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法 德浸心田

2024-09-30 00:00:00张青
天津教育·上 2024年8期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其育人功能与延续价值不容忽视。小学阶段,学生的“三观”、认知与思想正处于确立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格外关注与重视的热点话题。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度解读与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够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载体和因素。因此,想要让德育工作真正贯彻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固守成规,用传统且程式化的眼光审视教材内容,而应该基于创新理念,用敏锐的眼光挖掘教材中显性与隐性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隐性的德育元素,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赵州桥的描述来赞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虽然会提及这方面的认识,但是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很难形成深入的感受,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只停留于机械的记忆。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赵州桥结构的精美巧妙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建造工具、建造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既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又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从多维度渗透德育因素。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时,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有待提升,生活经历尚浅,所以很难形成深刻具象的情感认知,只能够停留于浅层理解,难以实现理想化的德育工作成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就不能只通过单一的阅读理解与语言传授,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立足教学目标,创设出能够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与深刻的情绪感受,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那么不少学生很难形成深刻的感受,因此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出信息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电子课件,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圆明园的今昔对比,教师先通过信息技术还原圆明园的壮观与精美,配以优美灵动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圆明园的辉煌。然后通过场面转换,教师向学生展现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凄凉,并配以悲伤哀痛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圆明园的今夕转换,更为生动、具象、深刻地感受课文所传达出的愤怒与惋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中《己亥杂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与对社会的批判。为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可以围绕诗词内容设计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配以名人名家的朗读音频,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更为精准地体会作者的愤怒,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

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比起概念性教学,生活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深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基本理解德育内容,体会到强烈的情感震荡,但很难实现深度的理解与迁移,使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引发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思考与感悟,真正让学生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导向。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双小小的手有着大大的用途,如一双小手能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为姥姥挠痒痒……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家庭责任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关爱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并在完成学习活动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我能用小手做什么?”从而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观察,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既为家庭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又能够为其他家庭成员分忧,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四、拓展教学资源,实现课内外教学联动

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学设计虽应该围绕教材展开,但不能完全受限于教材。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很多内容其实可以被进一步地开发与挖掘,因此我们可以从德育工作视角着眼,立足于教材中的课内资源,引入相关联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教学,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眼界。课外资源的选择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方面,课外资源是对课内资源的延伸与补充;另一方面,课外资源能够为学生深化对课内资源的理解起到辅助作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二十四节气歌》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所涉及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可以引入课外古诗《小暑六节》来引发学生对“小暑”的全面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学生以此为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气进行探索与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挖掘,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