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社区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或呼吸感染科,降钙素原作为一种标记物、一种炎症指标,在临床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那么,降钙素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它又有和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炎症指标中的“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临床简称为PCT),顾名思义,其肯定和降钙素有关。众所周知,降钙素是一种激素,当降钙素增多时,会引发骨质疏松等疾病。而降钙素原,其作为降钙素的前体,是由116个氨基酸构成的。在甲状腺滤泡旁的C细胞中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1(CALC-1)为模板通过转录、翻译形成,一般情况下会很快裂解成抑钙素、降钙素以及N终端片段3部分。讲到这里,相信不少人会有些迷迷糊糊,一会儿降钙素原、一会儿降钙素,都有些傻傻分不清了。
对于降钙素和降钙素原的概念,不少人都会感到困惑。其实,降钙素就是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一种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能够起到降低血钙水平的作用。而降钙素原,是用来评估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一个指标。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细菌炎性疾病感染的时候,降钙素原被视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当出现严重的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时候,降钙素原作为一种指标,其在血浆中的水平往往就会逐渐升高。一般情况下,降钙素原是作为测定急性疾病的一个参考指标,如用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等。同时,降钙素原还可以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通过监测降钙素原的指标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全身性细菌感染,或者检测患者是否出现脓毒性并发症。简而言之,就是用降钙素原来查有无全身细菌性感染或者全身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指标具有不同性,在创伤和手术时血浆降钙素原浓度通常不升高或轻微的升高,如果没有细菌污染或内毒素释放的轻度创伤和小手术病人,其血浆降钙素原还可以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一些手术,如心胸外科手术等,血浆降钙素原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升高;胃肠道手术及严重多发伤和烧伤病人的血浆降钙素原,通常在术后或伤后两天内出现暂时升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肠道内毒素移位而造成的。如果没有并发细菌感染、脓毒症和MODS,降钙素原指标就会很快下降。术后或伤后并发细菌感染,血浆降钙素原则会一直保持高水平或持续升高,若感染和脓毒症得到根除和控制,降钙素原指标就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大家要搞清楚,虽然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体,但降钙素和降钙素原并不是同一物质。一个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疾病的,一个是用来监测疾病感染的指标,两者是不能完全混为一谈的。
那么,如果降钙素原增高是不是就意味着出现了细菌感染呢?
答案肯定是不是的。在炎症反应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就是免疫细胞的反应是核心。病原体表面的脂多糖(临床简称LPS)携带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片段,称作病原相关分子模块(临床简称PAMPs),免疫细胞表面有针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块的具有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块能力的受体,叫做模块识别受体(临床简称PRRs)。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免疫细胞就会立即出动,通过模块识别受体与病原体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块结合,并释放出信号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临床简称TNF-a)、白介素1(临床简称IL-1)、白介素6(临床简称IL-6)、白介素8(临床简称IL-8)等,并产生全身炎症反应,同时刺激甲状腺滤泡旁C细胞或肺组织、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释放降钙素原,血液中的降钙素原会在炎症出现后的2~4小时左右,出现升高情况,大约在炎症反应持续6~24小时的时候,降钙素原会达到高峰,一般这种情况,可持续7天左右。
除了细菌感染会导致降钙素原增高以外,在临床诊治中,我们常常发现创伤或手术后或者一些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的降钙素原也会升高,这是因为手术会导致细胞崩解、坏死致细胞中的线粒体破裂,线粒体释放出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块相似的分子模块,这种分子模块就叫做损伤相关分子模块(临床简称DAMPs),损伤相关分子模块也能被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块识别受体识别并结合,同样释放炎症因子,最后导致外周血中的降钙素原增高。
所以,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均可导致降钙素原增高。
那么,如何鉴别降钙素原增高是因为感染因素,还是因为非感染因素呢?
一般情况下,需要动态观察降钙素原值,因为非感染因素,如创伤等因素,是一次性的、静止的,只要损伤相关分子模块不增高、降钙素原就不会再升高,甚至在第一次高峰期后就开始下降、且不再升高。但感染因素则可能出现降钙素原反复变化或动态上升的情况。所以,遇见有创伤、或手术因素的患者需要判断是否合并感染时,除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血常规等其他指标以外,还需要通过测定降钙素原来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降钙素原的测定结果显示动态增高,就表示合并感染,反之,就表示是非感染因素。
由此可见,当外周血中降钙素原有所升高时,不仅要考虑感染的因素,还要考虑如创伤等非感染因素,以及肿瘤等因素。降钙素原的变化,需要动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体征等。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