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024-09-30 00:00:00康彩霞
天津教育·上 2024年8期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层次落实,初中语文教师将“双减”理念、精神和目标融入课堂,研究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出较强的语文育人功能,加速了语文学科改革进程。“双减”不仅是指减少作业数量、减轻学生负担,更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一)阅读教学要顺应“双减”政策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一专转变为一专多能,需要人才在精通某一领域的同时具备其他素养,将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灵活运用到某一领域的探究中,助力社会进一步发展。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阅读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和优化,教师要构建全面、综合的语文阅读课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使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分析某阅读文本或某一事件,辩证地看待文章思想与内涵,实现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不仅如此,“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新目标和新要求,在减少学生阅读时间的同时保障阅读质量,促使学生将时间用于发展自身兴趣,助推学生发展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满足“双减”政策要求。

(二)有利于阅读教学有效落实素养教育

通过“双减”政策的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师要精准把握阅读内容的质和阅读作业设计的量,在提升阅读质量的同时减少学生的学习总量,为学生发展阅读兴趣、阅读课外书籍留有充足的空间,并构建多元、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使学生将基于兴趣的课外阅读技巧运用到课程阅读教学中,实现课内外能力和知识的融合,为其发展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构建多元化、趣味性、高效性的语文阅读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阅读价值不断凸显,对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课余时间被各类作业和学习辅导占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阅读规律。而“双减”政策的颁布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有精力开展大量的课后阅读,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课堂阅读学习效果,使教师的教育动力更加充足,在学生的配合下,教师能够更好地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趣味性、高效性的语文课堂。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策略

“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是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双减”政策实施的意义和实际侧重点,带领学生共同努力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作业内容,不断创新语文阅读课程,帮助学生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竞争优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要以“双减”理念为立足点,不断优化以往阅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构建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在正确引领下开展趣味性的阅读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一)优化阅读指导方法,强化学生的阅读体会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学领域经过时间、历史、时代的洗礼,流传于世的文学内容皆具有经典性、高度凝练性和深刻的内涵,而初中语文作为文学的缩影,受时间和学生能力的限制,教材中囊括的文章皆是经典中的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仅依赖于简单阅读难以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自读,还需要教师予以科学指导,强化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体会。而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保留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确保学生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实“双减”政策。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为例,本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内涵,难点在于掌握人物蕴含的意义和“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通过分析可知,课程重视人物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题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明确文本以故乡为核心,但是难以理解文章以故乡为核心却将笔墨用于人物描写和事件描写上,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品味文章内涵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攻克难点,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小说伊始交代作者眼中故乡的变化,由实写转变为回忆与闰土年少时的故事与感情,又由作者与母亲的交谈转变为当下现实,将作者少年时的杨二嫂和中年时见到的杨二嫂进行比对,后续紧接闰土的形象变化和两者之间关系变化,用以表达故乡的人、事、物的转变和对故乡的怀念,蕴含着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决心改革的信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一一罗列在纸上,并分析文本描写闰土、杨二嫂不同时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用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与形象变化,如闰土少年时的开朗、温润、大方和中年时的局促、无奈、压抑,以及杨二嫂“豆腐西施”的称号和当下形象、形态和性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闰土、杨二嫂出现变化的原因,明确当时社会背景和作者对记忆中的人物因生活压迫逐渐变化的无奈以及改革的决心,在层层递进中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强化学生的阅读体会。此时,学生对文本内涵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刻画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运用趣味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虽然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能够在课程上自主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有所欠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等能力的发展不充分,难以落实“双减”政策,无法在保留自主性的同时开展高效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趣味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趣味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学习心态参与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为例,这首诗词是田园诗的代表作,表达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赞叹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悠闲自得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课后阅读,对田园诗并不陌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田园诗的技巧,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法,开展学生耳熟能详的“飞花令”游戏,以田园诗为主题,让学生说出对应诗词的诗名,基于学生兴趣调动和本课教学需求,可以让学生在说出诗名后补充诗词的核心思想,用于对比课程内容,在游戏过程中明确诗词与其他田园诗的差异。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诗词的探索,从而基于“双减”政策构建语文课堂,提升学习质量和阅读效果,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三)立足主题拓展文本,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习缺乏思考就会迷茫,如果只是空想就会无所得,阅读同样如此,不仅要“阅”,还要深刻地“读”,在思考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因此,阅读强调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良好的情感指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明确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沉浸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语言文字的变化,在思、学促进下形成更加深刻且独特的感受。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选择具有自主性和比较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本、感受作者、认同作者,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进而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文本主题拓展文本和作者的生平信息,在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的基础上深度学习文本,减少不必要的语文训练,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为例,本文是一篇质量与美感兼备的游记散文,作者认为旅游是另外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方式。阅读游记或写景类的文章,有利于学生跟随文章遨游世界,拓宽视野,丰富所见所闻。学生要明确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踪迹和写景视角,体会、欣赏、分析文本语言。如果开展单篇阅读,学生对游记的特点、语言运用特点、写景角度、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理解缺乏深刻性,容易出现停留在浅层的问题,如果对游记写作方法缺乏深刻理解,那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写景”这一主题,将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与本文开展比对性阅读,两篇文章皆围绕“瀑布”景色展开描写,但是《紫藤萝瀑布》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景状物,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两篇文本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写作语言、写作顺序、写作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明确不同手法呈现的不同的写作效果,使学生对瀑布和写作特点形成较为具象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分层设计阅读作业,强化学生的阅读自信

