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微短剧蕴藏着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微短剧业态和文旅产业的有机结合更是展现出兼具审美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独特发展路径。“微短剧+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意义空间共创再现城市形象、以农文旅产业联动开发乡村在地资源、以创新表达“活化”历史文化遗产三种主要策略。尽管“微短剧+ 文旅”模式已取得丰硕成果,相关实践也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但进一步推动“微短剧+ 文旅”模式的提质升级以实现微短剧和文旅的深度双向赋能,还要从创作、运营、新质生产力培育等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构筑“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
关键词:微短剧;文旅融合;效益转化;产业赋能
中图分类号:J959;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80(2024)04-0057-08
2009 年,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战略层面提出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1]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面向数实融合的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优质视听内容对文旅融合的赋能效果正在得到广泛验证。一边是淄博、哈尔滨等城市作为现象级旅游目的地,经由各类“二次创作”在短视频平台不断“出圈”,从线上热度到线下客流的转化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边则是从剧集《去有风的地方》到《繁花》《我的阿勒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热度乘势而上[2]。在数智化时代文旅消费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微短剧作为2023 年以来备受瞩目的网络视听新业态,能通过快节奏、高密度、强反转的内容有效激发受众情感共鸣、驱动情绪消费,微短剧与同样注重情感体验的文旅产业相结合无疑自带天然优势。基于此,深入剖析“微短剧+ 文旅”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力,归纳总结当前微短剧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实践,对以“微短剧+ 文旅”为抓手发掘“微短剧+”产业生态的更多潜能,助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微短剧+ 文旅”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一)何以可能:“ 微短剧+ 文旅”的多维价值建构
以微短剧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业态同文旅业态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开发,在媒介、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维度上都展现出巨大价值。在媒介维度上,“微短剧+ 文旅”模式有助于以最新的视听样态最大程度激活旅游目的地的传播效能。相较于传统的长影视剧,微短剧视觉冲击力强、传播渠道广且制作成本相对低、制作周期相对短,为地方文旅部门、小微影视制作公司或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创造了条件;相较于传统文旅宣传片和短视频,微短剧具备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能承载更完整的故事表达,可以随剧情发展循序渐进植入自然风光、民俗人文等文旅元素,在文化和审美的浸润中深化观众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考虑到元素相对单一的文旅宣传片往往只在设定时间段进行短期投放和传播,单条短视频的热度也难以长久维持,一经上线即可长期反复观看的微短剧无疑更具长尾效应,在平台搜索算法作用下,文旅类微短剧更能够和特定景点景区、地理位置深度绑定,面向潜在目标受众持续释放区域文旅品牌影响力。
在经济维度上,借由易引发观众情感卷入的在地化叙事[3],“微短剧+ 文旅”模式有助于将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蕴含不容小觑的商业价值。在文旅消费成为经济复苏重要抓手的当下,基于对文旅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故事极大拓展了微短剧的商业想象空间。在剧中得到生动展现的“诗和远方”激发了观众开展实地寻访的强烈愿望,为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带来更多消费的机会。从景点景区“破圈”、城市品牌焕新到乡村旅游火热,“微短剧+ 文旅”模式激活在地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文化维度上,作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微短剧在受众接受上的易得性、广谱性,赋予了延伸人们文化感受空间的极大活力。“微短剧+ 文旅”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广电和文旅部门的积极性,促进特色文旅要素与微短剧场景、情节和角色有机融合,使微短剧更好地凝聚主流价值,发挥主流传播阵地的功能,讲述非遗保护传承、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的热血奋斗、浪漫爱情、真挚友情和动人亲情。
