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概念” 落实“大单元”

2024-09-30 00:00:00郑小龙
天津教育·上 2024年8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各阶段、各学科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以“知识掌握”“学习成绩”为主要教育目标的传统教学逐渐显现出教学弊端,这也是学生难以实现对知识整体化掌握的原因之一。基于“大概念”视域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下诞生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不仅有着揭示学科本质的中心性以及较强的概括性,也在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整体化构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中“学习机器”的身份,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能够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现本质上的提质增效,而且能够让自身从“以我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挣脱出来,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一同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在促进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概念”和“单元教学”的相关理论;其次从教师、学生和教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大概念”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单元教学的意义;最后结合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讨论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相关概念

(一)大概念

“大概念”通常也被译为“大观念”或“核心概念”,其并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也不是针对哪一学科知识的“堆叠”,而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育理念。从课程角度来说,“大概念”能够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建立起认知框架,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说,“大概念”能够让教师更系统地开展教学实践,实现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

(二)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为核心,将教材、活动、任务等按照逻辑顺序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划分为完整单元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解读核心概念,带动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其他内容,以便更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在运用单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全面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深入研读所要教学的内容,并在全面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与课时教学相比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与结构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而且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学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大概念”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于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其是否能够高效地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两者融合其中。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还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简单来说,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全面的能力和较高的素养。把握好“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基于“大概念”运用单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整体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也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还会适当地增加一些能够辅助学生理解的课外知识,这一过程在无形中锻炼了教师的学科思维,同时帮助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于学生:构建整体学习模式,实现深度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设计方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让学生获取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一旦学生遇到需要“连接各知识点进行解答”的题目就会感到盲目,无从下手,难以实现深度学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基于“大概念”,利用单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会将所提炼的“大概念”作为整体教学线索,让其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这样,当学生无论是遇到“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题目”还是“考查连接各知识点的题目”,都会实现对知识的快速提取,在主动挖掘知识本质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

(三)于教学:推动道法课堂转型,凸显育人价值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课堂转型成为各学科教师需要研究的内容。在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运用单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推动课堂转型的必然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内容,运用基于“大概念”理念的单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不仅是推动“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重要方法,也是切实凸显学生主观能动意识,促使学生脱离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的必然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

三、“大概念”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单元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凝练“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大概念”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表达,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大概念”的基本指引方向,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凝练“大概念”。在实践中,教师既可以直接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确定“大概念”,也可以基于课程标准内容进行适当修改,重组“大概念”。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部分知识时,本单元包含“探问生命”“珍视生命”和“绽放生命之花”三课,是升华七年级上册教材育人价值的关键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该部分知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开篇导语”,提出“你思考过生命吗”“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人类的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之后,通过“让我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在生活中立志与坚守、尽责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探索”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第二部分是主要教学内容,在“探问生命”的“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框架的教学中,学生会了解生命的发展特点;“敬畏生命”这一框架则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爱生命”板块则是对“敬畏生命”板块的承接,重点让学生学习如何将珍爱生命落到实处;“守护生命”和“增强生命的韧性”板块主要教给学生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实现精神的健康发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各种挫折。第三课的内容则与引言中的问题进行了呼应。从这一教材设计来说,整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生命的意义。而新课程标准中所对应的课程目标为“珍爱生命”,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本单元的“大概念”凝练为“探究生命的意义,感知生命的价值”。

(二)渗透“大概念”:细化教学目标

当教师确定单元“大概念”之后,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经验,还要从各方面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因此,在凝练“大概念”之后,教师要结合上述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此才能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凸显单元教学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定单元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层次化的设计。

例如,在确定《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的大概念为“探究生命的意义,感知生命的价值”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概念设定目标,要考虑到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即青春期的学生希望得到认可,希望教师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欠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来说,他们知道生命是不可逆的,也知道生命是需要珍惜、爱护的,但是这种认识相对肤浅,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加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本身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确定学段目标的基础上针对每一课进行目标设定。

以“探问生命”为例,知识目标可以设定为:懂得生命的特性和自然规律;体会个人与生命的关系。能力目标可以设定为:理解生命的“续接性”与“完结性”的关系;能够对生命的问题有辩证思考能力;当教师出示具体案例时,能够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学生在了解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增强责任感。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如对于知识基础相对欠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设定掌握基础知识目标;对于知识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三)把握“大概念”:优化教学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创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落实。这是因为问题的层次性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对大概念内涵的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从而实现对大概念的迁移与应用。而情境的多元创设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达观点的平台,从而让学生获得对相关知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时,首先,教师从“探究生命的意义,感知生命的价值”这一大概念出发,提出“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去衡量生命的价值”等问题,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实现对大概念的把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生命孕育”的视频,通过视频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形成过程,感知生命的自然规律。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其熟悉的生活案例,并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在问题与情境的辅助下实现各方面能力的稳步发展。

(四)强化“大概念”:创新教学评价

评价是完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实现知识查漏补缺的关键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评价的重要作用,落实对教学评价的优化与创新。

例如,在教学完《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之后,首先,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其他学生根据与该名学生在讨论、交流、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整个教学流程、学生表现、进步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完成某一环节或者学习任务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多元化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了“探究生命的意义,感知生命的价值”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推动教学课堂转型已经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载体,教师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实践,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而且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整体构建,切实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成长在新时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全面认识到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并不断探究将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努力让这种教学模式设计真正成为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进步的驱动力量。

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单元整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G1453-050)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