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统整,解决真实生活问题。
一、构建学习主题,整合学习内容,在灵活应用中激发创新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活动的创新设计时,要着眼于学习主题的选择与确定,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提供方向与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学习主题的构建设计时,要遵循整合性与探究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基于学习主题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并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与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构建学习主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段、学习能力,进行充分考量——学习主题过大,虽能具备更强的包容性,但是对学生的深入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主题过小,则会让很多内容受到限制,为学生提供的探究空间不足,导致其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创设学习主题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关联,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游览了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我是小小讲解员”,以此为跨学科主题构建的立足点,结合家乡地域文化历史,设计出“探寻周村古商城”这一学习主题,让学生围绕本单元所学的具体知识,融合历史、美术、信息技术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内容,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设置“支架任务”,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提供导向,例如:“探究明清古商城的商业风貌、民俗民情”,要用到历史学科与信息科技的学科知识;“手绘古城地图”,要用到数学与美术学科的知识;“我们要保护古城”,则要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
不仅如此,在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迁移运用,用“小小讲解员”的身份探寻周村古城的“前世今生”,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真正的内化吸收,让知识“为我所用”。与此同时,在这一跨学科主题的构建中,学生所拥有的创新空间是很大的,而创新能力更是完成本项主题学习活动的必备因素——“手绘古城地图”需要创新思维,“写好讲解稿”离不开创新意识。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创造意愿,在尝试探索中实现创新
科学合适的学习主题能够推动教学内容的情境化,但是想要让教学落实“解决真问题”这一目标,教师要创设出真实的情景,让学习内容更为真实化、生活化,与学生的知识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让跨学科教学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让真实的生活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意愿,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契机,让学生在探索与尝试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既要深研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场景,找到语文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融合点,为学生创设出有意义、具备激发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情境。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的学习为例,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了解了秋天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大自然、热爱自然环境这一特点,设计跨学科学习内容“记录秋天的足迹”。为完成这一任务,师生考虑“秋天足迹”的具体内容,并探索出合适的“记录”方法。组织学生讲秋游故事、用树叶创意趣味数学,并进行了“拥抱秋天”摄影展;开展“我在秋天里长大”主题汇报,学生进行秋游故事写绘,拍下在秋天里最美的身影,并把照片写成故事,在故事中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丰收的美、人情的美;学生就秋天的变化进行梳理,从秋天的天气、秋天的植物、秋天的动物、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节日、秋天的保健等方面,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大家一起进行了以“我眼中的秋天”为主题的学习收获分享。而这一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尝试与探索,融合了美术、信息科技、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探索与实践,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秋天”并非只局限于自然中的季节概念,而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这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便能够通过课程生长力的体现,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设置学习任务,丰富实践活动,在开拓发展中推进创新
想要让跨学科学习真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握跨学科学习的本质,即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以任务驱动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习活动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有着重要影响,也使得学习活动更具备明确的导向性与关联性。在学习任务的设计工作中,教师要遵循语文知识为主线的原则,让学习活动更具有丰富性与实践性,并体现出任务内容与具体操作的创新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发展创新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的推荐书目《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故事体量大、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立足问题,基于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视域下,为学生设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绘制西游路线图”“制作人物关系网”“趣味西游”。在“绘制西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设计出梳理“西游年表”“绘制山川简史”“我是西游小导游”等实践活动;在“制作人物关系网”中,我们可以设计出“我为取经团队做名片”“神佛关系我知道”等实践活动;在“趣味西游”中,我们可以设计出“齐天大圣如何长成:走近孙悟空的成长史”“西游团队论功行赏颁奖大会”“我们班的西游长廊”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驱动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又与多个学科的知识相联系,通过完成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构建和谐氛围,关注个性思想,在表达辩论中鼓励创新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执行教师所布置的人物,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想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沃土,教师要积极创建平等、交流、合作、和谐的课堂,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构建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辩论与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阐述内心想法、作证自我观点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真正体现在课堂实践中。
以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以“我与鲁滨逊互换身份”为主题展开辩论赛,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的“阵营”,阐述内心的想法。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着眼于课文文本与《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更要运用到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由一篇语文课文引发的思考逐步深入,学生的个性思想也得到了重视与提升,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表达与辩论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通过学生对事物的表象理解和感知与深度理解和融合,把新旧知识进行融合迁移,再次对新知进行重构。可以对“基于科学,合理想象”的概念进行迁移运用,以复述、扩写为支架“重构冒险故事”。在学习任务“制作二维码名片”中,学生通过整合支架、汇聚多学科资源,完成的是现实世界的产品,在激励情境中学生习得概念和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跨学科教学已然成了当前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对跨学科教学的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等作出科学有效的构建,保障跨学科学习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沃土。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