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生升入三年级,在语文学科上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就是习作。只有写话经验的学生如何完成整篇习作正是本文探究的问题。作者从模仿、专训、交流三个层面进行尝试,试图弥合低段习作教学和中段习作教学的跨度。
面对从未接触过习作的三年级学生,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习作要求中创设情景,以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习作的心理距离;其次,教材安排了习作单元,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做专门系统的训练;最后,教材随机安排了课后小练笔,将习作任务化整为零,培养学生随时随处记录生活表达想法的好习惯。但是,对于只有写话经验的学生来说,习作仍然是个大挑战。第一单元的习作话题是“猜猜他是谁”,尽管教材上有不同方面的提示,课上有游戏式的口语练习,学生的习作效果还是不佳。一些学生表示不知道要写什么,无从下笔。针对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亟待提高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模仿教材,降低习作难度
教材是学生习作最好的范本。不过有些课文适合于学生模仿篇章,有些课文适合于学生模仿段落,有些则适合于学生模仿有价值的句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筛选。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这本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不过编排的三篇课文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边疆小学中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这篇散文诗通篇把花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学生和妈妈之间的深厚感情;《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学生在本单元进行篇章写作模仿就有些困难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积累模仿运用,是比较恰切的目标。
第二单元以“秋”为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写了雨后“我”观察到的梧桐叶和内心感受。本册书的习作单元是以“观察”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以及记录观察所得。这里不适宜做整篇的仿写,在教学中可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及方法。《秋天的雨》结构整饬,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由一个句子总领,然后分述。不过本册书中的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秋天的雨》的授课中也留了兴趣作业:以“春天的风是一串悠扬的铃声”为开头写一段话。不过响应的学生不多,没有完成的学生们反映不知道要写什么。
第三、四单元都是童话,其中《那一定会很好》《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三篇课文在形式上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发展。“要是……那一定会很好”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老屋和来寻求帮助的小动物们说话的结构基本一致。这些反复出现的句子和结构一致的句式成为了学生们完成习作的梯子。这两课的仿写童话故事的作业完成情况很好。学生仿写的童话故事情节基本合理,结构清晰。最关键的是有了课文范本,学生打破了之前认为习作没话说的心理障碍,消除了紧张情绪。《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只写了两个人物剪胡子的故事,其中小男孩剪胡子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而鸟太太剪胡子的过程没有写完。学生们进行课文续写的时候,能够自主模仿课文加入人物语言,而且能够结合之前仿写两篇童话的经验,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自主安排提示语的位置。
仿写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首先要动笔写,而后才能得到习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篇章的模仿,让那些习作时无话可说的学生有了成就感,他们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成就自己的童话故事,用学生们自己的话说“写作文也没那么难”。
二、专题训练,习得习作方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例文,以便学生借鉴和仿写。仿写是三、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本单元我将训练重点放在如何观察上。《搭船的鸟》观察对象是翠鸟,重点描写了它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作者用表示颜色的词写了翠鸟的样子。作者将翠鸟捕鱼这一个“大”动作拆成“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小”动作,表现了翠鸟的敏捷。《金色的草地》中,“我”不仅看到了草地的颜色,也观察到了同一片草地在不同时间段的颜色变化,并通过仔细观察,探究到了变化的原因。这两课的教授旨在让学生明确观察不仅是看,而是往“小处”看,往“细处”看,把自己的眼睛当成放大镜,把自己的眼睛当成慢镜头,这样看才是观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组织学生们观察“雨”。学生们看叶子上滚动的雨珠,看屋檐滴下的雨帘,看落下的雨线,通过交流观察所得拓宽了同一事物的观察视野,学生们学会了多角度观察。
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对习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该具备在寻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个性化角度的能力。当然,这里不仅要具备观察能力,还需要生活经历的沉淀和个人体悟的能力。不过观察能力是先决条件。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这一个单元的训练能一蹴而就的。这一个单元的学习旨在为学生指明观察的方向,帮助学生锁定生活中积累素材的焦点。
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不过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一方面对阅读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习作提出要求,两者的要求基本契合。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写了三个地方的美景,与《这儿真美》习作内容完美契合。因此,我尝试以习作单元的方式处理。《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课文都以“美丽”为中心词,前者按照地点的变换表现海滨小城的美,后者按照季节的更替去描述小兴安岭的美。这两种组织材料的方式可以应用在习作练习中。
这个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是材料的选取和安排。除了语汇积累之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平日的观察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
三、互相交流,启发习作灵感
篇章的写作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让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件陌生的事情,无疑加大了完成的难度,所以在三年级上学期的习作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习作任务。当然这不是把一篇文章拆成几块,布置给几个学生完成,而是在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读读自己写完的部分,提提建议。这时,学生们的创作思绪几乎没有流畅的。所以,一个学生分享自己写的部分对于别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思路的梳理和情节的启发。即使这两处都没有起到作用,这些读出来的文字对于那些“没话说”的学生也是很好的借鉴范本。当然,这是基于第三、四单元模仿训练的基础而谈的。
习作完成后的交流也很重要,这包括教师、学生间的交流和学生自己之间的交流。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批改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尽量减少开放性修改,即使想为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也要圈定一定范围。比如在《那一定会很好》的仿写中,有学生写玫瑰花的经历,写玫瑰花在摘下后被制作成花环,然后制作成花圈。教师指出由花环变成花圈的不合理,可以安排由花环变成标本,或者制作成香料;具体变成什么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至于具体情节则让学生模仿习写,不多做指导。针对个体的点评应尽量在班级公开,让学生更充分地知道习作中的得与失。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每一次的习作、练笔都要互相阅读,让学生在相同题目下拓宽眼界,在同龄语言中获得积累。
习作训练不应该只出现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对全册教材的习作训练点及策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三年级习作训练重点是模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积累。在丰富积累仿写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逐渐熟悉并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进而实现低段写话能力和中段习作能力的有效衔接。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