(二)何以可为:作为典型案例的“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2024 年1 月12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这是首次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为促进“微短剧+ 文旅”融合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而开展的规范化扶持引导。该通知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旨在通过一批优秀微短剧的创作播出,促成一批实体取景地向观众竞相“打卡”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转化,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微短剧+ 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4]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明确了“微短剧+ 文旅”模式下微短剧的创作导向。从最美乡村到主题公园、冰雪湖海,从重大考古工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科技产业基地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典型场景的展示和题材上的聚焦将更好地帮助文旅微短剧讲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中国力量”、城市文明等各细分领域的中国故事。
政策的积极推动为“微短剧+ 文旅”模式的升级带来了全新可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从文旅资源出发,激活多样资源,有助于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力。2024 年上半年,共有28 部微短剧入选创作计划推荐目录。作为“微短剧+ 文旅”理念指导下的典型创作成果,这些微短剧主题清晰,内容涉及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西、重庆、甘肃、陕西、辽宁等多地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贴近生活的丰富情节和立体化人物塑造赋予了这些微短剧较强的代入感和吸引力,其中,《我的归途有风》《你的岛屿已抵达》《大王别慌张》《那个重逢的夜晚》《实习生菜菜》《孤单旅行团》等多部作品播放量破亿。在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平台定向流量扶持、线上线下联动推广等多重助力下,入选推荐目录的微短剧不仅实现了对地方文旅消费的有力拉动,也为后续的文旅微短剧精品化创作提供了有益参照。
二、“ 微短剧+ 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城市形象媒介再现与意义空间共创
微短剧等媒介在借由视觉化叙事再现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在不断书写和建构新的城市文化记忆,和观众在互动中共创意义空间。通过赋予拍摄地点同剧情、角色密切勾连的象征意义,文旅微短剧得以在特色风貌、人文底蕴和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上持续塑造观众对城市形象的积极认知,从而在发掘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充分激发观众前往取景地实地体验的好奇心。
将旅游目的地设置为故事发生空间,围绕城市漫步线路展示取景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以直观视觉吸引力和贴近生活的剧情动员观众线下“打卡”,是《鲅鱼恋上猫》《一道爱情请慢用》《我是猎手》《实习生菜菜》《以爱为契》等都市题材微短剧践行“微短剧+ 文旅”模式展现城市形象的主要策略。
取景于辽宁大连的都市轻喜剧《鲅鱼恋上猫》,讲述了招商经理陈英姿和海鲜饭店继承人余三连因商业街店铺回收而结缘的爱情故事,中山广场、渔人码头、五彩城、银沙滩、老虎滩海洋公园等城市地标以及鲅鱼等特色海鲜均在剧中出镜,为观众铺展开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海洋风情画卷。美食爱情剧《一道爱情请慢用》同样将背景设定在海滨城市,以一家“治愈餐厅”的经营故事串联起八大关、石老人等青岛地标美景,随着剧情推进,全方位彰显了青岛作为时尚都市的独特风采。反诈题材微短剧《我是猎手》则创新性地将反诈宣传和景区宣传相结合,既以真实案件为原型揭露了校园贷、AI 换脸、“杀猪盘”等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在寓教于乐的知识科普中提高观众反诈意识,也通过在黄海森林公园、西溪文化旅游景区的取景,将拍摄地盐城东台的湿地风光和自然生态之美一并展现。该剧集播出后连续多日登顶播出平台的短剧热度榜,也推动了观众赴盐城旅游的热情。
除了将城市地理景观或公共文化空间设为故事场景之外,部分微短剧还积极探索将文旅元素整合进核心故事线的方式。如城市漫游微短剧《带你去个好地方》和公路旅行喜剧《孤单旅行团》都在叙事视角上进行了创新,在增强观众代入感的同时实现了对“微短剧+ 文旅”创作模式的深度拓展。《带你去个好地方》以“自媒体人小茅”前往浙江武义拍摄短视频为剧情主线,将每集情节推进同当地地标景点、民俗文化巧妙融合,兼顾故事的流畅度和文旅要素的合理嵌入,使观众能够代入自媒体博主的第一视角,沉浸式感受武义的秀丽山水之美和多彩人文之韵。快手播放量突破1.3 亿的《孤单旅行团》则采用了文旅微短剧中少见的群像视角,以一群背景各异的单身旅客为主角,讲述了他们跟随导游小王深度游历桂林、寻觅真爱的奇妙旅程,用温暖治愈的影像唤起观众对取景地的向往。
此前有着较高热度的古装题材微短剧,同样在“微短剧+ 文旅”模式下形成新表达、新探索。微短剧《大王别慌张》借古喻今,为“软文旅”题材微短剧的持续开发提供了有益启示。作为古装奇幻短剧,《大王别慌张》并未以真实存在的旅游目的地为背景,而是借鉴《西游记》的设定,讲述了熊猫小仙玲玲本是为策应唐僧取经队伍潜入妖怪城寨花脖子山,却阴差阳错成了大王,带领手下通过人才引进、直播带货、特色表演等现代化运营方式,将花脖子山打造成著名旅游景区的故事。剧集不仅贴合了文旅产业运营思维,剧中的五行山、花果山等场景也同现实中的青海日月山、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形成了互文和联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引流效果。
