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立足于学生的艺术审美发展需求,阶段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深入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炼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核心问题。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认知建构目标为导向,创新设计音乐情境,重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在音乐实践环节感知审美与文化传承价值,并在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中形成教学反馈机制。
一、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审美感知
在小学音乐学科领域,鉴赏课、欣赏课均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的理解能力。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会引领学生在特定审美情境中,将音乐视为一种文化属性进行理解,在调动多重感官进行审美感知的过程中,需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角度与感悟理解能力。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会引领学生沉浸式地感受,客观体现出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等特征。音乐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属性,会让学生沉浸在独特的意境中,运用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全面体验音乐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音乐艺术中的人文内涵会驱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知思维,在音乐鉴赏和实践活动中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呈现艺术的生活化等特征。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会从音乐片段、乐曲演奏等情境中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艺术审美需求,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强调学生在审美感知素养层面的主体优势。
(二)艺术表现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乐曲,从中发现韵律、节奏节拍等基础知识,并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将音乐艺术的独特美感和情感内涵呈现在实践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引领学生塑造系统化的艺术表现观念,将歌唱、演奏、乐曲编创等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在客观评价学生艺术表现力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会从基础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情绪情感的表达意识等层面细化评价指标。全面的艺术表现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知识技能应用成果。音乐领域内的表演者会将曲目的创作理念和人文内涵客观展现在艺术表现环节。小学音乐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认知建构和实践特点,将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情感实践能力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培养方向。部分学生对流行乐曲比较感兴趣,此时音乐教师可以将乐曲与流行乐曲进行联合创编,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现过程深层次地理解乐理知识和音乐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
(三)文化理解
在小学音乐学科领域,文化理解素养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切入点,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人文领域的实际理解能力。在渗透文化理解素养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将音乐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并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直观对比。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客观展示音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慷慨激昂的乐曲能够让听众感受到爱国情感,努力奔向理想的生活。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民族的音乐艺术是平等的,需要以理解、尊重、包容的态度看待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趋势。文化理解素养对小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音乐教师需要以具体的实例为示范,多组织学生参与沉浸式的音乐会等活动。增进文化理解素养有助于学生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综合对比,并深入领悟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的社会人文性特征会通过文化理解素养客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一)遵循认知规律
在不同学段的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将单元主题框架作为统领本单元课程的主要方式,让学生明确音乐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建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音乐鉴赏课、实践课、理论课等教学活动。小学音乐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如多媒体音视频、微课课件等资源。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音乐教师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在一起,形成对音乐艺术的独特感知思维。遵循认知规律的音乐教学活动会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践行以学促教、以生为本等教育原则。低学段、中学段、高学段的小学生,其年龄特点与审美水平密切相关。小学音乐教师会结合真实学情,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协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在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主观意识层面,音乐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调动听觉,因此,音乐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具有浪漫气息的教学氛围。小学音乐教师会将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将认知学习过程与经验分享出来,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全过程。
(二)贯彻生本理念
在小学音乐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综合性更加关键。在全面贯彻生本理念的过程中,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的艺术表现情况存在差异,教师则需要给予正向的言语激励和资源支持。以学生为本的音乐课堂能够让学生勇于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将音乐鉴赏课、演唱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相融合。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从宏观、全局的角度看待音乐课堂,并以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为驱动力,阶段性达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贯彻生本理念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教学内容创新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表达欲。贯彻生本理念是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会直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落实立德树人
在小学音乐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设定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论是审美感知还是文化理解,都能够客观反映音乐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从自身出发,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小学音乐教师将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划分成感受与欣赏、理解与表现、设计与创造等不同的教学模块,引领学生从音乐艺术中感悟哲理。在对比欣赏古代乐曲《高山流水》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将“知音”这一概念引入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将乐曲作为拓展学生文化知识面的重要教学资源,将知音这一类角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描绘出知音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将社会人文作为情境要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的实际培育效果。小学音乐教师要将以身作则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实践心得,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树立素养理念,优化教学设计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树立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此来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音乐教师渗透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建构规律,将欣赏课、歌唱课和表演课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创新组合,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下,本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集中体现在引领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并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挖掘乐曲中与劳动有关的韵律节奏和节拍特点。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能够显著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音乐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理发师》《种玉米》等歌曲中展现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特点进行分享。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进行对比探究,逐步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小学音乐教师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歌唱、演奏伴奏等多种实践形式与本单元主题和学习任务有效联系在一起,引领学生将听觉感官与审美感知能力交叉融合。
(二)构建教学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艺术感知素养。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童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是欣赏并感悟童真童趣,小学音乐教师将“快乐的童年生活”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导学任务,并整合唱歌课、欣赏课、表演课、音乐实践课中的教学资源,渗透顿音、C大调等乐理知识,构建富有童真童趣的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并鼓励学生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在表演等实践环节展现独特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客观统合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并将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动植物的声音、背景音等整合在一起。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让学生主动分享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并带着特定的音乐情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只有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情感,从歌曲的韵律节拍中感知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才能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搭建学习支架,推动能力发展
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协助学生搭建连贯的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本单元所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小学音乐教师将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作为学习支架的主要内容,并将十六分音符等乐理基础知识融入单元主题框架。搭建系统化的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发展综合能力,并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详细分类不同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与艺术表现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片段都能够体现较好的节奏和韵律特点,音乐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将十六分音符作为音乐实践的主要切入点。搭建完整的学习支架需要遵循欣赏、理解、表现的主线流程,将学科核心能力,如歌唱、伴奏、舞蹈创编等技能体现在单元整体教学环节。搭建音乐支架有助于学生提升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创新表演活动,深化音乐理解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活动需要以创新的表演形式,协助学生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能力。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韵新声》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音乐教师需要将古代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作为本单元的新课导入素材。在创新设计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将古代乐曲、现代乐曲的韵律节奏进行对比,并在创编舞蹈背景音乐片段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当每个学生全部参与到表演等实践活动中时,音乐教师重点观察学生的音乐理解情况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否一致。在组织古诗词朗诵、新国风舞蹈音乐会等实践活动时,小学音乐教师要挖掘学生的艺术表现潜力,更需要从文化理解的视角引领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设计表演活动需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并给予学生客观的教学评价。
(五)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课堂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需要以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将民族团结、国家团结作为本单元主题,在细化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将爱国情感、音乐知识的理解、合唱活动中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作为本单元教学评价的主要维度。在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选用刻板的五分制,才能逐步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有所提升,能够从学生中获取更加真实的学习感受。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但是需要将学生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沉浸式地感受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的音乐表现氛围,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学科领域的艺术表现、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师要将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作为载体,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