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范长江:以犀利之笔,与时偕行发先声

2024-10-04 00:00:00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36期

邹韬奋(1895-1944)与范长江(1909-1970)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两颗光芒璀璨的巨星,尽管两人年龄相差14岁,但从1937年相识,到在香港华商报社并肩战斗,前后10多年时间里,邹韬奋与范长江为探求国家、民族前途与出路不懈求索,成就了现代新闻史上难得的新闻巨子并肩奋战的“忘年交”佳话。

他们身后,以他们名字命名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继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砥砺前行。

匆匆一面 合作共进

1930年,范长江在邹韬奋编辑《生活》周刊期间,与邹韬奋有了通信往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30日晚,范长江抵达上海,在《大公报》担任战地特派记者。几乎与此同时,邹韬奋等救国会七君子于7月31日刚刚被国民党当局释放回到上海,即刻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当年12月25日中午,邹韬奋和范长江在冯玉祥宴请上海文化界人士时正式见面,但两人当时还没有机会进行畅谈和交流。

1938年1月,武汉,由邹韬奋领导的生活书店编审委员会成立,范长江被聘为11位委员之一,负责主编一套战地通讯报告集《“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丛刊推出之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此外,范长江这一时间还主编了《西北战云》《西线风云》《瞻回东战场》《卢沟桥到漳河》等一系列抗战作品,也都是交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出版。

同年,范长江与众人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该学会于1938年3月30日在汉口青年会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范长江主持大会,邹韬奋到会并被推举为名誉理事。1938年4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机关刊物《新闻记者》创刊号上,邹韬奋发表了《新闻记者活动的正确动机》一文。

1938年10月,因战事失利,武汉弃守,范长江辗转长沙、桂林,最后到重庆建立了国际新闻社总社重庆分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邹韬奋也在武汉沦陷后撤往重庆。

在武汉,邹韬奋经常和范长江组织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和会议,沈钧儒的家是他们常去的地方。邹韬奋得知范长江尚未成家,便主动为其做媒,介绍他与沈钧儒先生的小女沈谱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1940年12月10日,范长江和沈谱在重庆沈钧儒的住所“良庄”喜结良缘。

香港办报 宣传抗日

1941年3月,邹韬奋主持成立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由邹韬奋、范长江等7人为常务理事。4月8日,范长江主持的《华商报》创刊,辟专栏,邀请邹韬奋撰写了近20万字的长篇抗战史料《抗战以来》,每日连载,从创刊号开始,一直到6月30日登完,反响巨大。1941年5月17日,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复刊,受邹韬奋之邀,范长江专门撰写了《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

邹韬奋与范长江不仅在抗日宣传的工作上紧密合作,在生活上也互相关心。尤其是这一时期。当时,邹韬奋先生一家五口都来到香港,生活较为窘困,范长江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提议给邹韬奋预支稿费,以解燃眉之急。

君已往已 余生不忘

1944年7月24日晨,邹韬奋在上海医院逝世。8月18日,在苏北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追悼邹韬奋先生的大会隆重举行,到会党政军民各界人士数千人。范长江发表演讲。

范长江在邹韬奋去世后,在不同时间为其写了多篇追忆文章。1954年,邹韬奋逝世十周年之际,范长江提议出版《韬奋文集》并负责具体编辑工作。他在极短时间内读完了邹韬奋毕生30多部、共约 500万字的著作,向编委会两次提出了书面编辑意见。《韬奋文集》三卷本最终于1955年10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59年7月,在邹韬奋逝世15周年前夕,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的范长江,接连写下了《为真理而奋斗——纪念韬奋同志逝世十五周年》《忘我的人》两篇文章,以纪念这位好友。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