(二)乡村在地资源开发与农文旅产业联动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 个部门共同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当时就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界定,强调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支持下,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城市相比,乡村文旅融合水平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在资源聚合、旅游产业集群打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微短剧+ 文旅”为乡村旅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全新机遇。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正是通过遵循差异化策略发掘乡村在地资源、提炼乡村文化标识并进行视觉化呈现,文旅微短剧开辟了以“文化兴村”为鲜明特征的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飞扬的青春》《辣妈回村》《恋恋茶园》《爱在炊烟袅袅时》《别打扰我种田》《全糖少爷》等一批微短剧纷纷入题乡村振兴,将镜头对准新时代美丽乡村,但在切入点上各有侧重。从生态美学、乡村民俗到农业数字化、新农村建设,这些作品结合当地独有的风光景致、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成功提取出取景地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推动实景拍摄地的“出圈”,借力农文旅产业联动激发全域旅游发展活力。
一部分乡村文旅题材微短剧精准洞察都市观众对“诗和远方”的深切渴望,侧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描绘美好治愈的田园生活,穿插爱情、青春、职场、成长等多样元素,以乡村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温暖烟火气唤醒观众心中的田园牧歌,驱动大众前往取景地开启一场拥抱自然的心灵疗愈之旅。取景于浙江丽水的《恋恋茶园》和取景于浙江海盐的《爱在炊烟袅袅时》均将田园风情同浪漫爱情巧妙结合,剧中的清新茶园、壮观梯田等场景对观众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还有一部分微短剧探索性地在此类主题上进行类型叠加,融入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情感化要素,使剧集既接地气又充满浪漫气息,增强了可看性和传播力。如取景于“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安徽宁国的《别打扰我种田》,讲述了返乡大学生庄小满和“契约未婚夫”在发展新型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从“新农人”转变为“兴农人”的治愈故事。这部作品的国际传播成效也可圈可点,许多外国观众在YouTube 评论区表达了对剧中远离人际关系压力的恬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中国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上述探索,以助农兴农为主题,将剧情重心更多放在展现主人公投身乡村建设的奋斗历程上,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取景地的历史纵深和现代风貌,是“微短剧+ 文旅”模式下乡村题材微短剧的另一种发展取向。在浙江磐安拍摄的小程序短剧《辣妈回村》就以女主角从航空公司乘务长到神仙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转变为故事起点。《飞扬的青春》则讲述了返乡创业大学生曹飞扬助力家乡文旅运营的青春故事,既将取景地浙江瑞安曹村镇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厚重文化底蕴有机融入剧情之中,也实现了剧外文旅服务同剧内主人公开发文旅消费项目的高度同步,从滑翔伞、花灯夜游到田园“剧本杀”,被“种草”的观众可以实地体验剧中的多样化文旅活动。在《飞扬的青春》带动下,曹村镇成功走进了更多游客的视野。作品热播期间,镇域内的民宿一房难求,“进士宴”等周边餐饮也迎来消费热潮,全域游客累计接待近20 万人次,较2023 年同期增长超30%。
(三)历史文化遗产“ 活化”利用与创新表达
我国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微短剧业态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微短剧+ 文旅”模式则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通过现代化叙事和数字化表达“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文化遗产按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安阳殷墟、良渚古城等人类文明遗址,以及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区等古迹,均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物化遗产则囊括各族人民历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细分类别。由于历史文化遗产存在形态上的区别,文旅微短剧对其“活化”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
