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提出了“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不仅要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部分数学教师在受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设计和布置小学数学作业,特别是高段数学作业时,经常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统一轻差异、重结果轻需要等问题。“题海战术”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高段数学作业时,须通过贴近生活且层次丰富的作业设计,既强化学生对必知必会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核心数学素养的养成,以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实现 “双减”政策教育精神的根本性落实。
一、传统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数量轻质量。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教学中小学高段数学作业布置的大多是无思维价值的重复机械性练习。有的教师只单纯为了达到强化所学知识的目的,用“熟能生巧”的错误想法布置大量的例题仿练作业或繁杂的计算作业,缺乏思维含量缺少知识拓展,学生如同刷题的工具人,应付完成,不求甚解。
二是重统一轻差异。在传统教学中,为了方便批改和反馈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习惯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这样整齐划一的作业很容易忽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长久下来,无论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失去做作业的积极性,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同时这样的统一作业使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是重结果轻需要。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有的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单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目的,大搞题海战术,学生陷入了机械繁重、内容枯燥的作业中,疲于应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和反抗心理。这样只重结果的作业根本作用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答题的机器,并不是让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学生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自然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从“双减”政策实施到新课标的颁布,学生学数学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让数学“好玩”,要“玩好”数学。作业的核心价值也从知识掌握走向素养提升,作业的精准设计、分层设计、关联设计成为新时期作业发展的新要求。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更有效、更有趣,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成为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设计有效作业,提升思维品质
要设计出“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有思考价值”的作业帮助孩子建立最重要的学习内动力。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推理、交流分享、实践验证等活动体验,感于数学之妙,长于数学思维,乐于数学创造。
案例1:五年级数学上册《3的倍数的特征》
以三位数123为例,借助方格图用分一分、圈一圈的方法,说说你是怎样理解3的倍数特征规律。
案例分析:有的教师在进行概念课教学时,只注重让学生套用规律机械刻板地做判断题或选择题,而忽视了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和内在的数学原理。以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特征》为例,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份“说理”作业。在这个案例中,以“123”为例,百位上的1代表着100个小方格,但在用规律计算中100变成了1,在方格图上直观表现出“100”变成“1”的过程。学生从图形中探索,再把100解构成99与1,99是3的倍数是确定的,可以忽略不计;余数1则变成了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的关键数。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学生在思维上也逐步完成了“100余数就记作1、20余数就记作2……”的建模。进而用字母概括其中的每个数字,假设个位是d,十位上是c,百位上是b,千位上是a,这就相当于把余数转化成了a+b+c+d的和,这样就能以余数之和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这项作业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感悟规律形成的过程,实现对学生的思维锻炼。
(二)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多元评价
为了让“双减”深入落地,教师应把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作业布置的首位,把更多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集基础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分层作业——“自选超市”。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以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为例,案例分析:在传统教学中,完成单元整体教学后,有的教师通常会布置综合试卷代替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这样的作业不仅缺乏个性化的设计,而且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导致作业的低效。
六年级教学分数乘除法后,围绕单元学习目标,作业设计从掌握分数计算的基本方法到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度逐步提升。像这样的分层作业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既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又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现自己在哪方面相对薄弱,帮助学生从基础知识起步实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同时配合“学生成长记录”,将作业装订成册,指导学生对近期知识学习和作业情况进行自我梳理以及家校互评,并根据作业的集星情况,兑换“专属明信片”,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实用作业,感悟生活数学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指出,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同时也应是形式多样化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部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就为设计具有生活实用性的数学作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数学教师应将生活素材作为载体,变“书上数学”为“生活数学”,结合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形成“教学—问题情境—生活实践”的发展脉络,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实用性作业。
以测量微小物体为例,案例分析:在学习小数除法后,设计了一份《测量微小物体》的实践性作业,包括具体题目、作业类型、实验过程(活动内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切身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字典、铜丝、花生……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熟悉,但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根铜丝的直径、一粒花生米的质量等这样微小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很难直接测量出数据。通过作业让学生从书本回归到生活中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再推理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适用性策略,学生做起来更加直观,不仅增加了数学经历和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四)设计趣味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数学,并很好地以数学融入生活、感知世界是每位数学教师的最终教学目的。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动手实践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设计适合高段学生的实验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三、结语
“双减”背后是对“人”的回归,“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数学作业设计以“丰富形、提高质、减少量”为标准,真正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通过渗透文化、融入生活、多感并用、分层设计、突出探究、关注情感、实践探究等策略,努力寻找“减负”与“高效”的平衡点,让数学作业的设计有高度、有温度、有梯度。
(徐德明)