“双减”政策的关键在于作业的调控,对义务教育时期不同阶段、学段作业数量、时间、类型做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师要给予作业充分的重视。阅读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要基于“双减”政策探究设计方法,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保障作业质量、丰富作业形式,充分考虑初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分层教学法融入阅读作业设计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差异化、层次化的阅读作业,使学生在贴合自身综合能力的阅读作业中快速提升自我,减少完成作业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本单元以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难忘的经历为主题,侧面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本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和心路历程,饱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时期,阅读有利于学生思考人生追求、激发美好的情感,教师在设计阅读作业时要以此为导向,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关但难度和方向不同的课后阅读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方面的不足,如对文本写作手法的理解不足、对作者人生经历感悟的欠缺等,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足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并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阅读作业。如对于情感、体会方面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阅读鲁迅、朱德、朱自清、欧阳修等著名作家的其他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增加阅读数量和情感体会,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针对写作手法理解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搜集散文、议论文、叙事文、游记等写作方法的特点、概念和运用方式,并写一篇短篇散文,不限题材。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作业,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自信,让学生在自信的导向下主动阅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落实“双减”政策。

(五)丰富阅读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杜威曾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生活是文学的本源,经典的文学作品由作者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思想为素材,经过写作技巧的加工形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供读者欣赏、阅读、学习,而语文作为文学在学校中的体现,与生活具有密切关联。不仅如此,语文是语言性的学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顺利、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发展思想、意志和品质。所以,生活元素是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符合文本的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场景,带给学生真实、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效率。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为例,本课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还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山水名篇。作者先写了三峡的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春夏秋冬时节的景象,从不同季节展示三峡的豪情、雅趣和悲凉之美,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跟随景致变化的情感。相较于白话文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更大,学生需要攻克生僻字的字音、释义,加上枯燥的学习过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后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巩固,不仅耗费了学生的精力,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运用互联网搜集现实生活中的三峡景象,并展示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学习经验、语文感知和字词理解初步掌握文本,在此基础上将文本内容与三峡美景一一对应,结合实际景观和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形成结合生活开展阅读的意识,提升阅读效果。

三、结语

语文学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较大的影响。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主要阵地,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文本素养、滋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双减”为导向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能够避免机械性的教学,将课堂阅读教学集中到文本精神和内涵的挖掘上,从而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