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看见”并“相信”

2024-09-30 00:00:00李海娟
天津教育·上 2024年8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也应恪守职责,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产生协同效应。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涵育人格品行的特殊时期,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思政教育,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这对于延展学科教学内涵的半径,共同塑造立德树人的同心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本文从联系时事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植入数学文化、渗透辩证思维四个方面,针对“爱、德、史、哲”四种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探讨和尝试,力求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其“看到”真实的思政教育,为其搭建知识通往综合素养的桥梁。

一、联系时事热点,融合“爱”的思政元素

将“爱”的思政元素置于首位。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加之,网络时代信息发达,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激荡。因此,在小学这个思想政治启蒙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至关重要,亦是课程思政落实的核心意义。

首先,通过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信息,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以一年级数学“位置”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视频材料,从跨江大桥的宏伟及我国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等角度,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强大。

其次,围绕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创设具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和情感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四年级《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情境,以挪威、德国、中国、美国获得的金牌数为素材,绘制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我国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再如:六年级“比例”一课的教学,以我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背景,探究宇航员手中的国旗与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学校旗杆上的国旗、教室墙上的国旗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让学生萌生为国家作贡献的理想,从而获得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贴近学生生活,融合“德”的思政元素

卓越的个人品质是塑造个人道德思维与情操的关键环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浸润式教育,如实践教学、竞赛活动、分组研讨、个人展示等。在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参与者众多、受众广泛的思政教育,高度契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特质,对小学生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亲自调查未拧紧水龙头漏水量与漏水时间的关系,并估算一天的漏水量。在动手探究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水资源来之不易,深刻感悟到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了节约用水、随手关紧水龙头的好习惯。又如: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国庆节潮白河旅游区乱丢矿泉水瓶”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视频,思考如何改善这一现象,保护家乡的美丽环境。接着,教师在学生出谋划策的基础上提出“用矿泉水瓶换奖品”的方法,设置“每2个空矿泉水瓶可换一个小玩具,那6个、9个空水瓶能换几个玩具?”的问题,自然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优秀品德。在教授“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种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类角色并参与其中。在实际计算找零的过程,学生深刻领悟到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活动拓展至课外,组织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利用零花钱购买文具,为有需要的儿童捐赠物资。在这样的行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复习和巩固小数的知识,而且还能体验到关爱的力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植入数学文化,融合“文”的思政元素

运用数学文化挖掘思政元素,借助数学独特的思想性,让学生重温人类数学思想发展的关键历程。这成为实现对学生知识引领与价值塑造的有效手段。数学课标(2022年版)中强调:数学承载着思想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凸显数学学科的特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做,既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数学文化的认同,又能培育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爱国情怀,激发其学习兴趣。

我国历史悠久,无论现代科学发展还是古代先民的数学探索,都独具特色且辉煌璀璨。小学教材中的算筹、司南、《九章算术》等,均为我国数学文化发展的代表。此外,教材中还包含诸多世界知名的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百鸡问题、孙子定理等,丰富多样,令人赞叹。以“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学生可通过数位顺序表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进而回顾并再现计数方法和计数工具的发展过程,展现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反思我国古代数学家创造的“算筹”被“阿拉伯数字”取代的遗憾,引导学生养成解决问题后寻求优化的思维品质。

再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是一大难题。有的教师采取简单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做题时代入“3.14”。实际上,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及其无限细分逐步逼近的极限思想,为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提供了方法与理论依据,对世界数学研究影响深远。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发展历程,既感叹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领略到了数学极限思想的奥妙。

此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相结合,还能够在从智育到美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形、建筑、服饰等方面的轴对称元素,使学生在体验、感悟、深化数学对称之美的过程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主观理解和认知。在练习环节,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判断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图片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了解其设计理念,明确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渗透辩证思维,融合“哲”的思政元素

数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具有纵向与横向的紧密关联,这些内容充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数学思维方法之间相互对立,逆向思维、转换思想、发散思维等探究问题的方法,有助于解决难题,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柳暗花明的成就感。这些均体现了数学学科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师只需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多视角审视问题,播下哲学启蒙的种子,便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的本质与意义,培养其思辨能力和智慧。

以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为例,教师可引入哲学中关于“变化”的思考,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所表达的变化过程及规律。同时,通过研究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以及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的关系等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授“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的数学本质。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这一抽象概念,可创设“套圈”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个几何形状的图形进行套圈。在各种图形的尝试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站立才公平。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公平”与“不公平”的思辨中,学生开始关注图形边线上点与中心的关系,逐渐达成共识:站立成圆形,所有参与套圈的学生都是公平的。这使得学生对圆的本质认知逐渐深入,彰显了数学学科在思政融合育人过程中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融合育人不是在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形成、运用的过程中,理解那些“感人的故事”,感受那些“火热的情感”。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遵循外化育智、内化育德的教育路径,不断优化拓展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融合点,使学生能够“亲眼目睹”德育的存在,并使其深信不疑。进而,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目标与数学知识本质的高度一致,实现数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追寻求真、育美、立德、至善的教育境界。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