文物题材文旅微短剧在场景之外还触及具体的文物实体。在“微短剧+ 文旅”模式下,只有以文物为抓手丰富叙事表达、建构想象空间,才有可能拉近观众同文物的距离,激发情感共振,带领观众全面感受文物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脉,从而将线上共情转化为线下实地参观的动力。兼顾内容的专业度和可看性成为这类微短剧的创作关键。2023 年收获现象级传播效果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该剧通过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拟人化,讲述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归家之路,用家国情怀唤起了观众的强烈文化认同。悬疑短剧《赵小姐的日记》是杭州市临平区推进“微短剧+ 文旅”融合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也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上少有的文物题材微短剧。该剧集从一本作为革命文物的日记本入手,用“会说话的文物”搭建起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桥梁。两位文物修复师在对日记本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逐渐揭开其背后尘封多年的革命往事,极富感染力的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剧中革命战士们坚守信仰、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有效引领更多观众走进革命博物馆、红色旅游示范区,深度体验红色文旅。
有别于文物题材微短剧,非遗题材微短剧更侧重通过非遗的保护传承故事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唤醒年轻观众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担当。无论是讲述苏扇工艺传承的《一梦枕星河》,还是聚焦四川乐山非遗美食文化的《我的归途有风》,都将非遗元素设置为情节发展的直接动力,将非遗的“活化”创新同主人公的个人成长相结合,让非遗在回归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既面向观众生动展现了非遗文化之美,也广泛激发了实地体验剧中非遗项目的文旅消费意愿。其中,收获良好口碑的《我的归途有风》抖音播放量达1.9 亿,剧中对冒烤鸭、金钱蛋、军屯锅盔等地方美食的展示不仅令观众印象深刻,还带动了乐山文旅消费的繁荣。
创新表现手法对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的文旅微短剧具有重要意义。从拟人活化到场景穿越、古今对话,别开生面的艺术表达持续扩大着历史文化遗产同现代生活的连接面,在充满想象力的剧情设定中激活多元文旅要素。《等你三千年》《你的岛屿已抵达》是采用创新表达的微短剧典型代表,为了全方位彰显取景地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两部剧集均设置了一条跨越古今的“虐恋”情感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三千多年从未更名,《等你三千年》将背景设定在邯郸,不仅将成语“负荆请罪”的由来融入男女主一见钟情的相遇情节,深化了观众对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积极形象认知,还通过男女主跨越三千年的爱情故事强化了邯郸极具辨识度的文化IP——“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等你三千年》的播出显著提升了观众对邯郸的好感度,河北文旅在抖音官方账号发布的剧集视频获得超18 万点赞量,网友纷纷在评论区抒发对邯郸的向往之情。取景于《桃花源记》原型地常德桃花源旅游区的《你的岛屿已抵达》则讲述了一段跨越百年的爱恋,以文化积淀深厚、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唤起观众对中国古典田园文化中理想生活的诗意憧憬。
三、构筑“ 微短剧+ ”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的路径前瞻
既有实践表明,视听艺术通过塑造媒介景观、开发利用文化场景、延长文化产业链条等路径,已经探索出创新文旅融合业态、驱动产业效能提升、挖掘增量市场空间等有益策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良性方案。[5]微短剧业态作为当前视听产业的全新内容增长极,无疑是推动上述变化的重要创作与传播力量。当然,我们在欣喜于“微短剧+ 文旅”模式已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不应忽视目前微短剧和文旅产业的融合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考虑到单部微短剧有限的生命周期,以“微短剧+ 文旅”为重要机制基础的“微短剧+”发展模式要避免热度昙花一现,推动地方文旅和区域经济的长足进步,既需要正视既有实践暴露出的内容创作、产业运营困境,也有必要借助新质生产力持续丰富“微短剧+”复合业态。
(一)以精品创作提升效益转化
当前,“微短剧+ 文旅”模式的探索还面临着有待解决的内容创作困局,这也制约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促进微短剧业态的效益转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两种“以文旅之名”的可能状况。
一是过度追求对本地特色文旅资源的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导致一定程度上未遵循微短剧的创作规律,成片只是文旅元素的简单铺陈叠加,缺乏悬念和矛盾的设置,人物形象也极为单薄。在某些地方有关部门出于宣传目的的“新瓶装旧酒”操作之下,故事性较弱、不接地气成了一部分微短剧的普遍性问题。这些微短剧一是难逃“剧情类宣传片”的嫌疑,实际流量转化效果更无从谈起;二是过于注重短剧的情感消费,在剧情中加入“裸辞”、催婚、职场霸凌、单亲家庭等大量社会热点话题,虽然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性和可看性,却在无形中稀释了文旅主题,文旅元素的呈现被迫让位于快节奏、奇观化的情节推进,镜头停留数秒的匆匆一瞥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印象,围绕剧集的社交媒体讨论和二次传播也很少能真正赋能地方文旅资源开发和转化。
