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以苏教版“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内容为例,通过“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量规”三个阶段的实践,探索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模型。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植物的呼吸作用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6-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则要求教师的教学始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进而系统性地设计评价任务,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融合。本文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植物的呼吸作用”部分的内容为例,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1 教:以学习目标统整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要以新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业要求为依据,以教情和学情为参照,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标准,课堂中的“教、学、评”要与具体可行的素养目标“对齐”。[1]因此,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切行为的前提,“教、学、评”三个层面的活动必须共同指向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新课标、教材、学情都是确定学习目标时最基本的来源和依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是
确立学习目标的基础,教材是确立学习目标的载体,学情分析则使学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明确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指向“学什么”;学业要求明确了学习标准,指向“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对于教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方式给出了建议和参考,指向“怎么学”。因此,基于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参照教材和学情,联系学业质量,可以确定本课时指向的学习目标,并以此融通“教、学、评”相关教学活动(见表1)。
针对“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一系列实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同时对人体的呼吸作用有所了解,但对实际过程并不清楚。本课时内容涉及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消耗O、释放能量等多个实验,有利于学生建立生命观念并培育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见图1)。
2 学:以评价任务驱动有效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评价任务是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的学习任务,课堂则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需要设计适合的评价任务,指向具体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的过程和依据。[2]学生在与学习目标关联一致的情境任务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应问题,而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可以成为评价的证据。
因此根据本节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笔者在本课时创设了以“苹果”为主线的情境,并将评价任务精细分解为一系列子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同时这也是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场景。
主问题情境:“太空苹果”一例中为什么苹果从众多水果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新鲜水果?
子评价任务一:果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教师展示苹果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及有机物变化曲线图,联系光合作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苹果中储存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并且提出“植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是否有能量变化?”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由教师演示实验。
子评价任务二:果实呼吸作用产生CO。联系人体呼吸现象,通过观看“呼吸产生CO”的演示视频,学生提出“苹果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CO?”并作出假设。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利用CO传感器、新鲜的苹果和煮熟的苹果完成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子评价任务三:果实呼吸作用消耗O。针对“苹果呼吸作用是否消耗O”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氧气传感器检测和利用氧气的助燃性验证
两种验证方案。教师演示燃烧的卫生香在新鲜苹果组和煮熟苹果组中不同的燃烧状态,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认同呼吸作用消耗O。
子评价任务四:植物的不同器官是否都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胡萝卜、土豆、菠菜、红豆、西兰花各两组材料,学生选择任意一种,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之后通过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学生进一步发现植物的不同器官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子评价任务五: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给出三段资料,一是不同种水果储存过程中的呼吸作用速率测定表,二是不同品种苹果储存过程中的有机物变化曲线,三是太空中保存苹果的方法。之后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运用呼吸作用原理,能够对于在众多水果中选择苹果上太空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并解释储存苹果时低温保存、保鲜袋保存背后的呼吸作用原理。
本课时以评价任务驱动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真实情境下的评价任务进行设计,让学生更积极、更有动力地理解评价任务并参与实践。同时本课时注重子评价任务之间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从资料分析、演示实验到分组实验、迁移运用,从观察现象到分析本质,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3 评:以评价量规支撑教学改进
要实现有效评价,必须先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教师在制定评价量表时需要从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出发,梳理出评价量表的评估要素,以便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准确评价。清晰的评价量表能够让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有据可依,也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路径引导和标准参考,有效打通“教—学—评”之间的通道,让学习过程被“看见”,让学习效果被“体现”。例如笔者针对本节的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评价量表(见表2)。
课堂评价不应仅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给予及时反馈。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在团队合作沟通方面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除了课堂观察、实验报告单,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调查报告、测评问卷等途径;可以从多个评价主体(自己、同伴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形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的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4 总结与讨论
在当代教育体系的转型与升级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确立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其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等维度的综合能力提升。
这一模式要求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为核心,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实践与问题解决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而评价体系则需贯穿教学全过程,旨在通过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持续进步。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指导下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与创新精神,是教师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教育者应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以期实现教育的深远价值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季冬,王后雄.论“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及其教学实现[J].教育科学研究,2022(11):64-70.
[2] 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5):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