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循学生认知建构规律的基础上,“教—学—评”一体化的授课模式更侧重于三者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初中化学教师会以真实学情为基础,预设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动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会促进师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灵活调控教学、学习和评价环节的实施比例。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其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教师需要灵活配置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持续完成学习任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并不强烈,被动的学习习惯会使其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激发学习热情之后,很多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师生关系有所缓解,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之间的良性信息反馈被建立起来。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学生需要从教师这里获取正向的言语激励和行为支持,才能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更主动地参与学情信息收集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换意见。在激发学习热情之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难以被改变,因此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更强烈,能够主动吸收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项目,学习质量显著提升。教学评价是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教学评价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师生关系与沟通次数密切相关,学生更愿意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能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需要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手段,客观监控教学质量的变化趋势。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反之,教学质量有所降低。教学评价会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才能将教与学链接在一起。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有利于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三)促进教学创新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所获取的学情信息更加精准,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某些方面是否存在偏差,以此来指导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在践行以学促教、以生为本等原则时,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如果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创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视角为基础,客观解读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差异,设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发展,教师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服务。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教师要将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才能让其及时反馈真实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才会凸显出来,从而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消除信息沟通壁垒,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等目标。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重点不明确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学活动的重点并不明确,会直接限制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在应用导学案、微课、思维导图等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并未体现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因此难以呈现出连贯、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教师普遍存在科普式的教学误区,难以将课本知识与学生链接在一起,教学内容并未被详细分类。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化学教师会误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将难度较大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在心里会打退堂鼓,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不明确与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等因素有关,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并未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导学重点,因此学生的学习意愿会有所降低。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化学教师并未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因此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实际学习成果与目标相差甚远。
(二)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理论课、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并不合理,实验课的课时比例相对较小,实验器材和工具等资源严重受限,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化学教师并未将基础实验室作为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场所,导致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比例严重失衡。课时安排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初中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课时量过少的章节或者实验项目均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尤其在团队协作的实验课程中,化学教师对操作规程和资源配置情况等基本信息并未进行提前审核,与学生小组之间的沟通次数严重不足,课时安排不合理会让初中生产生理论大于实践的错误印象。初中化学教师在增设实践环节的过程中,容易延误教学进度,但是课时量的增加普遍伴随着教学资源的配置需求。课时安排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课时总数较少的初中学校,化学教师会承担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容易忽略学生在理论课、实验课中的真实感受和学习体验。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以学促教,关注学生差异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需要落实以学促教的教育原则,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以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身边的化学现象为主线,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当学生能够将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清晰分类后,教师则需要将化学常识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将化学制品和化学现象作为学习重点。部分学生对煤气和天然气知识比较好奇,那么教师可以从煤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开始讲解,天然气中主要有甲烷物质,杂质相对较少,煤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也包含甲烷,两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践行以学促教原则,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并从中挖掘化学知识,给予学生合理运用化学知识的小提示。在以学促教的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师精准获取真实的学情信息,并合理设计导学案和学习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在概念理解、模型建构、实验探究、团队合作等层面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是协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教师需要据此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二)对接生活,优化教学模式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准对接实际生活,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教学活动为例,教师从宏观转换到微观世界,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的“空气”。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空气是无色无味的,那么如何辨别空气中有哪些物质成分呢?化学教师在对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将空气视为一个整体,鼓励学生利用质量较好的小气球收集一定量的空气,并进行全面观察。在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动态监控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多数学生会通过虚拟实验室观察到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组成部分,对含量较多的氮气并不了解。此时,化学教师要展示工业中的氮气产品,并深入阐述其保护功能,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空气的清洁度。部分初中生对化学现象的感知并不灵敏,此时教师要从生活实例出发,如煤气爆炸事故、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管道、塑料泡沫板等石油化工产品。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初中生快速理解基础概念和实验原理,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凸显主动学习意识。
(三)巧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以“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为基础,巧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化学问题。以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生命之源——水》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探究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是否能够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关键在于以学促教,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水是生命之源的证据陈列在化学课堂上。问题探究情境和导学环节均能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教学服务,但是化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质疑,合力解决问题。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差异,化学教师要深层次挖掘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部分初中生在提出疑问后,化学教师要细心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并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解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探知化学的本质。
(四)引导合作,重视实验探究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并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以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金属》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要将金属与氧气、酸、某些化合物等经典的反应实验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主要任务,提前向学生说明实验项目,探究任务的重点集中在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上。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将学生集中反馈的团队探究成果作为教学活动优化设计的重要依据,在以学促教、以生为本等原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实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客观论证理论知识与实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才能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共同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教师根据实验报告、学生团队的微课短视频作品,给予学生正向的教学评价。在学生集中展示实验成果时,化学教师要客观评估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验素养,与学生在经验总结层面上达成共识。
(五)多元评价,细化教学指标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行为反馈中细化教学指标。以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要从常见的知识误区入手,如带“酸碱盐”三个关键字的化学物质是否真的属于酸碱盐类别?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记录并思考这位同学所表述的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在引入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从问题意识、科学精神等多个维度细化教学指标。如果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则可以在问题意识层面增加分数;如果部分学生能够在科学小实验中表现出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则可以在科学精神层面增加分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拉近师生沟通关系的关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理论和实验课堂上的教学指标。
(六)凸显主体,构建良性循环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构建良性的教学循环机制。以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要将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信息资料整理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化学能够将一次能源转化成二次能源吗?化学能够为我们提供安全的食品和物品吗?凸显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应用目标。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并运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当学生向教师分享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言语上的鼓励,并引导学生分享化学知识的应用经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融入其中,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学习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