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我在家,手机上收到了照片,打开一看,是年级主任发来的我班晚自习迟到的学生:小璐和小慧。刚开学几天,学生还没有安定下来,迟到、自习课说话的现象屡禁不止,所以今晚年级主任值班,抓了几个典型。我想,这俩孩子撞枪口上了,明天我得找她俩,提醒一下。
第二天,下了第一节课,我走到班里找到了她俩,开门见山,问:“昨晚干什么去了?怎么迟到了?”小璐说:“上厕所了。”然后是各种解释。我没有打断她,耐心听着。小璐说完了,小慧说:“我们是课前5分钟去的,时间长了点,我们也没有办法。”
听小慧的语气,对于昨晚迟到被查的事情并不服气。我试图给她们讲道理,没想到小慧更激动了,她争辩着,说有些情况没法避免。我本想小事化了,现在感觉有必要谈一谈了。
于是,我把她俩叫到教室外面,小慧明显还有情绪,眼眶也红了。迟到这样的小事按说不应该反应这么大,我让她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通过小慧的描述,我知道了,原来她纠结的是年级主任问迟到的原因,她如实告知,年级主任却不理解,执意把她们记下来。但是有的同学随口编了个理由,年级主任却放过了他们。我明白了,孩子委屈的是自己说了真话,却受到惩罚。
我首先告诉小慧:说真话没有错,这毋庸置疑。今后遇到事情,我们还是要说真话。受到肯定以后,小慧眼神明显柔软了,没有了刚才的愤愤不平。我接着运用共情心理,告诉她们:人都有三急,去上厕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是小孩子,不应该以最低标准要求自己。在我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小慧解开了心结,并且承诺今后一定注意。
我很庆幸自己耐心听她们解释,进而了解到她们不服气的真正原因。如果学生犯了错,我只是叫过来训一通,学生并不会真正服气,只不过碍于老师的威严暂时服软而已,有时还会委屈了学生,给学生心灵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教育学生,不就是让他们做真善美的人吗?
老师和学生之间,每天上演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校园故事,都是教育的契机。如果我们利用好这样的机会,让教育故事真正发生,对学生、对我们自己都是多么宝贵的机会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确实遇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旗帜鲜明,弘扬真善美。教育始终都要指向美好生活。如果教育工作者自己在弘扬真善美方面都有所怀疑,不敢采取教育行为,只想迎合学生,那么我们就是放弃了教育对于美好的引导作用。
这个案例启发我们,要注意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学生说谎的成本。堵疏并用,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实践中弘扬真善美。至少,教育工作者要像案例中的那位老师这样,保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班主任可以将讲真话的案例抛给班级的全体同学,交由他们讨论,引导讨论风向,最终在班级中形成讲真话、扬正气的班级风气。如此借力施教,教育事件也就成了教育契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创造性学习需要有相对包容的心理氛围。营造讲真话的氛围同样需要包容的心理氛围。为什么学生面对年级主任不敢更多地讲述理由,面对班主任的引导却能够讲明真相?
这其实是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的问题。教师倘若过于严苛,看似提升了管理效率,实则却堵塞了学生的“言路”,使教育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