,其中有少量的脂肪信号;三级信号表现为肌间隙进一步扩大,呈现网格状,并有脂肪填充。

三、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病因来进行针对性治疗,一般常使用消炎痛、曲马西平等抗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若患者的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则在背部压痛点处注射皮质激素,进行镇痛。此外,还会给劳损严重的患者,佩戴腰围或者腰部支架,减少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

中医治疗:(1)中药:中药治疗主要分为两种,即内服与外敷。内服,根据疾病成因,服用对症的汤药;外敷,则在患处贴敷中药,由皮肤渗透进身体内。(2)针灸:针灸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没有药物副作用,针灸的目的是疏通经络,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针灸主要包括灸法、火针、温针以及电针等不同的方式。(3)推拿:能活血化瘀,还能消除局部水肿,保持脉络通畅,加快腰肌劳损痊愈。

自我治疗: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活动来改善病情,如打太极拳等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肌劳损的状况。运动是人体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坚持进行锻炼,如体操、跑步、游泳等,能改善体质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腰部肌肉新陈代谢,并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所以,腰肌劳损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安排适合的运动,加强腰部训练。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要保证腰部不会受到损伤,可先从四肢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力度和强度。此外,对于一些长期久坐的人,要定时站立行走,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导致脊柱发生生理性弯曲。

(作者单位: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