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之我见

2024-09-30 00:00:00徐斐
天津教育·上 2024年8期

一、问题现状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缺乏实践创新的意识。例如:“请举手”是老师们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在它的制约下,往往出现众多只手举在半空等待着老师“钦点”的场面,甚至老师规定学生统一举手的高度和姿势。此时,老师们面对举起的手,去选择谁将获得说话的权利,有时还面临叫错名字或叫不上名字的尴尬情景,白白浪费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实质上,教师对举手者的点名选择,还在行使着“主宰”权,合作式学习也仅仅是座位形式上的变化。在当前核心素养为导向、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下,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思路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要实现这种改变的主要途径,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

改革后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让学生视学习为自觉主动、独立思考的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学习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上、观念上、学识上的沟通和交流,达成知识及认识上的共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都是为了探究,探究学习的过程才是获得真知、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在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使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过程和快乐。

三、工作举措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先要掌握自读文本的方法,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文章文体有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和文言文。

散文,指导学生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入手。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即形散),其共同表达的一个主题是什么(即神聚)。再去赏析文章中优美且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小说:指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小说讲了什么内容?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主人公是谁?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征是什么?采用怎样手法刻画人物的?环境描写怎样起到烘托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把握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之后,综合整体,感知小说表达的主题,即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议论文:指导学生从议论文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即文章要证明什么、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以及议论文语言特点三方面去鉴读。

说明文:从被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性四方面内容探知文本。

诗歌:从作者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入手,再结合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描写的景物,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为课堂上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与老师对话。即使是同学之间有时也很难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我尝试探索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取消“举手”这一课堂惯例制度。

我向学生宣布:无论是谁,想说话可站起来说。谁想回答问题,谁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谁有兴趣把自己的才能展示给大家,就请自行表现。课堂上,我不会指名道姓,更不会喊某个同学的名字,变“请举手”为“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理解的吗?”“还有想说的吗?”是我在课堂上常说的话。这种“想说就说”决不是“坐在座位上乱说乱喊”,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课堂纪律的混乱,我规定:①不能坐在座位上说,必须起立。②同时站起来的,谁先开口谁先说,另一个主动坐下。③经常说的照顾不总说的。起初,学生只是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争相踊跃起立回答问题。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形成固定的课堂模式,形成习惯,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有个别学生原来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思维敏捷,也积极参与学习,与老师、同学沟通,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取消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一贯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与老师、与同学平等对话的条件。

(三)打破课堂上“不许下位”的一贯要求,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我认为,合作式教学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即将课桌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诸如:马蹄式、丁字式、波浪式这样座位形式的变化。无论形式怎样改变,都没有改变“学生固定一个位置”这一传统教学形式,这种合作学习还是局限了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我打破这种局限性、固定性,变“不能动”为“随便动”,当教学需要合作讨论学习时,我允许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愿意与谁合作就去找谁,能和谁合作有成效就与谁合作,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合作交流伙伴,重新寻找合作学习对象。在这种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合作的成员不固定,合作的人数不固定,我称之为“自由合作”。这种自由结合决不是一会儿找张三、一会儿找李四的满教室乱跑,要求是必须在老师规定时间内找寻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完美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自由结合”“前后左右结合”与“小组结合”穿插使用,通常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用“自由结合”式。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离不开的。同时,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失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还应该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四、工作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至今我已尝试并坚持了十多年,收获满满。有了以上的认识和一些探索,我一直在思考,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自如呢?我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因人制宜、因班制宜、因内容而异,创造出适合特定班级、特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方式。

(二)充分调动暂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参与、投入程度,给予暂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三)提高自己把握课堂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清闲得无事可做。实际上,教师的责任更重了,需要教师说得少了,需要教师思考得多了。引导什么,需要学生合作探究什么问题?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发散性的智慧火花,而教师回答不出时怎么办?是鼓励还是一棒打死?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需要我们有良好的知识功底,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工作中还要注意积累经验和总结经验。

(四)加强班级基础建设,形成稳定的良好班风,为学习创造有利环境,并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把课堂的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教与学相统一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过程。它通过激发学生情感,密切各种合作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平等友好、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形成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带来学习的积极效果,以求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课程改革无论怎样改,教学中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其前提必须是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因人制宜、因班制宜、因内容而异,创造出适合特定班级、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确是一枝耐人寻味的“鲜花”。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