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强化课程的指导性价值,推动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效结合的方法,成为推动教师“如何教”并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不仅注重教学评估功能,更关注教学与学习的相互融合,从而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识。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以提升教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将教学评一体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环节,有助于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有助于满足新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助于形成地理教学新型课程模式,进一步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
(一)促进地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引入为地理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为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策略将教学与评价紧密交织,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系。例如,在教学“地形图绘制”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绘图作业展开评价,不再局限于结果,更注重过程的指导与反馈。这样的深度融合使教学与评价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深度融合中,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将评价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简单的附加元素。通过对学生绘图作业的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具体技能上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题。这种个性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更着眼于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与评价形成一体化的格局,相辅相成,促进了教育全面发展。深度融合的教学评价模式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更紧密地互动,也推动了地理课程的个性化发展。学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主动学习,提高地理学科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强调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让学生在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促进了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二)建立动态与实时相结合的评价新体系
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提升了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在评价方面建立了动态与实时相结合的新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以地理实地考察为例,学生在实地探究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观察记录、实地表现等情况进行实时评价。通过动态评价,教师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同时,学生能够在实地活动中得到及时反馈,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动态与实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将教学与评价相互融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面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提高空间认知能力。比如,学生使用地图工具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动手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实际调查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实践性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兴趣,更培养了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确定一体化教学目标,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在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中,确定一体化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为例,教师首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海陆变迁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构建对海陆变化概念的理解。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熟记“六大板块”名称。这种一体化的目标设定使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导向,形成有机的教学评一体化格局。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壳运动学说的内容,举例说明海陆变化情况,寻找大陆水平移动的证据。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大陆漂移学说,使其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最后,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利用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地震分布情况的地图,指引学生深入分析海陆变迁,这种综合的评价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板块运动影响的理解,而且使评价与教学有效结合,为形成更完整的“教学评一体化”格局提供了范例。
(二)完善个性化评价体系,升华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完善个性化评价体系是关键一环,有助于升华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地理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为例,教师巧妙地利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根据教师的个性化评价进行学习,突出重点,升华综合思维。首先,教师引入黑人运动员驰骋赛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非洲有了直观的印象,从而引出新课。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续的个性化评价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运用诊断性评价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误区。通过针对性的点评,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再次,教师通过地理位置和范围信息,帮助学生构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本认识,强调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最后,在形成性评价环节,教师出示非洲不同的景观图,要求学生分析热带沙漠、草原、雨林景观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这种全程贯穿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深层次思考,而且使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完善个性化评价体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其综合思维。
(三)整合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实践中,整合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单元为例,教师巧妙整合常见源流概况和各段自然特征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广泛参考不同来源的资料,以深化对长江各段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理解。这一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如地理教材中关于长江流域的基本资料,引导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地理概况进行初步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字、观看地理图册等方式掌握长江的起源、流经的主要城市、地势特点等基础知识,从而形成整体认知,为后续学习长江流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丰富的地理资料。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找地图、卫星影像、研究报告等资料,以获取更翔实的地理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地理知识,更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了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如结合历史、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以“长江”的学习为例,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文化传承、农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还可以结合生物、物理相关知识,探究长江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广泛影响。长江流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了解长江对当地植物、动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发挥的作用,及其对水质等方面的影响,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培养了他们对复杂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能力。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全面了解,学生能够对地理、历史、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促使他们在学科学习中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的综合影响,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化对长江流域的认知。通过实地走访,学生能够亲身观察河流水势、了解岸边植被、感受气候等的特征,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生动具体,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查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考不同来源的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初中地理教育来说,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尤为关键。其中,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策略。以地理八年级下册“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为例,教师巧妙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绘制地形图,旨在深化学生对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理解。在这一任务中,学生需要参考教材中南方地区的地形示意图,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地区进行深入探索,完成地形图的绘制。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的认识,还能够培养地形图绘制能力。这种任务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地区,能够更富有情感地投入绘图过程,提高学科学习的参与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全面提高地理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地形图绘制能力,这种任务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使其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定位”和“景观梳理”等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对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更多关于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的信息,培养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既突破了传统地理教学的束缚,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地形图绘制、定位、景观梳理等任务,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样的实践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识,为其未来深入学科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策略的卓越价值,其不仅在提升地理课程教学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更在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未来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创新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其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紧密结合教学与评价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探索知识的机会。同时,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多元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