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学生“四基”的夯实、“四能”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思想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让“正能量”在师生、生生之间传递,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新课程理念,结合真实的教学课例,浅谈“数学育人”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渗透思政育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在促进学科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尤其是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学科,如何能让学生跟随着教师遨游数学王国呢?答案不外乎两点:信任和民主。首先,我深信一句话:“信任可以在教育和教学中创造奇迹。”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并且在与学生接触的所有地方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例如:俯下身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表扬、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真诚的,慢慢地因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而创造课堂教学的“奇迹”。其次,教学民主,拒绝“一言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学会弯腰、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肯定,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更加全面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充分肯定学生的个人成果;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敢于答“我还有一种方法”,敢于挑战书本、老师和权威。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思政育人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错题订正、规范书写等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小数四则运算》时,为了强调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借助真实案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即小数点位置要进行认真运算和规范书写,如果马马虎虎将会酿成“大祸”。据新闻报道:俄罗斯航天集团发射一枚“联盟-2.1B”运载火箭,该火箭携带着俄罗斯、德国、瑞典等国家的19颗卫星发射升空后与地面失去联系,使得这些卫星都未能进入目标轨道。这批失联的卫星中的主卫星是俄罗斯的“流星-M2-1”地球遥感观测卫星,而其他的18颗卫星分别来自德国、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这些卫星都属于科研和商用卫星。此次丢失的主卫星“流星-M2-1”的价值就高达4500万美元,其余每颗卫星均达到数百万美元,总共损失了1亿多美元,可谓损失惨重。航天专家组经过调查发现:导致这次“联盟-2.1B”火箭发射失败的原因是小数点位置有误。这样的反面案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三、创新教学方法,渗透思政育人
(一)转化法
所谓的转化法是使用特定的转换方式将未解决或待解决的问题转换为已解决或易于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思想方法的启迪,因此有必要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首先唤起学生的回忆,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然后结合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回忆“转化”方法,感受“转化”魅力。
接着,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马上投入到新pzuB/Hh2kkbbbLybT7KNFg==知的探索、发现中去,学生交流互动、转化探究将课前准备的圆形学具平均分成了4份、8份、16份,然后再把每组图形进行拼组后发现每组图形都能拼组成近似长方形,而且也发现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转化”成的图形越近似长方形,但是再把圆形继续平均分,就受到了材料大小和操作的限制。这时教师“请出”信息技术继续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进行直观生动的“转化”演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组的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由此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演示后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圆周率×半径的平方。这样运用转化法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发现新知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全面发展。
(二)联系法
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实现数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与渗透。例如:当学习与统计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将“白色污染”的内容纳入实践课程中,这将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并整合数学、生态学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
再如:我们学习“角的认识”时,向学生出示生活中的五星红旗、红领巾等物品,形象直观地传授关于角的知识。同时又向学生介绍五星红旗是中国国旗,是中国的标志和象征,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尊敬和爱护五星红旗;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染红而成的,无数革命先烈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勤奋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报效祖国。数学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数学课的内容,融合现实,改变观念,促进数学课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
四、转换教学角色,渗透思政育人
有效的课堂互动要求教师不断改变其在教学中的角色,因此必须将传统的“示范教育”和“学生学习”转变为“师生相互学习”,并逐步形成“学习社区”。例如:现代教育中有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互动模式——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代替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体验当教师的感受,同时他们也要承担当教师的责任。这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且可以消除课堂气氛中的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促进师生、生生的交流,使课堂充满趣味,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聊。
五、弘扬灿烂的数学文化,渗透思政育人
我国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文化,许多杰出的数学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相关数学课程的内容,可以展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数学成就、现代科学家对数学发展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上学时,他的数学老师曾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师既生动又形象的比喻,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立志要摘下数学皇冠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后来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证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陈氏定理”。
这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兴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数学的发展中,每一步都需要科学家的勇气和毅力,教学内容和数学史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的信心、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创造未来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挖掘教育的思想政治资源,在建构数学知识中引领学生价值取向和观念形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育人的效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