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不难展现自己无私的品性。毕竟有那么多人盯着,他人的观感总会带来一种潜在的压力。真正难的是,在没人注意的时候,还能保持节操,不断完善自己,一步步抵达人格纯粹之境。
说到自我“看守”,不能不提蔡元定。蔡元定,福建建阳人,幼从父学,青年时投入朱熹门下。他博览群书,深究义理,潜心著书立说,对天文、地理、乐律、兵阵等都有精深研究。朱熹对蔡元定的学问,可不是一般肯定。蔡元定初拜师时,朱熹与之聊天,借以考察其功底。聊着聊着,朱熹不觉大惊,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不应当列在弟子队伍里。”从此,两人日夜对榻,讲论诸经奥义。碰到各地向自己求学的人,朱熹总要他们先与蔡元定进行论辩。
南宋庆元年间,朱熹遭权臣排挤,蔡元定也受到牵连,被贬至湖南道州编管。朱熹与从学者百余人为其饯行,大家都流露出伤感之情,蔡元定却泰然自若,不异平时。临行时他赋诗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轻醉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
蔡元定名气很大,即使被贬,依然“远近来学者日众”。史书记载:“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朋友们担心他树大招风,劝他送走学生,蔡元定却说:他们要跟随我学习,我怎么忍心拒绝呢?若真的有灾祸,也不是闭门塞窦所能逃避的。此后,蔡元定依然热心授徒,直至离世。
蔡元定的一生,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没有他人监督,还愿意守护自己灵魂的人,一定是真心认为个人操守非常重要。在他们看来,操守不是用来做给别人看的,更不是为了换取利益,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心获得宁静。蔡元定声名赫赫,原可避灾远祸,却为了传播学问自愿承担祸事,显然,是为了给内心一个交代。
很多时候,面对各种诱惑,不是说几句豪言壮语便可掉转身去。只有视野开阔、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有不凡的眼光、气度,也才能长久地忍耐、坚持下去。
倘若“独行”时能做到“不愧影”,试问这世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将他击倒呢?
选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