微短剧领域的“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现象正在酝酿,现象级文旅消费热潮在微短剧业态上的投射也还有一段路要走。事实上,在借鉴《去有风的地方》等成功先例的同时,微短剧同长剧集在篇幅、节奏、文旅元素容纳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也需要被一并纳入考量,“微短剧+ 文旅”模式亟须在内容创作上探索出一条兼顾故事吸引力和文化体验感的独特路径。只有在创作中平衡好文旅元素植入与短剧快感生产,才能充分激发文旅类微短剧的内容生命力。微短剧内容制作方既要扎根现实土壤讲述温暖明亮的故事,抛弃空洞重复的社会议题探讨和雷同的类型化叙事,用鲜活人物和动人细节打动观众,也要注意把握地方文旅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旅元素和剧情发展深度融合,在地区文旅品牌和观众之间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二)以多元运营加速产业赋能\
除了内容创作层面的可能困境,推进“微短剧+ 文旅”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产业运营层面的关键难题。微短剧业态本身已经展现出相当可观的产业化潜力,但文旅类微短剧无论是在消费属性还是商业化途径上都同纯剧情类微短剧尚有显著区别。相较纯剧情类微短剧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内容付费模式,涉及更多实景拍摄、制作成本更高的文旅类微短剧大多由地方政府或景区景点出资拍摄,观众可以通过各视频平台免费观看。只有将剧集的线上热度切实转化为线下取景地的客流增长,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业态的繁荣,“微短剧+ 文旅”模式的产业赋能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不过,当前“微短剧+ 文旅”模式下的产业运营水平尚未做到及时、有效地跟进,不仅衍生旅游产品单一匮乏且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景区和剧集的联动仅仅停留在线下铺设海报、设置打卡展板的初级阶段,文旅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文旅项目运营混乱、景点“照骗”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更重视体验感的体验式旅游逐渐取代传统打卡式旅游,受到更多年轻游客的青睐,相关数据表明,“90 后”“00 后”已成为当前取景地旅游的消费主力。为满足潜在核心消费者对多样性文旅体验的需求,真正实现微短剧和文旅的双向赋能,“微短剧+ 文旅”在产业运营上有必要建立产品化思维,以根植在地文化的微短剧为载体构建地方文旅IP,并从全局视角出发对内容IP 进行长期性规划开发,从而在加快推进供给侧全方位升级的过程中延展IP 价值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运营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善于将剧集拍摄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微短剧在取景时要确保选取场景充分彰显地方特质,播出后要推出主题旅游路线、设置复原剧中经典场景的打卡点,让游客能跟随剧集实地领略取景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文旅消费,通过鼓励游客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数字“打卡”,微短剧和取景地的二次传播还将持续推动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打卡”的正向循环。另一方面,“微短剧+ 文旅”模式要实现多元产业运营,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和业态,同时,立足微短剧的故事情节开发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如借助剧中的关键服饰、道具元素研发周边文创产品,培育旅拍、研学、实景演艺等更多可变现的衍生新业态,都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旅游场景限制,为游客带来深度文化沉浸体验。
(三)以新质生产力丰富“ 微短剧+ ”复合业态
从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看,“微短剧+ 文旅”是起点而非终点。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的扶持引导出发,“微短剧+”作为一种引领微短剧业态效益转化和产业赋能的关键机制,正不断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微短剧+”作为高度开放包容的内容产业生态,蕴含着无限可能,而不断涌现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着视听产业和文旅产业的生态格局,也为“微短剧+”复合业态的丰富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以全方位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契机,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创作与产业化进程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数字视听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迭代,进而转化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AIGC 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形成数智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这对“微短剧+”产业链各环节提出了强化高科技赋能的新要求。