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民族利益、彰显民族精神的思想观念。当下,万物互联,信息传播速度快,海量的信息不仅带来新鲜资讯,还掺杂着负面的文化浪潮,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文化不屑一顾,盲目追求国外文化,甚至以知晓国外文化为荣。对此,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应该承担起学科育人的重任,帮助学生重塑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中生物以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具备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将传统文化与生物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化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方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方向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提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即重视学生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聚焦核心概念,科学安排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有序结构,同时重视综合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入点至关重要。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文化为核心,深入阐释文化精髓,重点强调教育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学校教育应该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己任,贯穿到实际教学中。文件建议教师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教师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领悟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促使学生在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文化素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十八大以来,国家逐渐加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将文化兴盛作为民族复兴的条件。故而,生物教学要以传统文化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项目化学习以真实的项目为主线,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根据探究性的问题,自主策划探究计划、搜集整理信息、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创新思维,满足深度学习发生条件。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主动激活既有概念、原理和程序,借助分析、批判、整合等高阶思维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认知策略,探索出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正是教学新样态的实现途径。
二、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为了推动项目化教学落实到位,学校开展一系列的项目化教学活动,本文以“泡菜制作”为例,分析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如图1所示。
(一)准备阶段
1.选择项目。
泡菜是朝鲜族传统的发酵蔬菜食品,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与朝鲜族的生活密切相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统价值观。泡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起源于古代朝鲜族的居住地。古代朝鲜族为了保存蔬菜,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开始采用盐腌和发酵的方法制作泡菜。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菜逐渐成为朝鲜族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成为重要的仪式和庆典食品。泡菜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朝鲜族泡菜文化。其中,盐腌、发酵等与生物学科知识息息相关,泡菜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学生很少将泡菜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故而教师选择“泡菜制作”作为探究项目。
2.学生评估。
学生评估的维度指向知识、能力以及兴趣。具体而言,针对知识维度,泡菜项目涉及的生物知识是发酵,该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细菌发酵”中接触过,初步了解发酵的原理,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针对能力维度,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差异化特征明显,需要教师结合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针对兴趣维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吃过泡菜,也看过家人制作泡菜,但是自身没有经历过,所以具有亲手操作的兴趣。
3.设计目标。
教师将“泡菜制作”项目化学习目标设计为:了解泡菜背景知识,包括生物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信息搜集、整合、应用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加深对“泡菜”这一传统文化的印象。
(二)实施阶段
1.背景引入。
泡菜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这部分内容指向大量的信息资料,教师将其放在背景引入环节,通过线上微课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教师设计预习型微课,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支架。微课中,教师出示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具体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生观看微课内容,搜集与“泡菜”相关的信息,如泡菜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朝鲜族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象征。在朝鲜族的节日和重要场合,泡菜常常作为必备的美食之一,用以招待亲友。同时,泡菜的制作过程也成为家庭成员之间传承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家庭团结与温暖。学生将自己对项目学习的初始印象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整理出来,上传到希沃平台。教师根据学生上传的任务作业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调整活动计划。
2.合作探究。
项目化活动以任务为载体,任务之间是并列关系,学生可以分块梳理,再集中整合。对此,教师选择拼接类型的合作探究活动。拼图学习是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与项目化学习的适配度很高。教师将项目学习的核心任务拆分成不同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由一个“拼图组”完成,“拼图组”完成任务后再进一步整合,实现核心任务的学习。所以,教师结合拼图教学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关联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将学生划分为3人“拼图组”,针对“拼图组”的数量提供对应的子任务。
子任务一:材料处理。学生先准备一个泡菜坛子,再用洗涤产品对坛子进行灭菌杀毒处理。为减少坛子的异味,让泡菜更加干净卫生,学生借助开水、白醋,重新洗一遍坛子,最后用干净的方巾擦拭坛子,等待坛子干透。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萝卜、芹菜、包菜、仔姜、莴笋、豇豆、藕等食材;将准备泡制的蔬菜清洗干净,并晾干表面水分;为了方便食用,将蔬菜切成差不多大小的条状或者块状,加1-2勺盐,用手抓一抓,混合均匀。
子任务二:调味汁制作。调味汁是泡菜制作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询问父母、阅读文字资料等方式,查找调味汁的制作方法,包括主料、辅料、配比、操作方式等。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协调泡菜的“口味”,以白酒、白糖、盐为主料,以花椒、八角、草果等为辅料,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放入锅中,装入清水。先大火煮开,再小火慢炖,10分钟后,将材料捞出,留下汤汁晾凉。
子任务三:“泡制”。学生将蔬菜码入泡菜坛中,不能装太满,以预留发酵的空间,同时加入调配好的泡菜汁,以完全没过蔬菜为准;坛子上方盖一个碗,用水浇在坛子与碗的缝隙处,将坛子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拼图组”的成员领取子任务,抽到同一任务的组员,构建一个临时小组,对材料处理、调味汁制作、泡制等任务进行深入探究。了解思路和具体做法后,临时小组的成员回归“拼图组”,与初始组员一起,制定计划,完成项目。
3.汇报交流。
探索活动完成后,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探究结果,阐述制作流程,按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三)反思阶段
从整体上看,“泡菜制作”项目是成功的。一方面,活动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关系,有序推进项目的落实。教师先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选择主题,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将生物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再切入传统文化的视角,利用微课预习让学生探究泡菜的来龙去脉,了解其文化背景。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推动项目实践,学生将理论内容迁移到实践中,得出相对客观的结果。另一方面,活动的形式相对丰富,教师利用拼图学习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合作共赢,增强责任意识。
三、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一)成效
1.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生物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要求教师多渠道挖掘蕴含文化的素材与资源,如泡菜文化相关的历史背景、风俗文化、传统节日等,在此背景下,学生有足够多的机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与文化相契合的文本资料,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祖国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加强反思和自我学习,在专业上打牢基础知识,在生活中挖掘文化素材,利用网络、文献资料等各种途径查找相关的教学内容,积累文化探究经验,形成了用生物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从而提升文化素养。
(二)启示
1.重视学生兴趣。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理念是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此,教师全程不需要做过多的干涉,只需要搭建自主学习的“脚手架”,学生会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力求高质、高效学习知识。例如,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引入自评和互评活动,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探究环节,教师借助拼图学习,让学生有效互动和交流,从而爆发思维活力,不断开阔视野。后续教学时,教师应该继续深化理念,重视学生的兴趣,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机会。
2.开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生本理念下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深度学习的发生应具备以下条件:科学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教学模式、新型学习共同体、智慧学习环境。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创新思维,满足深度学习发生条件。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学生通过“泡菜”这一项目深入了解了发酵、乳酸菌、亚硝酸盐等生物知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实验素养,为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为高中生物课堂注入了满满的活力,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探究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提高对项目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设计,创设真实、融合、互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2022年度双名专项课题“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高中生物深度学习的研究”(课题编号:ZX2022044)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