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广泛而分散的法治知识。教师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忽略关键知识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实施项目式教学,它不仅能够系统地整合和细化法治知识,还能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标。如此一来,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项目式教学对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意义
(一)激发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团队,共同搜集和整理法治资料,并确定研究项目的主要方向,完成相关学习或研讨任务。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项目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对法治本质问题进行研究,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项目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主动性和参与度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小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教育主题。在生活化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并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如此既增强了学习信心,也获得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素养
教师应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通过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法治素材,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明确项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最终引导学生在教师和团队的协作下完成项目。
(二)明晰研究任务强素养
开展项目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项目学习任务,确定核心法治知识点,根据知识点明确学习要求,列出所需材料,为学生提供确切可行的实施路径。同时,教师要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引导学生科学分配任务,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责任,更加主动地参与项目合作,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所负责的探究任务,让法治知识更深入人心。
(三)项目展示互评秀素养
开展项目式教学时,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设计多样化评价方式。项目式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习,学生完成任务后,应该以小组形式在班级分享项目学习成果,开展小组间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整个评价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主评价,再由教师对学生们的法治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归纳、概括、总结和迁移运用,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三、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途径
(一)基于“项目”的课前分享
在相关单元伊始,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或课时主题,提前为学生设置好某一项目主题,如“晓法总动员”“权利义务在哪里”“我身边的人大代表”等。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根据教师给定的单元大主题自主选择某个具体的研究子项目,如“晓法总动员”主题下的一个法律热点、“权利义务在哪里”主题下的一个法治故事、“我身边的人大代表”主题下的一个典型人物等。小组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选择哪个子项目学习任务,再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小组内要保持持续交流状态,根据调查所得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和分析,提炼观点并作出阐释,最后形成成果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分享。分享的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个体与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学生坐在一起交流困惑、收获和感想。其间,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评价或总结,积极为学生搭建基于“项目”的交流、分享、展示平台。
(二)基于“项目”的课前准备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前准备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环节。实施项目式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项目相关的课前准备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调查研究。类似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思想准备,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即将进行的项目研究以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比如:讲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自护维权小达人”的项目主题,安排学生针对当前小学生自护自救方式开展调查研究;而讲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前,可以给学生布置“关于小学生公民认知的调查研究”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针对当下小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再如:讲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协商解决班级事务》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前,分别布置给学生“研究制定班级事务协商制度”和“关于成长新问题的调查研究”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针对班级事务的解决办法与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中走近法治、了解法律、热爱生活、关心周边的人和事务,增强学生对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对法治宣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一些调查方法进行课前准备,比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任务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收集、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最后提出观点并发出倡议。这不仅能前置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调查中进一步理解法治知识,让法由心而发,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冰冷知识。
(三)基于“项目”的课堂探究
部编版教材采用开放式呈现形式,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具有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特点,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例如:讲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买东西的学问》时,教师设置一个名为“身边的消费陷阱”的项目主题探究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消费购物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教师设计并布置相关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合作来探究和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陷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习如何概括和理解这些消费陷阱的特点,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最终,学生们总结出避免陷入这些消费陷阱的有效策略,并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基于“项目”的社会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说教式教育,而是一门活动型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并着力于建立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将项目式学习作为学习的桥梁,通过创设多样化的项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到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开展一系列法治研学活动,如“走进身边的法律、提升法治素养”“法律守护成长微讲坛”“致敬人大代表”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走向社会,深入体验,感受法治学习的意义。学生在生活中所经历或见到的每一个真实的事件,都能够成为培养和提升他们法治素养的重要素材。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法律知识,更能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讲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时,教师可以布置“广告法中的法律约束”项目式学习方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子项目,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不断思考,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各种广告,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实现终身受益。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牢牢抓住法治教育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活动开展方式,引导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参与项目探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法治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