在内容生产环节,既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在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的基础上确定微短剧和包括文旅等在内的异业资源的最优结合方式,也要借助AI 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提高剧本写作、分镜设计、后期剪辑配音等流程的效率,在大幅降低剧集制作周期和成本的同时,实现基于个性化市场需求的定制化、精品化创作。分镜、视频、配音、音乐等内容均由AI 生成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就以AI 的全流程参与极大突破了观众的想象力边界。在衍生业态打造环节,要充分利用VR、AR 等扩展现实技术,围绕微短剧IP 开发多样化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助力“微短剧+”的全维度场景革命。如《风起洛阳》沉浸式全感VR 项目就在“IP+ 文旅+ 科技”融合理念下将实景演艺与VR 全感互动结合,让游客能身临其境感受神都洛阳的盛世辉煌。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字技术形态的关注不能超过微短剧内容IP 本身,AI 等技术元素的空洞堆砌只能制造出徒有华丽外表的炫技产物,对内容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不懈追求应成为“微短剧+”复合业态以科技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指引。
“微短剧+”生态系统涉及地方政府、播出平台、影视制作机构、旅游行业从业者、取景地居民等多元利益相关方,以新质生产力丰富“微短剧+”复合业态,还需要加强多方动态协作,不断壮大市场主体,促进微短剧产业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
地方政府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专项政策,为微短剧制作方提供创作指导、拍摄协调、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版权保护等多维度有力保障。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微短剧影视基地建设为抓手,吸引精品项目入驻摄制、引进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更是能为“微短剧+”业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从而以优质内容IP 撬动消费市场繁荣,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活力。如杭州市临平区立足于全国首个微短剧影视拍摄基地“临影厂”,建立了“写、拍、播、评、投”五位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发力打造“全国微短剧名城”。与此同时,各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可以通过推荐算法优化、定向流量支持等方式提高精品剧集的可见度,为微短剧的传播与“二创”营造良好的环境。
微短剧制作机构要积极探索品牌植入、开发综合性文商旅融合项目等多样商业可能,在数实融合背景下通过产业联动扩大流量优势,拉动线下实体经济增长。旅游行业从业者则要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标准,回应“微短剧+ 文旅”模式提质升级的迫切需要。此外,取景地居民应以微短剧的拍摄为契机,为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社区也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就业机会等方式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如《那个重逢的夜晚》就得到了拍摄地福建平潭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平潭岛上的居民担任群演更是为剧集增添了真实的生活质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论述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微短剧+ 文旅”模式既符合微短剧行业提质增效、走精品化路线的现实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迸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互利共赢的双向赋能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微短剧产业和文旅产业的融合不断纵深推进,微短剧创作的效益转化与产业赋能也将探索出新的实践进路,呈现新的价值面向,为构筑“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23(2).
[2]任飞帆.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N]. 人民日报,2024-01-01(8).
[3]刘叶子.“影视+ 旅游”的意义空间生产与文旅产业发展[J]. 中国电视,2023(12).
[4] 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 [EB/OL].(2024-01-12)[2024-06-10].https://www.nrta.gov.cn/art/2024/1/12/art_113_66599.html.
[5]何天平,王九灵. 数实融合前景下视听艺术赋能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 中国电视,2023(7).
[6]何天平,李杭. 微短剧“出海”的产业化潜力及发展路径构想[J]. 青年记者,2024(6).
(责任编辑:冯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